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常觉亏欠。一千五百公里的距离,放大了一位母亲所有的担忧:她怕优秀的儿子在南方湿热的夜里,只与代码为伴,无人问他粥可温,无人与他立黄昏。”
北方的清晨,五月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在榆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林静淑轻轻推开厨房的窗户,让微凉的空气流入,带着院子里丁香花的淡淡香气。
她站在灶台前,专注地守着一锅正在小火慢炖的鸡汤。枸杞和红枣在澄澈的汤水中翻滚,散发出温润的香气。这锅汤她已经炖了两个小时,就像她人生中许多无法言说的关爱,需要时间慢慢熬煮,才能渗出最深层的滋味。
“静淑,又给儿子炖汤呢?”丈夫陈建国从客厅走来,声音里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林静淑轻轻“嗯”了一声,目光没有离开那锅汤。“南方湿气重,小序总是熬夜,喝点汤补气血。”
陈建国了解妻子,知道她不只是炖汤那么简单。他走近,从后面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又不是能真喝到,一千五百公里呢,视频喝汤啊?”
这句话刺痛了林静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何尝不知道,这份母爱跨越不了物理距离,只能通过电波传递一份虚无的温暖。她抿了抿嘴,没有回应丈夫的话,只是默默关火,将汤盛入一个精致的白瓷碗中,摆好勺筷,放在餐桌一角。又在对面位置摆上了一副空碗筷。
陈建国叹了口气,不再多言。结婚三十年,他懂得妻子那些未说出口的牵挂。
时钟指向八点整。林静淑深吸一口气,拿起平板电脑,点开微信视频通话的界面。她的手指在“儿子”的备注上方悬停片刻,像是需要积蓄勇气,才终于按了下去。
铃声只响了两下,视频就接通了。
“妈,早。”屏幕那端,陈序的脸出现在略显凌乱的办公环境前。他穿着简单的灰色T恤,头发还有些潮湿,像是刚洗完澡。背景是一面书墙和两台巨大的显示器,上面还跑着代码。
“小序,吃早饭了吗?”林静淑下意识地将摄像头对准那碗热气腾腾的汤,“妈刚炖了鸡汤,放了枸杞和红枣,你最爱的...”
话没说完,她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可笑——隔着屏幕,儿子怎么可能喝得到?
陈序似乎看穿了母亲的心思,嘴角微微上扬:“看着就香。我点了外卖,一会儿就到。”
林静淑把摄像头转回自己脸上,轻声问:“又吃外卖啊?总吃外卖不健康。你李阿姨的儿子,自己会做饭,天天发朋友圈...”
她突然停住,意识到自己又开始了。那种明明关心却变成比较和施压的模式,让她感到一丝自责。
陈序在那头笑了,眼角有细微的纹路:“妈,我会做饭,只是没时间。昨晚赶项目进度,熬到三点。”
“又熬夜!”林静淑的眉头立刻蹙起来,“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总熬夜,身体会垮的。你看你张伯伯的儿子,才三十五岁就...”
她又停住了。明明是关心,怎么说出来就成了诅咒?
视频那端,陈序接过外卖员递来的袋子,拿出一份三明治和咖啡。“妈,别担心,我身体好着呢。就是这个项目有点紧,下个月就好了。”
林静淑看着儿子匆忙的早餐,心里一阵酸楚。那咖啡看起来浓黑苦涩,三明治干巴巴的,哪比得上她精心熬制的汤羹营养?
“小序,”她犹豫着开口,“要是身边有个人照顾你就好了...”
陈序正咬着一口三明治,闻言停顿了一下,无奈地笑了:“妈,又来了。”
“我不是催你,”林静淑急忙解释,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我就是觉得...一个人在外,太辛苦。要是有人能互相照应,生病了端杯热水,熬夜时煮碗面...”
陈建国此时凑到镜头前,插话道:“儿子,别听你妈的。男人先立业后成家,没问题!你那项目进展怎么样?”
林静淑瞪了丈夫一眼,却又感激他解了围。她总是这样,既想表达关心,又怕给儿子压力;既希望他早日成家,又不愿显得咄咄逼人。
陈序喝了口咖啡,简要介绍了项目情况:“...所以在做最后的调试,问题不大。就是团队里有个新人总出低级错误,我得盯着点。”
“你是技术骨干,多带带新人也是应该的。”陈建国点头道,“但也别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培养下属也是能力。”
林静淑听着父子俩的对话,目光却停留在儿子脸上。她注意到他眼下的淡淡阴影,额角似乎有了几丝若隐若现的白发。才三十一岁啊,她心想,工作压力这么大,还没人照顾...
“小序,”她忍不住又开口,“你记得小时候住咱们隔壁的杨阿姨吗?她女儿去年硕士毕业,现在也在深圳工作,好像是做金融的...”
陈序叹了口气,语气依然耐心:“妈,我真的没时间考虑这些。等项目上线后再说,好吗?”
林静淑抿住嘴唇,点点头。视频两端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陈序敲击键盘的声音隐约传来。
她看着屏幕中的儿子,忽然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那个总是跟在她身后,有问不完问题的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男人。时间怎么过得这样快?快得让她来不及适应角色的转变,仍然把他当作需要呵护的孩子。
“妈,”陈序打破沉默,似乎想转移话题,“你最近怎么样?还在社区上课吗?”
