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南方有嘉木,北望燕归巢 > 第5章网购的关怀与压力
换源:


       北方的天空渐渐染上秋的深邃,林静淑的心事却如藤蔓般缠绕生长。

自那次视频通话后,她表面上不再提找对象的事,但内心深处的那份焦虑却找到了新的出口。

周一清晨,陈建国前脚刚出门晨练,林静淑后脚就打开了平板电脑。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先看新闻,而是直接点开了一个购物APP。

在搜索框里,她犹豫地输入了“情侣”二字,又迅速删掉,改成“成对家居用品”。

屏幕上跳出一系列商品:情侣杯、情侣拖鞋、双人电饭煲、对枕...

每一件都似乎在向她招手,诉说着它们能带来的温馨与陪伴。

林静淑点开一个造型简约的双人电饭煲,商品详情里写着:

“为二人世界量身定制,小巧容量,智能预约,让爱在每一餐饭中升温。”

她的手指在“立即购买”按钮上徘徊良久。内心两个声音在激烈争辩——

一个说这是变相施压,会让孩子反感;另一个却说这只是母亲对独居孩子的正常关怀,万一哪天就有用了呢?

最终,后者占了上风。

她选中了那款珍珠白色的电饭煲,在收货地址栏熟练地输入了儿子南方的住址。

在备注栏,她精心写道:“妈妈看你总是吃外卖,对身体不好。这个电饭煲很小,适合一个人煮饭,也可以偶尔煲汤。保重身体。”

写完这些,她轻舒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

但内心的不安仍在隐隐作祟,于是她又浏览了一会儿,选中了一对马克杯——

浅灰和雾蓝的配色,设计简洁大方,杯身没有任何肉麻的文字,只有细微的质感差异。

“这套杯子在打折,买一送一,很划算。”她这样说服自己,加入了购物车。

付款时,林静淑犹豫了一下。

她想起儿子上次说“不要老是给我买东西”,但转念一想,这些都是实用物品,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应该没问题。

订单确认后,她一整天都坐立不安。

时而担心儿子不喜欢,时而安慰自己这是做母亲的心意,时而懊恼自己还是没能完全放下那点执念。

第二天,她又没忍住,浏览起家居用品来。

这次是一对柔软的记忆棉拖鞋,标注着“情侣居家舒适拖鞋”。

她想象着儿子穿着其中一双,另一双空置在鞋柜里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

“南方冬天没有暖气,脚底保暖很重要。”

她找着理由,再次下单。

接下来的几天,林静淑仿佛着了魔。

一条柔软的双人沙发毯、一套两个装的便当盒、甚至是一对情侣手机的防摔壳...

各种“成双成对”的物品被她以各种理由下单,寄往南方。

她总是能在付款后找到合理的解释:

电饭煲是担心儿子饮食不健康;

杯子是因为打折划算;

拖鞋是南方冬天阴冷;

沙发毯是办公室空调太足;

便当盒是为鼓励他自己做饭;

手机壳是旧的确该换了...

但深夜里,当她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她知道这些不过是借口。

那些“成对”的物品,每一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她的期待与焦虑。

陈建国察觉到了妻子的异常。

她最近总抱着平板电脑,一见他就慌忙切换页面;

快递员上门次数明显增多,但家里并没见什么新东西。

“静淑,你最近在买什么?怎么老是快递?”

某天晚饭后,陈建国终于忍不住问。

林静淑手一抖,差点打翻汤碗:

“就...就买些日常用品。最近网上有活动,比较划算。”

陈建国眯起眼睛:“都寄到哪里去了?我怎么没见着?”

“有些是寄给...寄给朋友的礼物。”

林静淑支吾道,低头收拾碗筷,“我去洗碗了。”

看着她匆忙逃离的背影,陈建国叹了口气。

他大概猜到了什么,但没有戳破。

南方,陈序迎来了一个难得的轻松周末。

项目阶段性成功,团队获得三天短假。

他计划好好休息,补觉,看书,也许约几个朋友打球。

周六上午,门铃响起。

快递员递来一个不小的纸箱,寄件人信息写着“林女士”。

陈序挑眉,母亲又寄什么来了?

