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年的铜锣湾,糖街一带已是热闹非凡。
临街的商铺鳞次栉比,成衣店的伙计站在门口招揽顾客,水果店的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新鲜橘子贱卖”的吆喝,行人摩肩接踵,粤语、英语夹杂着零星的北方话,汇成一片鲜活的市井声。
朱熹站在一间挂着“旺铺转让”招牌的铺面门口,指尖划过斑驳的木门,眼中闪过一丝笃定……
这里,就是他“熹记茶餐厅”的起点。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考察,他最终选定了这个位置:左边是居民区,每天有家庭主妇买菜路过;右边临近写字楼,午餐时段会有大批上班族涌出;斜对面就是公交站,交通便利。
更重要的是,周边虽有茶餐厅、大排档,但大多菜品杂乱,缺乏特色,正好给了他错位竞争的空间。
“就这儿了。”朱熹跟中介签下租约时,语气坚定。
他早已想好了店名——“熹记茶餐厅”。
“熹”字取自他的化名,既藏着“光明热忱”的寓意,也暗合他对美食“有温度”的追求;“茶餐厅”则是香港人最熟悉的叫法,接地气,一眼就知道是做什么的。
签完租约的第二天,朱熹就去了律师楼。
律师给他讲解注册流程时,随口提了一句:“现在很多商家都会给店名和logo注册商标,免得以后被人仿冒,损失品牌利益。”
朱熹心里一动,立刻追问:“注册商标需要什么手续?多久能办下来?”
他虽不懂现代商业规则,却明白“独家”的重要性……
前世在大明,官窑瓷器的样式都有专属标记,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当天下午,他就请设计师画了一个简约的logo: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旁,缀着“熹记”两个隶书字,拿着设计稿去申请了商标注册。
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启动资金了。
朱熹自己的积蓄……
在轧钢厂做厨师的工资、出外勤帮人临时掌勺的报酬,还有系统的奖励,加起来也没有多少钱。
最主要这些钱都被藏在四合院房子的床腿暗格,娄晓娥把自己迷晕绑来香港并没有带来。
就算是带来了,可租铺面、装修、买设备、雇人,这些钱远远不够。
于是他思忖再三,决定去找娄振华借款。
“娄先生,我想跟您借点钱,用于开茶餐厅。”朱熹坐在娄家客厅,开门见山,“我算了一下,大概需要二十万港币,我会按银行利率付利息,也会跟您约定还款期限,写好借条。”
娄振华正在看报纸,闻言放下报纸,哈哈一笑:“阿熹,你这就见外了!二十万哪够?开店初期要花的钱可不少,装修、设备、备货,哪一样都不能省。这样,我给你五十万,先拿着用,不够再跟我说!”
说着,他喊来谭雅丽,让她立刻开一张五十万港币的支票。
朱熹看着递到面前的支票,心里清楚,这五十万既是娄家对他能力的认可,也藏着对当初娄晓娥“绑架”他来港的补偿。
但他没有顺势接受这份“人情”,而是起身找来纸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借款协议:“今借到娄振华先生港币五十万元整,用于‘熹记茶餐厅’经营,待店铺盈利后分期偿还,按年化6%计付利息,立此为据。借款人:朱熹。”
他把协议递到娄振华面前,语气郑重:“娄先生,情分是情分,生意是生意。这笔钱是借款,必须写清楚,免得日后有纠纷。”
娄振华看着协议上工整的字迹,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接过协议仔细看了一遍,笑着点头:“好!好!年轻人做事有分寸,讲究!我没看错你。”
他爽快地在出借人一栏签下名字,将其中一份协议递给朱熹,“这钱你尽管用,不用急着还,我相信你的茶餐厅肯定能赚钱。”
拿到充足的资金之后,朱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本要租的铺面买了下来。
之前考察市场时,他听菜摊的阿婆说:“香港的房子啊!一年一个价,早买早划算!”
于是他特意去查了近二十年的房价数据,发现香港房价每年都在涨,尤其是铜锣湾这种核心地段,升值空间更大。
“租不如买”,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挥之不去。
而且买下铺面,不仅能省去租金压力,日后还能成为一笔固定资产。
付完房款,装修立刻提上日程。
朱熹亲自画了装修草图:临街的橱窗要大,用来展示烧腊和当日特色菜品;厨房做成半开放式,顾客能看到师傅切菜、炒菜的过程,既放心又有烟火气;用餐区分成卡座和快餐桌,卡座适合家庭客,快餐桌方便上班族;操作区的动线要流畅,厨师、帮厨、服务员互不干扰。
他聘请了一支本地装修队,却没当甩手掌柜。
每天天不亮,他就穿着工装出现在工地,跟工头反复确认细节。
“李师傅,厨房的墙面要贴白色瓷砖,至少到一人高。”朱熹指着墙面,语气认真,“厨房油多,瓷砖好清洁,白色也显亮堂,顾客看着也舒服。”
工头李师傅点点头:“没问题,我给你选最好的防滑瓷砖,保证耐用。”
“还有吊顶,不用做复杂的造型,但灯管一定要够亮。”朱熹又走到用餐区,抬头看了看天花板,“操作台和餐桌上方,每个位置都要照到,不能有阴影。”
装修到排水系统时,朱熹更是亲自上手检查:“王工,你看这个排水渠的坡度,再调陡一点。厨房地面每天要洗好几次,坡度不够,水排不出去,容易滑倒,也会有异味。”
王工蹲下身,用水平仪量了量,笑着说:“朱老板,你比我们这些老装修的还细致!放心,我这就让人调整。”
除了装修,设备采购也半点不含糊。
朱熹去了九龙的厨具市场,亲自挑选灶具、蒸箱和不锈钢操作台。
“这个灶台的火力要够大,炒出来的菜才够镬气。”他试了试灶台的火力,满意地点点头,“还有这个操作台,要加厚的不锈钢,不容易变形,也方便清洁。”
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陈旧的铺面渐渐变了模样:白色的瓷砖墙面干净明亮,半开放式厨房的玻璃擦得一尘不染,卡座的靠垫选了温暖的米黄色,快餐桌椅整齐排列。
路过的行人常常停下脚步,透过橱窗往里张望。
“这是要开茶餐厅啊?”一个买菜的阿婆跟同伴说,“看着挺干净的,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听说是个北方老板开的,说不定有不一样的口味呢!”同伴好奇地回应。
朱熹站在店铺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已经闻到了叉烧的甜香、炒饭的镬气,听到了顾客的点餐声、伙计的应答声。
他抬手摸了摸墙上还没挂好的“熹记茶餐厅”招牌,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的香港创业之路,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