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窥光者 > 第五章:永乐大典
换源:


       当他直起身,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图书馆的方向——

隔着迷蒙的雨幕,他正正对上了站在图书馆高高廊檐下,谢居安投来的目光。

二十七步的距离,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

他们之间,仅隔着大约十步之遥。密集的雨线在他们之间织成一道晃动的帘幕,但韩述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她的表情——那双总是笼罩着薄雾的杏仁眼里,此刻盛满了纯粹的惊讶,一丝困惑,以及……一种他无法解读、却让心跳骤然失序的复杂情绪。她的嘴唇微张,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忘了言语。

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喧嚣的雨声、刺耳的鸣笛、城市的嘈杂,都瞬间退潮,化为模糊的背景音。他浑身湿透,西装紧贴身体,头发凌乱地贴在额前,昂贵的皮鞋沾满泥泞,狼狈不堪,却紧握着那把蓝色的伞,像一个突兀闯入静谧画卷的旅人,固执地站在滂沱大雨之中,只为守护这一抹蓝。

谢居安的唇瓣微微翕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声音却被雨声吞没。

韩述迈开脚步,向她走去。每一步都踏在冰冷的积水里,溅起细碎的水花,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跳上。他在离她仅三步之遥的地方停下,这个距离,他能清晰地看到她被雨水打湿的鬓角,看到她眼中尚未褪去的惊愕。他伸出手,将那把沾满泥水的蓝色雨伞递向她。

“你的伞。”他的声音响起,出乎意料地平稳,甚至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温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喘息。

她没有立刻伸手去接,目光在他湿透的、紧贴身体显出狼狈轮廓的西装、滴水的发梢、被泥水彻底弄脏的裤脚和皮鞋上停留了片刻,最后落回他脸上,那眼神里除了惊讶,似乎还多了一丝……关切?韩述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此刻的狼狈,一股陌生的局促感和一丝因她目光而产生的微热悄然爬上心头。他从未以如此不体面的形象出现在任何人面前,尤其是一个他如此在意的人面前。

“谢谢你。”终于,她伸出手,接过了伞。他们的指尖在冰凉的檀木伞柄上有了极其短暂的、不足一秒的接触。一股微弱的、却无比清晰的电流感,猝不及防地从那接触点窜起,瞬间传遍韩述的四肢百骸,让他几乎要握不稳手中的空气,也让谢居安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轻颤了一下。

“这伞……”他试图寻找话题,打破这微妙而尴尬的沉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雨后的微喘,“很特别。”他重复道,目光落在她持伞的手上,那双手白皙,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是一双属于匠人的手。

谢居安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料到他会注意到这点:“你看得出来?”她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

“我猜……是件古董?”韩述谨慎地措辞,目光从她的手移到伞面上,“看你拿它的方式,很不一般。”他回想起她开伞、放置、调整角度时那种珍视而专业的姿态。

她低头,目光温柔地拂过伞面,仿佛在安抚一个受惊的孩子。手腕轻轻一旋,伞面上的雨水被离心力甩出,形成一圈细密晶莹的水珠,在昏暗的光线下折射出微光。“19世纪末的苏州绸伞,”她的声音平静而专业,却带着一种讲述珍爱之物的温度,“檀木伞柄,湘妃竹伞骨,手工染制的湖绸伞面。刚刚完成修复,需要测试它在真实雨境下的防水性能。”她的解释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匠人精神。

韩述点点头,一时竟有些词穷。雨水顺着他额前的发梢滑落,滴进颈窝,带来一阵凉意,提醒着他此刻的处境。

“你都湿透了。”谢居安看着他,眉头微蹙,语气里带着一丝真诚的歉意和关切,“进来擦擦吧?图书馆里有干净的毛巾。”她的目光扫过他湿漉漉的全身,补充道,“这样会感冒的。”

这个意料之外的邀请,让韩述的心跳再次漏了一拍,一股暖流驱散了身上的寒意。他几乎没有犹豫,只停顿了一秒,便点头应道:“谢谢。”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

