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大明留学生 > 第三十九章 意外情况
换源:


       位于湾仔洛克道的一处铺面内热气腾腾,这里便是“熹记茶餐厅”的分店之一。

工头李师傅正指挥着工人搬运瓷砖,朱熹站在铺面中央,手里拿着一卷图纸,指尖在墙面位置划过:“李师傅,明厨的玻璃一定要用三层防爆的,既保证通透,又不用担心意外。

后厨的瓷砖必须贴到顶,缝隙要用防霉胶填实,这和总店的标准一模一样。”

李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接过图纸笑道:“朱老板您放心,您的要求我们都记熟了!上次总店装修完,街坊都夸卫生做得好,这次两处分店我们保证做得更细致。”

他顿了顿,又问:“不过,洛克道店的厨房比总店小两平,炒炉位置要不要调整?”

朱熹走到厨房区域,用脚步丈量了一下:“不用调,按原尺寸放,只是把储物柜改小半尺,刚好能放下。春秧街店的厨房大,多装一个备餐台,方便伙计传菜。”

两人正说着,帮厨阿弟骑着自行车赶来,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老板,陈师傅让我问,新招的厨师什么时候来试菜?总店后厨现在忙不过来,要是能早点定下来,就能提前带带他们。”

朱熹接过纸条,看了眼上面的名字:“让陈师傅明天上午安排试菜,主要考叉烧腌制和干炒牛河,这两道菜是‘熹记’的招牌,味道差一点都不行。”

“是!老板。”

回到总店,收银台后的阿萍正整理招聘简历,见朱熹进来,立刻迎上去:“老板,这两天收到了五十多份简历,有十个是有五年以上茶餐厅经验的厨师,还有二十多个应聘侍应和帮厨的。”

朱熹坐在角落的桌子旁,拿起简历翻看起来:“侍应要选手脚麻利、会讲粤语和简单国语的,帮厨优先找家里有餐饮经验的,能更快上手。”

这时,陈大昌端着一盘刚炒好的干炒牛河过来,放在桌上:“老板,您尝尝,这是按您教的火候炒的,镬气够不够?”

朱熹夹起一筷子,入口后点了点头:“不错!就是酱油再少放一点点,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淡一点的口味。对了,明天试菜你负责初试,重点看他们炒河粉时的颠勺手法,还有叉烧酱的调配比例,要是连基本的调味都把握不好,就不用带来见我了。”

陈大昌连连点头:“我明白,您放心,我肯定严格把关。”

朱熹又想起一件事:“等新厨师定下来,你每天抽一个小时教他们‘熹记’的标准,比如云吞要包十二个褶,汤底要熬够四个小时,这些都不能马虎。”

“呃?这样的要求会不会太苛刻了?”

“陈师傅,我们的工资是不是也是最高的?”

“这……”

“陈师傅,你要记住!我们绝对不能砸自己的招牌。”

“明白!”

……

几天后,朱熹带着娄振华来到九龙湾的旧工业大厦。

推开厚重的铁门,空旷的厂房里还积着一层灰,朱熹指着厂房的各个区域:“娄叔,这里我打算分成五个区,最里面是清洗区,专门处理肉类和蔬菜;中间是腌制区,叉烧、烧鸭的预制都在这里做;这边是熬煮区,汤底和奶茶茶底集中熬制;旁边是冷却区,做好的半成品先冷却再冷藏;最外面是包装区,按分店的需求量打包好,每天早上配送。”

娄振华绕着厂房走了一圈,眼神里满是惊讶:“阿熹,你这想法够长远的!有了这个中央工厂,以后开再多分店,味道也能保持一致。”

朱熹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码头:“是啊!要是每家分店都自己腌制叉烧、熬汤底,不仅成本高,味道也容易出偏差。现在把核心环节集中在这里,我亲自调配酱料,工人只负责按步骤加工,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守住配方秘密。”

他顿了顿,又说:“我已经订了两台大型冷藏柜,还有商用熬汤桶,下月初就能送货。到时候再招十个工人,专门负责工厂的加工和配送,分店后厨只需要做最后的加热和烹饪,能省不少时间,出餐速度也能快一倍。”

