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修复古籍?”他忍不住追问,目光紧紧锁住她,“以你的能力、专注和……这种对脆弱性的深刻理解,完全可以从事很多更……显赫、更被世俗认可的工作。”
谢居安轻轻旋转着手中的白瓷茶杯,目光投向工作室窗外摇曳的树影,变得遥远而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我父亲……是个旧书店老板。很小的时候,我最喜欢放学后泡在他的店里。店里总是弥漫着旧书特有的味道,有点霉味,有点灰尘味,但更多的是纸张和油墨混合的、让人安心的气息。我最爱看的,不是书里的故事,而是父亲修补那些被丢弃的、破损的书籍。”她的声音轻柔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他总是坐在窗边的小桌前,戴着老花镜,用那些我那时觉得无比神奇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像变魔术一样,把破破烂烂的书变得能重新翻阅。他说……”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每本书都有一颗等待被唤醒的灵魂,修复者的手,就是唤醒它的魔法。”
她停顿了一下,长长的睫毛垂落,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仿佛在努力平复某种翻涌的情绪:“后来……书店没了,书也散了。像被风吹走的落叶,再也找不回来。”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苍凉,“只有这门手艺,留了下来。像父亲留给我的一把钥匙,让我还能触摸到那些散落的灵魂碎片。”她抬起眼,目光重新聚焦在韩述脸上,那里面盛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失落,还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守。
韩述沉默着,感到自己触碰到了某个深埋在她心底、无比重要的核心。一股难以言喻的怜惜和敬意涌上心头。这时,他才注意到工作室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装裱精致的毛笔字,笔力遒劲,墨色深沉:“修旧如初,复本还源”。
“顾老师的座右铭,”谢居安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轻声解释,语气里充满了对师长的敬重,“修复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它看起来崭新如初,抹去所有岁月的痕迹。而是恢复它最初被赋予的灵魂和功能,同时,怀着敬畏之心,尊重时光在它身上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印记。就像……让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重新挺直腰板,但脸上的皱纹,依然是属于他的故事。”
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韩述对修复的理解瞬间升华。这不再仅仅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手艺,而是一种深邃的哲学,一种与时间、与历史、与生命本质的对话方式。
下半场的培训,韩述发现自己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步骤。清洁纸面不再是简单的除尘,而是为文物拂去尘埃,聆听它沉默的诉说;分离粘连的书页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小心翼翼地解开时光打上的结;每一次下刀,都带着对纸张生命的敬畏。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笨拙的学徒,而是一个开始理解某种神圣仪式的参与者。
当培训结束的钟声(工作室里一个老式座钟的报时)敲响,学员们带着各自的工具和练习纸,陆续道谢离开。韩述却留到了最后。工作室内恢复了宁静,只剩下清洗工具的细微水声。谢居安背对着他,站在水池边,纤细的背影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既专注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那道手腕上的疤痕,她父亲的故事,还有那句“修旧如初”,像一幅拼图,在他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她。
“需要帮忙吗?”韩述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一丝试探。
她转过身,脸上掠过一丝惊讶,随即摇了摇头:“不用,很快就好了。”
但韩述已经拿起一块干净的棉布,开始擦拭工作台面上残留的水渍和纸屑。动作虽然生疏,却异常认真。他擦拭着台面,目光扫过那些摆放整齐的工具,仿佛在擦拭一段刚刚开启的、充满未知的旅程。
谢居安看着他,最终没有阻止。她继续清洗着手中的羊毛刷,水流声和棉布擦拭木台的细微摩擦声交织在一起,在安静的工作室里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两人沉默地一起收拾着这片承载着历史碎片的方寸之地,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在流淌的寂静中悄然滋生。阳光透过窗户,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洁的地面上,偶尔交汇,又分开。
当最后一件工具被放回原处,工作台恢复了一尘不染的整洁,韩述拿起那本饱经沧桑的《金融史》。书页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语。他犹豫了一下,目光看向正在解下围裙的谢居安:“你说……这本书能修复好吗?”
