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大明留学生 > 第三十八章 超乎想象的火爆
换源:


       1967年初春,香港铜锣湾。

糖街的“熹记茶餐厅”木质招牌却已挂了起来。

两串红鞭炮挂在门框两侧,红绸裹着的炮仗像蓄势待发的火焰,旁边“开业大吉”的鎏金牌匾被朝阳镀上一层暖光。

没有舞狮锣鼓,没有传单吆喝,朱熹站在玻璃门后,指尖轻轻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写满配方的便签,这是他筹备三个月的全部底气。

玻璃门被推开时,挂在门楣的铜铃叮当作响。

第一位客人是穿卡其布工装的出租车司机,他揉着惺忪的睡眼,瞥了眼招牌便随口问:“伙计,有热奶茶没?要够浓的。”

朱熹亲自应了声“好嘞”,转身走向吧台后的茶桶。

锡兰红茶与阿萨姆按7:3的比例拼配,在滚水中焖煮四分钟,滤茶时手腕稳定得像台精密仪器,随后撞入满杯淡奶,茶奶交融的瞬间泛起细密奶泡。

司机端起杯子抿了一口,原本耷拉的肩膀突然绷紧:“咦?这奶茶怎么滑得像丝绸?比油麻地那家老字号还正!”

话音刚落,又有两位穿碎花衫的师奶被铜铃声吸引进来,听闻司机的夸赞,便点了菠萝油和云吞面。

当朱熹端上云吞面时,其中一位师奶夹起一颗云吞,咬开的瞬间鲜虾的鲜甜混着竹升面的筋道在口中炸开,她忍不住提高声音:“阿妹快尝!这云吞馅里好像有瑶柱的香味!”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上午的功夫,小小的茶餐厅就坐满了人。

午市高峰来临时,写字楼的文员、工厂的工人顺着糖街排起长队,队伍尾端甚至拐到了隔壁商铺的门口。

厨师陈大昌在厨房忙得满头大汗,炒勺碰撞铁锅的“哐当”声此起彼伏,他一边颠勺一边喊:“朱老板,叉烧酱再递一罐!今天的叉烧不够卖了!”

帮厨的阿妹手速飞快地包着云吞,阿弟则端着餐盘在桌椅间穿梭,白色围裙上沾了不少酱汁也顾不上擦。

收银台后的阿萍手指在算盘上翻飞,时不时抬头朝排队的客人喊:“各位街坊稍等,干炒牛河还要十分钟!”

朱熹也没闲着,一会儿帮阿萍打包外卖,一会儿到厨房检查汤底火候,他的目光扫过每一盘出品……

叉烧必须色泽红亮,边缘带焦香;云吞汤底要清透,喝到最后还有虾米的鲜;就连咖喱鱼蛋,也要确保每一颗都裹满浓稠的咖喱汁。

傍晚时分,排队的人终于少了些。

陈大昌瘫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端起搪瓷杯猛灌凉茶:“老板,今天卖了多少碗云吞面?我看汤底熬了三锅都不够用。”

朱熹笑着拿出账本,指尖在数字上划过:“云吞面卖了两百多碗,叉烧饭也有一百八十份,奶茶足足泡了五十壶。”

阿萍这时凑过来,手里攥着沉甸甸的钱袋:“老板,今天的营业额有三千二港币呢!”

这话一出口,厨房瞬间安静了。

陈大昌瞪圆了眼睛:“三千二?我在以前的酒楼做师傅,一个月营业额也未必有这么多!”

阿妹也捂住嘴:“我哥在工厂做工,一个月才赚两百五港币,咱们一天就赚这么多?”

朱熹将钱袋递给阿萍,让她整理好后明天存进银行,自己则走到窗边,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人手里提着“熹记”的外卖盒,有人还在跟同伴念叨“明天要早点来排队”,他想起三个月前向娄振华借五十万时的忐忑,如今心里终于踏实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熹记”的火爆丝毫未减。

而招聘也是一直在继续,不过朱熹一直都是挑选那些老实的,贼眉鼠眼的绝对不可能雇佣。

清晨六点,就有晨练的老人来买热乎的菠萝油;下午茶时段,年轻人聚在店里,点一份西多士配冻奶茶,边吃边讨论最新的粤语歌;晚市时,下班的夫妻带着孩子来吃小炒,孩子捧着碗扒饭的模样,总能让朱熹想起自己的童年。

开业首周的最后一天,朱熹算了笔账,日均营业额稳定在三千港币以上,扣除食材、租金和人工成本,每天纯利润能有八百多港币。

他拿着账本去找娄振华,当娄振华看到数字时,手里的茶杯差点没拿稳:“阿熹,你这茶餐厅简直是印钞机啊!”