娄振华拍了拍朱熹的肩膀:“阿熹,你这脑子真是转得快,我当初没看错你!这中央工厂一建起来,‘熹记’的招牌就能打得更响了。”

离开工业大厦时,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橙红色。

朱熹看着街上往来的车辆,心里盘算着:装修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人员招聘和培训同步进行,中央工厂在下月初启动,争取年底前让湾仔和北角的分店开业。

他知道,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只有这样,“熹记”的餐饮帝国才能稳稳地搭建起来。

在大明的朱熹无疑是漫无目的的,讨厌处理政务,讨厌朝堂的阴谋诡计,所以他把心思都放在了木匠上。

然而如今的朱熹却是机缘巧合的来到了香港,并且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那种成就感可是无与伦比的。

……

在港大校园里,娄晓娥的心思早已从最初的商科课本,逐渐飘向了别处。

近段时间,她总是感到莫名的疲惫,以往喜欢的食物变得索然无味,甚至闻到某些气味就会一阵阵地反胃恶心。

起初她以为是学业压力太大或是水土不服,但症状持续不断,且月事迟迟未来,让她心中隐隐升起一个模糊又令人不安的猜测。

她独自一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悄悄去了医院做检查。

当医生微笑着告诉她结果,“娄小姐,恭喜你,你怀孕了,大约有八周了。”

此时呢娄晓娥整个人都愣住了。

随即,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狂喜和如释重负感如同潮水般淹没了她!

孩子!她竟然怀孕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当年她与许大茂结婚多年却始终未有身孕,问题根本不在她身上!

是许大茂不行!

不是她娄晓娥不能生!

这个困扰她多年、甚至一度让她在四合院里抬不起头的“罪名”,此刻被彻底洗刷了!

她紧紧攥着化验单,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那是委屈、喜悦、激动混杂的泪水。

她几乎是哭着笑着跑出的诊室。

回到家,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娄振华和谭雅丽听到女儿怀孕的消息,先是震惊,随即也是喜极而泣!

老两口抱着女儿,又是哭又是笑。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新生命的喜悦,更是洗刷了女儿,以及娄家曾经因“不孕”而蒙受的屈辱。

“好!好!太好了!我就知道不是我囡囡的问题!”谭雅丽擦着眼泪,反复说着。

娄振华也激动得眼眶发红,连连点头:“老天有眼!真是老天有眼啊!”

然而,最初的狂喜过后,冷静下来的娄振华和谭雅丽几乎是同时意识到了随之而来的、极其严峻的现实问题。

孩子的父亲是谁?

答案不言而喻——只能是朱熹!

喜悦迅速被巨大的担忧和焦虑所取代。

娄振华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晓娥,这件事……朱熹他知道吗?”

娄晓娥脸上的喜悦淡去,摇了摇头,露出一丝茫然和忐忑:“我……我还没告诉他。”

谭雅丽拉着女儿的手,语气变得急切而严肃:“晓娥,这事瞒不住,也拖不得!你必须马上告诉朱熹!这是他的孩子,他必须负责!”

娄振华在客厅里踱步,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不止要告诉,还要尽快商量结婚的事情!晓娥未婚先孕,这要是传出去,在香港也是极不体面的事情,你的名声、我们娄家的脸面往哪里放?孩子将来出生也不能没有父亲!”

他的思维迅速从外公的喜悦切换回了商人的现实和一家之主的责任:“朱熹现在事业刚起步,势头正好,是个有担当、有能力的年轻人。虽然他的出身……但如今看来,反而是良配。你们本来就有感情基础,现在又有了孩子,结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这就去给他打电话,让他晚上务必过来一趟,我们必须当面谈清楚!”

娄家的气氛,从几分钟前的纯粹狂喜,瞬间转变为一种紧张、迫切又带着一丝不安的凝重。

这个突如其来的小生命,无疑将彻底改变朱熹和娄晓娥之间那原本已趋于疏离和默契的关系,也将朱熹猛地拖入了一个他或许从未计划过的人生剧本之中。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