谢居安接过书,动作轻柔地翻开,指尖仔细抚过书脊的裂口、内页的咖啡渍和卷曲的页角,眼神专注而专业。片刻后,她点了点头:“可以。但需要时间,更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一步都不能急躁。”
“你能……”韩述的心跳加速,话到嘴边又有些踌躇,但最终还是说了出来,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恳切,“教我如何修复它吗?我想……亲手修复它。”这句话完全超出了他今天的计划,甚至超出了他对这段关系的预期。但说出来后,他感到一种奇特的释然和期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秘境的门。
谢居安明显愣了一下,抬眼打量着他,目光中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修复一本书,尤其是一本状况不算太好的书,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韩先生。你的工作……应该非常繁忙。”她的语气里带着提醒,也带着一丝不确定。
“我可以调整时间。”韩述立即回答,语气坚定他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诚意。
工作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那座老式座钟沉稳而规律的“滴答、滴答”声,如同时间的脚步声。谢居安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抚过那本旧书的封面,仿佛在读取它尘封的故事,也仿佛在衡量着韩述话语中的分量。她的目光低垂,长长的睫毛掩盖了眼底的情绪。
最终,她抬起头,眼神恢复了平日的沉静,却多了一丝郑重的严肃:“周二和周四下午,我通常在这里工作。”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如果你有空,可以过来。但前提是——”她停顿了一下,目光直视韩述的眼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必须完全、无条件地按照我的指导和步骤进行,不能擅自行动,不能急于求成。修复,容不得半点差错和任性。”
韩述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眼神里充满了认真:“当然。我保证。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他感到一种被接纳的喜悦,尽管这种接纳带着严格的条件。
离开工作室时,暮色已经开始温柔地拥抱这座城市。韩述站在蓝色门前,深吸了一口晚风中混合着草木清香和城市余温的空气,胸腔里鼓动着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期待感,如同少年时等待一场未知的冒险。
他坐进车里,没有立刻发动引擎。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在他脸上投下温暖的光影。他拿出手机,点开那个名为“观察日记”的备忘录,指尖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更新道:
??今天,不再是观察者,而是笨拙的学徒。??
踏入她的圣殿,指尖笨拙,刀锋失控,像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她的手覆上我的手背,引导冰冷的刀锋在纸页间游走(“修复不是切割,是引导”)。那瞬间的触碰,电流般窜过全身,盖过了纸张的微涩气息。瞥见她腕间一道细长旧疤,如凝固的月光,无声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她讲述父亲的书店与唤醒书魂的“魔法”,眼底藏着对散落时光的温柔执念。墙上“修旧如初,复本还源”的箴言,是修复的至高哲学——恢复灵魂,尊重伤痕。这哲学如清泉,冲刷着我被数字固化的思维。
鼓起勇气,请求她教我修复那本承载着咖啡渍与指甲痕的《金融史》。她应允了,带着严厉的训诫(“必须完全按指导”)。我成了她唯一的“学生”。
写到这里,他放下手机,闭上眼睛。脑海中清晰地回放着每一个细节:她专注的侧脸,她引导他握刀时指尖的温度和力量,她讲述父亲时眼底闪过的温柔与苍凉,还有那道刻在手腕上的、无声的伤痕。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强烈的吸引力。
回程路上,韩述没有打开车载音响。他需要这份安静,需要空间来消化这一天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转变。那座曾经横亘在二十七步距离之间的、冰冷坚固的墙,正在以一种他完全未曾预料的方式——不是轰然倒塌,而是如同被温柔的修复之手,一砖一瓦地、充满敬意地拆解融化。
等红灯时,他的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街景,忽然被路边一家正准备关门的旧书店吸引了视线。木质的招牌,堆满书籍的橱窗,透出一种与青屿工作室相似却更加市井、更加混杂的旧书气息。鬼使神差地,他打了转向灯,将车停在路边,推开了那扇挂着“营业中”木牌、吱呀作响的店门。
书店很小,空间被高耸的书架挤压得有些逼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混合了灰尘、霉菌、旧纸张和岁月沉淀的复杂气味。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慈祥的老人正在柜台后整理着几本旧书,见到他进来,抬起头,脸上露出和善的微笑,眼睛弯成了月牙。
“随便看看,小伙子,快关门了。”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磨砺后的沙哑和温暖。
韩述点点头,目光在拥挤的书架间逡巡。他的指尖拂过一排排书脊,感受着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纸张带来的粗糙或光滑的触感。最终,他的目光被书架中层一本不起眼的、深蓝色封面的旧书吸引。他抽出那本书,封面上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只有简洁的书名:《古籍修复技艺探微》。当他翻开略显沉重的封面,目光落在扉页上时,心脏猛地一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扉页上,是两行熟悉的、遒劲有力的毛笔字:
??赠爱徒居安??