他跟着她走进图书馆。厚重的木门在身后合拢,瞬间将外面喧嚣狂暴的雨声隔绝,只留下一种令人心安的、近乎神圣的寂静。室内温暖干燥的空气如同一个温柔的拥抱,带着旧书纸张特有的、混合着油墨、尘埃和岁月沉淀的独特气息——一种沉稳的、带着智慧芬芳的味道,还有深色木质书架散发出的、沉稳的馨香。这气息与他平日所处的、充斥着消毒水味和电子设备气息的现代化办公室截然不同。

谢居安走到服务台后,动作利落地取出一条崭新柔软的白毛巾递给他:“给。”

韩述接过毛巾,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擦拭着湿漉漉的头发和脸颊,试图恢复一些体面。他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打量着四周。这是一座颇有年头的图书馆,挑高的穹顶下,深色的木质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高耸至天花板,需要借助移动的梯子才能触及上层的典籍。柔和的灯光从复古的灯罩中倾泻而下,照亮空气中漂浮的微尘。此刻馆内读者寥寥,只有零星几人散坐在光线柔和的阅读区,沉浸在书页的世界里,安静得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你不是普通的读者。”谢居安的声音忽然响起,平静却带着一丝笃定,打破了这份宁静。

韩述擦拭的动作猛地一滞,毛巾下的耳朵隐隐发烫,他感到自己精心维持的“普通读者”伪装正在被轻易看穿:“为什么这么说?”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我注意到你的车。”她的目光清澈,直直地看向他,仿佛能穿透他表面的镇定,“经常停在对面。而且……”她顿了顿,“你的穿着气质,不像常来这种社区图书馆的人。”她指的不是他此刻的狼狈,而是他骨子里透出的、属于精英阶层的疏离感和掌控感。

韩述感到一股热意从耳根迅速蔓延至脖颈。原来她早就注意到了!而且观察得如此细致!他强自镇定,大脑飞速运转:“我……喜欢在车里工作。安静,没人打扰。”这个解释听起来苍白又勉强,但他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说辞,总不能说“我是来观察你的”。

谢居安微微颔首,似乎并未深究,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但韩述能感觉到她并未完全相信。“今天真的谢谢你。”她的语气真诚,目光落在那把失而复得的蓝伞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珍视,“这把伞修复了整整三个月,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心血,如果丢了,顾老师会很失望,我也会……”她没有说下去,但那份后怕和感激是真实的。

“顾老师?顾青屿先生?”话一出口,韩述就暗骂自己失言。他应该装作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她眼中果然再次掠过一丝惊讶,比刚才更甚,带着审视:“你知道顾老师?”

韩述急忙补救,试图掩饰那一瞬间的慌乱:“听说过。古籍修复界的泰斗,青屿工作室的主理人。”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是道听途说,带着适度的敬意,“业内很有名。”

谢居安静静地打量着他,那双深邃的褐色眼眸里,好奇的光芒一闪而过,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更多信息:“很少有人……会对这个冷僻的领域有所了解。”她的语气带着一丝探究。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打破了两人之间微妙的氛围。谢居安看了一眼屏幕,表情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变,像是看到了什么需要立刻处理的信息:“抱歉,我得接个电话。”

她拿着手机走到一旁安静的角落接听,声音压得很低。韩述趁机继续用毛巾擦拭着湿漉漉的西装外套,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过服务台。一本摊开的硬皮工作日志吸引了他的注意。在今天的日期旁边,清晰地写着“谢居安”三个娟秀的字,后面跟着一行小字:《永乐大典》散页修复,进度70%。旁边还标注着几个温度和湿度的数值。

《永乐大典》?!韩述心头剧震!即使他对古籍所知有限,也无比清楚这部旷世巨著的份量!那是国宝级的文献,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浩瀚智慧,是无数历史学者梦寐以求的瑰宝!她……她竟然在负责修复如此珍贵、如此重要的文物?!这个认知让他对眼前这个看似安静的女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敬意。她守护的,是文明的碎片,是历史的血脉!