朱熹笑着说:“娄叔,下个月就能还您的五十万,还得谢谢您当初肯相信我。”

“不急!我这边不需要资金。”

那天晚上打烊后,朱熹独自坐在空荡的餐厅里,指尖划过干净的桌面。

铜铃再次响起,是住在隔壁的李伯,他手里拿着一个搪瓷碗:“阿熹,能不能再给我装份咖喱鱼蛋?我孙女生病了,就想吃你家的。”

朱熹赶紧走进厨房,煮了满满一碗鱼蛋,还多加了两勺咖喱汁:“李伯,让孙女趁热吃,不够再过来拿。”

李伯道谢离开后,餐厅又恢复了安静。

窗外的路灯亮着,映得玻璃门上的“熹记”二字格外温暖。

朱熹看着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想起自己当初带着八大菜系的配方来到香港的决心。

他想做的不只是一家赚钱的茶餐厅,更是能让街坊们吃得满足、吃得安心的地方。

此刻,收银机的抽屉里还留着今天的零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奶茶香。

他知道,自己的事业蓝图,正随着每一份热腾腾的食物,在铜锣湾的烟火气里,慢慢变成现实。

这样的成就感,可是以前的自己不曾有过的。

……

“熹记茶餐厅”开业满月,账目清算出来,那惊人的营业额和利润让朱熹自己都略感意外。

巨大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现金流,更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他心中那名为“野心”的蔓草。

他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

站在熙攘的餐厅内,他看着门外依旧不时出现的等位队伍,一个清晰的扩张蓝图在脑中成型:必须抓住势头,开设分店,抢占市场!

而扩张需要更多的资金,虽然茶餐厅本身盈利能力强,但若要快速复制,仍需大量投入。

此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金融工具——房贷。

通过娄振华的交谈和日常读报,他了解到香港的银行业,如汇丰、渣打等,早已推出了针对工商业的楼宇按揭贷款业务。

他迅速心算了一下:以“熹记”目前稳定且高昂的月盈利,支付几家分店的房贷月供,简直绰绰有余,甚至不会影响总部的运营资金。

“说做就做,时机不等人!”朱熹素来果决,一旦看准方向,便立刻行动。

他首先找到了位于铜锣湾附近的一家地产中介。

中介经纪看到这位最近声名鹊起的“熹记”老板亲自上门,立刻热情接待。

“朱老板,想看什么样的铺位?咁巴闭(这么厉害),肯定系要开分店啦!”经纪笑着奉承道。

朱熹面无表情,直接提出要求:“临街,人流量大,面积不比糖街这家小,最好附近有写字楼或住宅区。铜锣湾、湾仔、跑马地、北角,都可以考虑。关键是产权清晰,能快速交易。”

经纪连忙拿出几份资料。

朱熹仔细翻看,对位置、面积、租金或售价、周边竞争情况逐一询问,问题精准而老辣,完全不像一个初涉商场的厨子,反倒像个经验丰富的投资者。

他最终圈定了三处备选铺位,要求亲自去看现场。

接下来的两天,朱熹在经纪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视察了这几处物业。

他不仅看位置和格局,更关注厨房的排烟排水条件、电路负荷、门前是否方便顾客停留等细节,其专业程度让经纪暗暗咋舌。

初步选定了一处位于湾仔洛克道、一处位于北角春秧街的铺面后,朱熹带着“熹记”过去一个月的火爆营收报表、银行流水以及公司注册资料,径直来到了皇后大道中的汇丰银行总行。

他要求见负责商业贷款的经理。面对西装革履的银行经理,朱熹从容不迫,将准备好的材料递上。

“您好,经理。我是‘熹记茶餐厅’的东主朱熹。茶餐厅经营情况,这些报表可以说明。我看中了两处物业,计划用于开设分店,希望贵行能提供楼宇按揭贷款。”

银行经理翻阅着那令人艳羡的营收数据和稳定的存款记录,态度立刻变得十分恭敬。

在当时,能拥有如此强劲现金流和明确盈利能力的客户,是银行极力争取的优质客户。

“朱先生,贵店的生意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经理推了推眼镜,“不知道您希望的贷款金额和期限是?”

朱熹早已计算清楚,报出了一个数字和理想的还款年限,并补充道:“我可以将目前糖街的店铺以及新购入的物业一并抵押给贵行。以‘熹记’目前的盈利能力和这些抵押物,我相信这笔贷款的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他的语气冷静而自信,提供的资料齐全,抵押物充足,贷款用途明确且前景看好。

银行经理几乎找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双方很快就贷款额度、利率(远低于市场普通水平)、还款方式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并初步达成了意向。

后续只需走完正式的物业估值和审批流程,贷款便可发放。

走出汇丰银行宏伟的大门,朱熹望着中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海,心中已然勾勒出一幅以“熹记”为名的餐饮版图。

他的脚步没有停歇,立刻又赶往下一家地产中介,继续他的“猎铺”行动。

资本的齿轮,已然在他精准的操控下,开始加速转动。

朱熹在这个充满魔幻的香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