最近没听她说起啊。

拆开箱子,是一个精致的电饭煲,明显是双人份的大小。

附带的卡片上写着母亲的叮嘱:“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可以煲点汤喝。”

陈序摇摇头,心里却暖暖的。

他将电饭煲放在厨房柜子里,心想也许真的可以试试自己做饭。

没想到下午又一个快递——

是一对马克杯,简约时尚的设计,明显是情侣款。卡片上写着:

“买一送一,很划算。自己用或者招待客人都行。”

陈序拿着两个杯子,哭笑不得。

这“买一送一”的理由未免太过明显。

周日上午,快递又至。

这次是一双男式拖鞋和一双明显小一号的女式拖鞋。

卡片上言简意赅:“南方冬天湿冷,注意脚部保暖。”

陈序看着那双小巧的女式拖鞋,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他拍下照片发给父亲:

“爸,妈这是怎么了?一周内第三个快递了。”

陈建国很快回复:“我也发现了!她最近神秘兮兮的。别担心,我说说她。”

“不用,”陈序忙回道,“就是觉得有点好笑。妈的心思太明显了。”

周一晚上,陈序下班回家,发现门口又堆了两个快递。

拆开一看,是一条足够两人盖的沙发毯和一套两个装的便当盒。

他终于忍不住,给母亲打去视频电话。

屏幕那端,林静淑看起来有些紧张:“小序啊,收到东西了吗?都用得上吗?”

陈序将摄像头对准那些“成双成对”的物品,强忍笑意:

“妈,您这是要开家居店吗?电饭煲、杯子、拖鞋、毯子、便当盒...而且都是双人份的。”

林静淑的脸一下子红了,支吾道:

“那个...都是打折的,很划算...电饭煲小的不好买,这个虽然标着双人,一个人用也刚好...杯子是买一送一...拖鞋...南方不是湿冷吗...毯子办公室可以用...便当盒鼓励你自己做饭...”

她越说声音越小,明显底气不足。

陈序心软了,不忍再逗她:“谢谢妈,都很实用。特别是电饭煲,我昨晚还自己煮粥了,很好用。”

林静淑的眼睛立刻亮了:

“真的?你会自己煮粥了?什么粥?记得不要煮太稀,你胃不好...”

“红豆薏米粥,照着菜谱做的。”陈序说着,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妈,您怎么知道我住址的?我记得没告诉过您具体的门牌号。”

林静淑一愣,眼神飘忽:“就...就问了你爸...他之前寄东西时留下的地址...”

这时,陈建国的脸挤进镜头:“儿子,别听你妈的!她可是费了好大劲才从你同事那儿问到的地址!还非要我保密!”

“建国!”林静淑恼羞成怒,把丈夫推开。

陈序大笑起来。

他能想象母亲是如何克服社恐,辗转多方才拿到他的详细住址的。

这份执着,令人感动又心酸。

“妈,以后想寄什么就直接告诉我,我给您地址。”

他柔声道,“不用这么麻烦。”

林静淑点点头,突然小声问:

“那...那些东西...你都用得上吗?特别是...那双小一点的拖鞋...”

陈序沉默了片刻。

他看着母亲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表情,最终决定不直接戳破:

“都用得上。拖鞋很舒服,我放了一双在门口,一双在卧室。便当盒正好一个装菜一个装饭。杯子一个喝咖啡一个喝茶。毯子很大,沙发上小憩时很暖和。”

他没有提及那些物品都是成对的事实,也没有说那双小号拖鞋被放在了客卧的衣柜深处。

林静淑似乎有些失望,但又松了口气:

“用得上就好...用得上就好...”

结束通话后,陈序看着那堆“情侣物品”,摇头苦笑。

他一件件拆开包装,整理摆放。电饭煲放在厨房,马克杯洗净晾干,拖鞋放在门口和卧室,毯子铺在沙发上,便当盒收进橱柜。

每一样物品都质量上乘,显然是母亲精挑细选的结果。

他能想象她是如何比较价格、查看评价、反复斟酌后才下单的。

这份用心,让他无法狠心拒绝或直言相告。

那天晚上,陈序真的用新电饭煲煮了饭,炒了两个小菜,用便当盒装好第二天午餐。

他拍下照片发给母亲:“妈,第一次自己做饭成功!谢谢您的电饭煲。”

林静淑几乎秒回:

“太好了!记得荤素搭配!少吃外卖!”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序陆续又收到了几个快递:

一对造型可爱的冰箱贴、一套两个装的保鲜盒、甚至是一对情侣手机的防摔壳。

每次收到,他都会拍照发给母亲,表示东西很实用,但从不提及“成对”这个明显特征。

林静淑的回应总是既高兴又难掩失望。

她期待儿子能主动说起“另一只杯子给谁用了”、“那双小拖鞋是否有人穿”,但陈序总是巧妙地避开这类话题。

周五晚上,陈序公司有个小型聚会。几个同事来他家接他,一进门就注意到那些成对的物品。

“序哥,什么时候偷偷脱单了?”