??愿永保初心??
??顾青屿??
是顾老先生的亲笔赠言!
韩述的心跳如擂鼓。他强自镇定,继续翻动书页。内页的空白处,随处可见细密而娟秀的钢笔批注,字迹他认得——是谢居安的!那些批注内容深入而专业,或补充细节,或提出疑问,或记录心得。书中还夹着一枚自制的书签,素雅的卡纸上,用细腻的笔触手绘着一把撑开的蓝色雨伞,线条简洁却传神。雨伞下方,用同样娟秀的字迹写着:
??保护比修复更重要。??
“哦,那是居安的书,”店主老人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笑眯眯地看着他手中的书,眼神里充满了长辈的慈爱,“前几天她来找点资料,可能不小心落在这里了。这孩子,从小就爱看书,一钻进来就忘了时间。”老人的语气里满是熟稔和宠溺。
韩述轻轻摩挲着书页上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能通过指尖的触感,读取她当时伏案书写时留下的专注和思考的痕迹。纸张似乎还残留着她指尖的温度和气息。“您认识谢老师?”他问,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看着她长大的,”老人眼睛弯成月牙,语气中满是骄傲,“小时候天天泡在我这儿看书,像只钻进书堆里的小书虫。后来跟了顾老先生学艺,嘿,就成了修复专家咯!”他摇摇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带着由衷的赞叹,“那孩子,手上有着魔法!能把破破烂烂的老古董,变得跟新的一样……哦不,比新的还有味道!”他用了“魔法”这个词,和她父亲当年说的一模一样。
魔法……韩述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他低头看着手中的书,目光再次落在那枚书签和那句箴言上——“保护比修复更重要”。这似乎是她修复哲学的核心。
“这本书……”韩述开口,声音有些干涩,“我能买下吗?”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爽朗地笑了:“当然可以!居安的书,放在我这里也是落灰,能被懂得珍惜的人带走,挺好。”他报了一个象征性的价格。
韩述付了钱,将书小心地抱在怀里,如同抱着一个易碎的珍宝。回到车上,他没有立刻启动,而是迫不及待地再次翻开书页。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为书页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他仔细阅读着她的批注,那些专业术语旁,偶尔会有小小的、随性的涂鸦:一朵飘浮的云,一只振翅欲飞的鸟,一把撑开的伞……这些小小的细节,像一扇扇隐秘的窗户,让他得以窥见她严谨专业外表下,那抹不易察觉的灵动与温柔。
当翻到关于“纸张酸碱度平衡及其对长期保存的影响”这一章的空白处时,韩述的目光骤然凝固。在密密麻麻的专业笔记旁,一行更小的、带着一丝感性的字迹跃入眼帘:
??今日修复《清明河上图》残片,水流汤汤,逝者如斯。想起父亲曾说,河水流逝,唯有记忆永存。不知他是否知道,我仍在守护着他深爱的那些书页,如同守护着那条永不干涸的记忆之河。??
韩述的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小字,指尖仿佛能感受到书写时笔尖的微颤和心绪的流淌。他缓缓地、郑重地合上书,闭上眼睛,将额头轻轻抵在冰凉的书封上。
路灯次第亮起,橘黄色的光芒透过车窗,在他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入一个未知的、深邃的领域。这不仅仅是关于古籍修复技艺的学习,更是关于那个隐藏在沉静表象下的、有着复杂过往和深沉情感的谢居安。她的伤痕,她的坚守,她对父亲和书籍的深情,都像一块块拼图,吸引着他去探寻、去理解。
而更令人感到不安甚至惶恐的是,他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正滋生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了解更多,渴望靠近更多,渴望能读懂她如同读懂一本深奥而珍贵的古籍。
这种渴望如此强烈,强烈到几乎让他忘记了最初那二十七步的安全距离,忘记了那个仅仅满足于远距离观察的自己。他仿佛被卷入了一条名为“谢居安”的河流,身不由己,却又甘之如饴。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