谢居安结束通话,走了回来,敏锐地注意到了他目光的落点。她不动声色地合上了那本工作日志,动作自然却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守护意味。“工作需要保密。”她简单地解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和一丝职业性的警惕。

“理解。”韩述立刻点头,意识到自己窥探了不该看的东西,将手中已经半湿的毛巾递还给她,带着真诚的歉意,“再次感谢你的毛巾。我就不多打扰了。”他不想让她感到任何不适。

他转身,朝着图书馆的大门走去。身后,传来她清越的声音:“还不知道你的名字。”

韩述脚步一顿,转过身。犹豫只在瞬间,他清晰地吐出两个字:“韩述。”没有头衔,没有身份,仅仅是一个名字。在这一刻,他只想以“韩述”这个个体,而非某个公司的总裁,与她对话。

“谢居安。”她自然地回应,唇角似乎弯起一个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仿佛这只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萍水相逢,但眼底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悄然松动,“谢谢你救了我的伞。”她的目光落在他依旧湿漉漉的肩膀上,带着一丝未散的关切。

雨势已经减弱,化为细密的毛毛雨,在空气中织成一张朦胧的网。韩述推开图书馆沉重的木门,带着湿气的、清新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雨后泥土和植物的芬芳。他快步穿过街道,坐进车里,发动引擎。

透过后视镜,他清晰地看见,谢居安依然站在图书馆的廊檐下,手中握着那把失而复得的蓝色雨伞。她没有立刻进去,而是目光穿透迷蒙的雨丝,若有所思地、长久地落在他离去的方向。那眼神复杂难辨,有感激,有疑惑,或许还有一丝……好奇?

韩述驱车驶离,胸腔里却如同经历了一场风暴,波涛汹涌,难以平息。二十七步的距离被打破了,某种维系了三个月的、微妙的平衡也随之倾覆。一种莫名的、带着冒险意味的兴奋感在血液里奔涌,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同时,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也如同藤蔓般悄然缠绕上心头——他知道了她更多的秘密,而她也注意到了他。未来会怎样?

那天深夜,韩述坐在书桌前,屏幕的冷光映着他轮廓分明的侧脸,湿透的西装早已换下,但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那把檀木伞柄的冰凉触感,以及那短暂接触带来的微麻电流。他点开那个名为“观察日记”的备忘录,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更新了今天的记录:

“今天,二十七步的距离被彻底打破。我和她说了话,知道了她的名字——谢居安。走进了她的世界——那座弥漫着书香、油墨味与时光气息的图书馆。她远比我想象的更加敏锐——原来她早已注意到了我的存在,甚至看穿了我‘普通读者’的伪装。我在滂沱大雨中为她追回了那把蓝色的伞,它并非凡物,而是一件沉睡百年的古董(19世纪末苏州绸伞,檀木柄,湘妃竹骨),凝聚了她整整三个月的匠心。指尖相触的瞬间,电流窜过全身……她递来的毛巾带着图书馆特有的温暖气息。”

他停顿了许久,指尖悬在键盘上方,最终敲下更震撼的发现,带着敬畏:

“她在修复《永乐大典》的散页。这绝非普通的修复工作,而是关乎文明传承、国家级的绝密项目。她究竟是谁?一个能肩负如此重任、守护国宝的顶尖修复师,为何甘愿隐匿于市井,日复一日扮演着普通图书管理员的角色?她身上,究竟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重量?”

窗外,雨已彻底停歇。厚重的云层散开,一弯皎洁的下弦月挣脱束缚,将清冷如霜的银辉洒向湿漉漉的城市,洗净了尘埃,也照亮了韩述心中翻腾的思绪。他抬头望向那片深邃的夜空,月光落在他眼底,映出一片复杂难辨的光芒。他突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今日这场看似偶然的雨中相遇,实则是他长达三个月、无声凝望所累积的必然结果。那把伞,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她世界的大门。

而明天,他将不再仅仅是一个隔着距离、沉默的观察者。这个认知,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心底激起一圈圈不断扩散的涟漪,带着令人心悸的期待,也裹挟着无法忽视的、沉甸甸的惶恐。他既渴望靠近那抹沉静的蓝色,又深知那平静水面下可能隐藏着无法预知的暗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