一个年轻同事眼尖,指着门口的两双拖鞋打趣道。

陈序无奈地解释:“我妈寄的,她最近有点...执着。”

大家笑了起来,纷纷表示理解。

聚会中,有人拿起那对马克杯打量:“不过阿姨眼光真不错,这杯子设计感很强啊。”

另一个女同事试穿了那双小号拖鞋:“还挺合脚!阿姨是不是暗中调查过我的鞋码?”

玩笑归玩笑,但那天晚上,那对杯子真的被用来招待客人,沙发毯被几个同事一起盖着看电影,便当盒被用来装零食。

那些原本承载着母亲特殊期待的物品,意外地融入了他的社交生活。

陈序拍下大家使用那些物品的照片,发给母亲:“妈,您寄的东西今天派上大用场了,同事们都说好。”

照片上,几个年轻人正开心地聚会,那些“情侣物品”散落在各处,被多人共享使用。

林静淑看着照片,心情复杂。

一方面高兴儿子终于不再独来独往,有了社交生活;

另一方面又失望那些“成对”的物品并没有专属的“另一半”使用。

她放大照片,仔细研究每一个女性同事的面孔,试图找出谁可能和儿子有特殊关系,但最终一无所获。

那天深夜,林静淑独自坐在客厅,看着手机上儿子发来的照片,突然泪流满面。

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可笑——试图用物品来填补儿子生活中的空缺,仿佛那些成双成对的家居用品能带来一段感情。

陈建国起夜时发现妻子在哭,轻轻走过去搂住她的肩:“怎么了这是?”

林静淑哽咽道:“建国,我是不是很傻?买那些东西...好像买了就能变出个人来似的...”

陈建国安慰地拍拍她:

“不傻,你是爱孩子心切。但静淑啊,感情的事强求不来。你买再多的双人东西,也不如儿子自己遇到一个合适的人。”

“我知道...”林静淑擦擦眼泪,“我就是...就是忍不住...”

“我懂。”陈建国轻声道,“但咱们得学会相信儿子。他那么优秀,会有自己的缘分的。”

第二天,林静淑没有再浏览购物网站。

她拿出插花工具,专心致志地创作了一个新作品——一株傲然独立的白菊,周围点缀着几片绿叶,简洁而有力。

她拍下照片发给儿子,附言:“妈妈的新作品。独木亦成景,单身也精彩。”

陈序看到这条消息时,正在用母亲寄的电饭煲煮粥。

他怔了怔,随即会意地笑了。回复道:“很美。妈,您也是独木成景。”

放下手机,他环顾四周。那些成对的物品已经自然地融入了他的生活:

两个杯子轮流使用,取决于当天的心情;

电饭煲确实很方便,适合一人食;拖鞋偶尔有客人来时穿;毯子温暖舒适;便当盒真的鼓励了他自己带饭。

母亲的心意没有白费,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被接纳了。

那天晚上,陈序特意视频通话,向母亲展示那些物品的使用情况:

“妈,你看,杯子我今天用的蓝色的;电饭煲煮了南瓜粥;拖鞋...嗯,就我在穿;毯子很暖和...”

他刻意避免提及“另一只”、“另一双”的存在,但林静淑似乎已经不再在意了。

“用得上就好。”她微笑着说,眼神里多了份释然。

通话结束后,陈序站在阳台上,望着南方的夜空。

他知道母亲的心结不会这么容易解开,但至少这是一个开始。

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学习如何放手,如何重新定义爱的表达方式。

北方,林静淑删除了购物APP里所有的“情侣”、“成对”搜索记录。

她打开一个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爱的艺术:如何不以爱为名施加压力。”

笔尖在纸上停顿良久,最终她合上本子,轻声自语:“先从相信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