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练习生而已,你管这叫华夏圣曲! > 第23章 孩子唱火了?这波我得把根留住!
换源:


       天刚蒙蒙亮,冷风就跟半夜刷短视频停不下来一样,往脖子缝里钻,冻得林烨像个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社畜,缩着脖子蹲在印刷厂铁门口,手里捏着一个凉透的肉包子,像捏着自己仅剩的尊严。

这包子还是昨晚阿哲塞给他的,说是怕他熬夜猝死在电脑前,耽误了“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KPI。

话是损,但那会儿阿哲递包子时掌心的温度,真比暖宝宝还顶,直接暖到他半个命门。

正啃着,裤兜里的二手水果机突然开始帕金森式震动,嗡嗡嗡地贴着大腿抖,差点把他包子馅都抖出来。

他掏出手机一看——好家伙,通知栏里一条加粗大字标题直接糊脸:“教育部官网发布简讯:‘山外青山’入选全国中小学美育推荐曲目试点名单”。

林烨:???

他眨了眨眼,又凑近屏幕,鼻尖都快贴上了,生怕自己通宵写代码写出了幻觉。

确认无误后,当场笑出猪叫,声音之大,惊得屋檐下一群麻雀集体起飞,场面堪比《哈利波特》里的猫头鹰快递团。

“我勒个去!官方认证我这‘地下创作’?连课本都要给我塞歌?这不等于说,我一个野生UP主,突然被央视点名推荐进教材?!”他笑得眼泪横飞,活像个刚中了彩票却发现兑奖码被狗啃了的倒霉蛋。

这时,印刷厂的门“嘎吱”一声拉开,阿哲顶着两个黑眼圈探出头来,头发炸得像被雷劈过的蒲公英,一脸幽怨:“烨哥,大清早的你搁这儿演《鬼吹灯》呢?鬼哭狼嚎的,吓我一跳。”

他瞥见手机屏幕,瞬间瞳孔地震,一把抢过去滑了两下,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卧槽?!官方盖章了?!这不就是‘黑户转正’吗?咱们这是要被招安了?”

林烨把最后一口包子塞嘴里,面皮黏舌根,咽得费劲,含糊道:“招安个鬼,这是被架在火上烤。等着吧,今天之内,那些‘正统音乐圈’的大佬就得组团来喷我,祖宗十八代都得被扒出来做成表情包。”

阿哲一拍脑门,“啪”一声响:“对了!你昨晚是不是又偷偷改词了?我后半夜迷迷糊糊听见你哼‘暖风熏得游人醉’,那个转音,绝了!跟昆曲里的水磨腔似的,婉转得我都起鸡皮疙瘩了,感觉下一秒就有个穿旗袍的民国美人从墙里飘出来喊我‘阿哲,来听戏’。”

林烨摇头,目光望向远处灰蒙蒙的天际,晨光像PPT里的渐变色,一缕缕洒在铁皮屋顶上,反射出斑驳光影。

他叼着包子签,语气突然温柔:“不是我改的。是那群孩子,是他们唱的时候,把刻在DNA里的‘历史感’给整活了。这首歌,从他们开口那一刻起,就不再属于我了——它属于他们,属于这片地,属于咱们老祖宗的精神遗产。”

阿哲刚想感慨两句,林烨手机又响了,铃声尖锐得像班主任查寝。

来电显示:陈明远。

“老林!你看到新闻了吗?!”陈明远声音激动得像刚抢到巨星演唱会内场票,“文化部那边动作快得离谱!我昨天交的‘青年文艺扶持计划’申请,今天就批了!还特批一笔专项资金,专门支持‘新古典’方向!”

林烨挑眉:“这么快?不像体制内作风啊,是不是走后门了?”

“重点在后面!”陈明远压低声音,“他们提了个硬性要求——项目必须在三所以上公立学校落地,还得搞出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教学方案。这……这不是要我命吗?公立学校?那门槛比985分数线还高,教育局能让咱们这种‘野路子’进去?”

林烨沉默两秒,仰头看着地下室漏光的天花板,光影晃动,像极了他脑子里飞速旋转的曲谱——《兰亭序》《东风破》《青花瓷》……每一首都像老祖宗在梦里托付的遗物。

突然,他咧嘴一笑:“老陈,你说,如果我把这些歌编成一套‘古韵启蒙课’,每首配简谱、历史小故事、还有我亲自录的‘教学安全版’清唱视频——这算不算教学方案?”

电话那头沉默三秒,陈明远倒吸一口凉气:“你……你要搞‘现代私塾’?在线下铺开?疯了吧!这不就是跟教育局抢饭碗吗?他们能批?”