林静淑的眼睛亮了一下:“还在上插花课。老师夸我很有天赋呢。”她起身拿来最近的作品,对着摄像头展示,“你看,这是上周做的。”
那是一盆精致的中式插花,层次分明,色彩和谐,能看出创作者细腻的审美和耐心。
“真漂亮。”陈序真诚地称赞,“妈,你很有艺术天赋。”
林静淑脸上浮现一丝羞涩的笑意。社恐的她,只有在家庭和极小的圈子里才能感到自在。儿子的称赞对她而言,比任何人的肯定都更重要。
“你记得小时候,我总带你去看画展吗?”她忽然想起往事,“你那时候对艺术一点也不感兴趣,就喜欢蹲在角落看科普书。”
陈序笑了:“是啊,然后您就会陪我在角落一起看,还帮我问工作人员那些深奥的问题。”
回忆起温馨的往事,视频两端的氛围轻松了许多。陈建国在一旁看着妻儿,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
但林静淑的思维总是会绕回那个让她焦虑的主题上。
“小序,”她小心翼翼地选择措辞,“妈不是要催你...就是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优秀的基因传承很重要...”她说着,迅速在家庭群里转发了一篇题为《高智商人群生育年龄与后代质量关系研究》的长文。
陈序的手机立刻响起了提示音。他瞥了一眼,哭笑不得:“妈,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有问题,样本量不足,结论根本不可靠。你看这里...”他熟练地指出文章的几个学术漏洞,完全是技术精英分析问题的模式。
林静淑听得半懂不懂,只是讷讷地说:“可是人家说得也有道理啊...你这么优秀,不生个孩子多可惜...”
陈序放下咖啡,正视着摄像头,语气温和但坚定:“妈,我理解您的担心。但我的人生有自己的节奏,好吗?感情不是任务,不能为了完成而完成。”
林静淑低下头,轻声说:“我知道...妈就是怕你孤单。”
这时,陈序的外卖咖啡不小心被打翻,深色的液体在桌面上蔓延,眼看就要流向昂贵的电子设备。他迅速而镇定地抽出纸巾挡住液体的流向,同时将电脑和手机移到安全区域,整个过程不到五秒钟,高效得令人惊叹。
“你看,”林静淑忍不住说,“要是两个人,一个人处理事故,另一个就能抢救东西...”
陈序清理完桌面,看着母亲无奈地笑了:“妈,您这联想能力真是一流。”
陈建国在一旁哈哈大笑:“你妈这是万事都能扯到结婚上去!”
林静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笑着笑着,眼角却有些湿润。她何尝不知道自己有时过于焦虑?但那种希望儿子幸福的心情,像是一股无法抑制的洪流,总是寻找着各种出口。
视频那端,陈序的表情柔和下来:“妈,我明白您是关心我。等我这个项目忙完,真的,我会多参加些社交活动,好吗?”
这样的承诺,林静淑已经听过许多次,但每次听到,仍然会燃起希望。“你说的啊,不要骗妈妈。”
“不骗您。”陈序看了看时间,“妈,我得去开会了。汤...看起来真的很好喝,谢谢您。”
林静淑点点头,舍不得结束通话,却又知道不能耽误儿子工作:“去吧,记得按时吃饭,少喝咖啡,晚上别熬太晚...”
“知道了,妈。爸,我挂了。”
视频通话结束,屏幕暗下来。林静淑仍坐在原地,看着那碗已经不再冒热气的汤,仿佛还能从黑色的屏幕中看到儿子疲惫却坚强的面容。
陈建国起身,端起那碗汤:“别浪费了,我喝。”
林静淑看着丈夫,突然问:“建国,我是不是很烦人?总是唠叨这些...”
陈建国喝了一口汤,咂咂嘴:“好喝!静淑,你不是烦人,是爱得太深。但儿子已经长大了,有他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学会放手。”
“我知道...”林静淑轻声说,“可是放手好难。”
她拿起平板电脑,无意中点开了儿子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凌晨两点发的——一张代码截图,配文:“终于找到这个bug了!”点赞列表里,有几个女性的名字。
林静淑的手指在那几个名字上徘徊,最终却没有点开任何一个人的资料。她放下平板,深吸一口气,望向窗外。北方的天空湛蓝如洗,与南方那座城市的天空,应该是相连的吧?
她不知道,在屏幕另一端,陈序并没有立即去开会。他望着手机上母亲的聊天界面,那双通常冷静分析问题的眼睛里,流露出复杂的情感。他打开一个加密的笔记应用,快速记录了几行字:
“母亲焦虑情绪加剧—需更多关怀但也要设定边界项目截止日期:6周考虑调整职业规划?长远看...”
他没有写完,只是保存了笔记,拿起咖啡杯,走向会议室。经过办公区时,一位年轻女同事笑着向他打招呼:“序哥,昨天谢谢你帮我解决那个问题!”
陈序礼貌地点头回应:“不客气,应该的。”脚步却没有停留。
女同事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这一切,远在千里之外的林静淑自然不会知道。她只是收拾着碗筷,心里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次视频通话时,该如何更自然地提及那个金融行业的杨阿姨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