林烨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眼神闪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光:“谁说要等他们批了?咱们学互联网打法——先上车,后补票!先把生米煮成熟饭,等他们反应过来,只能追着我们屁股后面盖章!”

当天下午,林大忽悠就拉着忠实执行官赵大鹏,开着那辆“五菱宏光MAX(最大问题是随时散架)”,直奔城郊五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一站就是阳光小学——当初《山外青山》首唱地,孩子们的声音还存在阿哲硬盘里,像一粒文化种子,就等发芽。

这些学校校舍破、师资缺,但正是林烨眼中的“突破口”。

他没搞PPT汇报,直接把U盘往校长桌上一拍:

“这是我们做的《山外青山》教学包。里面有阿哲爆肝做的动画歌词解析,专治孩子‘看不懂古文’综合征;还有我请教语言学教授整的古汉语发音对照表,保证‘原汁原味’;最后,是我亲自录的‘教学示范版’清唱——放心,我特意把情绪压到最低,不会让孩子听完就想提剑去华山论剑,绝对‘教学安全’。”

校长是个朴实大叔,看着U盘一脸怀疑:“林老师,这……我们没经费啊……”

“不要钱,不签合同,啥都不要。”林烨摆摆手,目光扫过窗外操场上的孩子,沙坑里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飞舞,像金粉特效。

他认真道:“我就一个要求——你们的孩子,得敢开口唱。把这首歌,当普通古诗教就行。”

旁边年轻语文老师犹豫:“可……这不算课程啊,教学大纲里没有。”

教室安静了。

风刮铁皮屋顶的哗啦声像背景BGM。

林烨低头看U盘,又抬头看操场上的孩子——他们可能不懂“山外青山”的典故,但他们唱得认真,眼神发亮。

他忽然笑了。

“老师,我问您个问题——您教《静夜思》的时候,会先查李白有没有教师资格证吗?”

全场沉默,三秒后,爆笑。

就在这时,一份加密邮件悄然上传至教育部内网。

标题:《关于民间自发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观察报告》。

附录六所学校,阳光小学排第一。

市中心,星际娱乐大厦顶层。

苏清雪翻着教育司简报,看到“林烨团队已在六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开展‘古韵歌曲’试点”时,指尖一顿。

六所?

他下午才跑了五所,加上最早的,正好六所。

这人行动力,快得像开了倍速。

助理问:“苏总,要不要以公司名义打招呼?帮他走绿色通道?”

她摇头:“现在插手,是捧杀。真正的教育,有时候就始于一首没人听过的歌。”她在公益基金建议书末尾加了一句:“有时候,真正的教育,始于一首没人听过的歌。”

当晚,正为“公立学校名额”愁秃头的陈明远,突然接到教育局熟人电话:“老陈!你们那项目走什么神仙路子?文化部突然追加名额,还特别强调——优先考虑‘有实践基础、已形成教学成果’的申报者!你们……偷偷干了啥?”

深夜,林烨回到地下室,整理各校反馈视频。

画质渣、收音差,背景全是孩子吵、风扇响、车流轰,但歌声稚嫩清澈,像春天破冰的小溪。

他正看,突然按暂停——视频里,一个小男孩唱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时,竟学古装剧里那样,双膝一弯,对着黑板规规矩矩行了个跪坐礼,动作笨拙但认真。

老师问:“你为啥这么做?”

孩子抬头,一脸严肃:“因为电视里古人说重要的话前都这么坐。我觉得这句词,很重要。”

林烨心脏“咚”地一震,像被童年记忆轻轻拍了一下。

他盯着屏幕,久久不动。

他赢了。

不是赢了质疑,不是赢了规则。

而是他看见,一颗文化的种子,在一颗纯净的心里,真的发了芽。

他转身打开电脑,点开那个加密无数层的文件夹——“华夏遗音复兴计划”。

三年来,他偷偷整理的曲库,像一座地下文化宝库。

他在第一阶段“薪火”末尾,重重敲下一行字:

手机亮了。苏清雪发来消息:

“资金已到位,场地审批走绿色通道。这次,别再用泡面抵工资了。”

林烨笑了,回:

“行,听老板的。那从明天起,改吃泡面加肠。庆祝咱们——正式合伙搞大事。”

他靠在椅背上,看着墙上那张手绘的“华夏古音分布图”,红圈标记的每一个点,都是他曾梦见过的古调。

风,开始托着他,稳稳地,朝着那片被世人遗忘了千百年的山河深处,推去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