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初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
林静淑坐在窗前,望着雪花一片片覆盖枯萎的花园,心中的某个角落如同这季节一般渐渐封冻。
自那次失败的“云相亲”后,她努力遵守不再插手的承诺,但沉默反而让想象有了更广阔的滋生空间。
三天前的视频通话中,陈序无意间提到“周末和同事看了场电影”,这个简单的陈述却在林静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
什么样的同事?
男同事还是女同事?
为什么突然去看电影?
她试图旁敲侧击,但儿子只是简单带过:
“就是放松一下。”
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
这种若有似无的回避让林静淑的想象力疯狂滋长。
夜深人静时,她打开手机,下意识地搜索“如何了解孩子真实生活”之类的关键词。
在一个育儿论坛的角落,她看到一条建议:
“有时通过社交媒体可以了解孩子不愿分享的生活侧面。”
这个建议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
第二天,当陈建国出门参加老年书法班后,林静淑开始了她的“秘密行动”。
她下载了一个年轻人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用了一个虚拟昵称“静待花开”,头像则选择了一张风景图。
注册过程比她想象的复杂得多。验证码、隐私设置、推荐关注...
每一步都让她感到困惑和不安。
特别是需要手机验证时,她犹豫了很久——
这会留下痕迹吗?
儿子能发现吗?
最终,她还是完成了注册,深吸一口气,在搜索框输入了儿子的名字。
陈序的账号很快跳了出来。
头像是他站在海边的背影,简介只有简单一句:“写代码的。”
粉丝数不多,关注的人更少,大多是科技公司和同行。
林静淑的心跳加速了。
她颤抖着手指点下“关注”按钮,仿佛在打开一扇不该开启的门。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如饥似渴地浏览着儿子的每一条动态。
大部分是技术分享和行业见解,偶尔有几张风景照片或读书笔记。
没有人物照,没有生活琐事,完全是一个技术精英的“职业形象”。
失望之余,林静淑注意到儿子关注了几位同事。
她一个个点进去,像侦探般仔细研究每个人的资料。
李总监,男,45岁,经常分享管理心得;小王,男,28岁,游戏爱好者;张工程师,女,32岁,养猫达人;苏设计师,女,29岁...
林静淑的目光在最后一个账号上停住了。
苏设计师?
这个姓氏让她敏感地想起了苏蔓。
点进去一看,头像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她的心已经悬了起来。
她继续深挖,发现儿子和几位同事互相关注,偶尔会在对方的动态下留言互动。
这种数字世界的联系,在她眼中成了窥探儿子生活的窗口。
一天下午,当林静淑正专注地翻阅一个女同事分享的公司团建照片时,陈建国的声音突然从身后响起:
“静淑,看什么呢这么认真?”
林静淑吓得差点扔掉手机,慌忙切换屏幕:“没、没什么,就看看新闻。”
陈建国狐疑地看了她一眼,但没多问。
这次惊险经历让林静淑更加小心。
她开始只在独处时登录那个小号,并且学会了快速切换页面的技巧。
渐渐地,她甚至能够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拼凑出儿子生活的片段:
周一下午5点42分,点赞了同事分享的夕阳照片——说明那时已经下班;
周三晚上9点15分,评论了一条技术动态——看来又在加班;
周五分享了一篇电影评论——可能就是那天看的电影...
这些零碎的信息像毒品一样让她上瘾。
她知道这种行为不妥,但那种“接近”儿子生活的错觉让她无法自拔。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二的下午。
林静淑注意到儿子关注了一个新账号——“南城设计沙龙”。
点进去一看,是一个本地设计师交流群体的公众号。
在最近的一次活动合影中,她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苏蔓!
虽然只是侧脸,但她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大姑姐介绍的那个姑娘。
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陈序也在同一张照片中,站在离苏蔓不远的位置。
两人没有对视,也没有互动,但这种巧合足以让林静淑浮想联翩。
她颤抖着截下图片,放大仔细研究。
照片日期显示是上周六——
正是儿子说“和同事看电影”的那天!
所以他不是和同事,而是参加了这个活动?
还遇到了苏蔓?
这个发现让林静淑既兴奋又不安。
兴奋的是两人似乎真的有交集,不安的是儿子为什么要隐瞒?
那天晚上视频通话时,林静淑几乎忍不住要问出口。
她看着屏幕那端的儿子,话在嘴边转了几圈,最终还是咽了回去——
她承诺过不再插手的。
然而,第二天一早,林静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她要用小号给苏蔓发条私信。
构思了很久,她写道:
“你好!偶然看到你在设计沙龙的照片,作品很棒!我也是设计爱好者,想多交流学习:)”
消息发出后,她立刻后悔了。
这太冒失了!万一被识破怎么办?
让她意外的是,几小时后苏蔓竟然回复了:
“谢谢喜欢!最近在准备新的展览,欢迎多关注~”
礼貌而职业的回应。
林静淑松了一口气,同时又有些失望——
没有她期待的“个人信息”。
接下来的几天,林静淑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个虚拟身份。
她关注了一些设计账号,偶尔给苏蔓点赞评论,试图营造一个真实的“设计爱好者”形象。
同时,她更加密切地关注儿子的动态。
一个周五的晚上,她注意到陈序发了一条罕见的个人动态:
“难得的周五夜,值得庆祝。”
配图是一张酒杯的照片,背景隐约可见餐厅的装饰。
林静淑放大图片,在酒杯的倒影中,她似乎看到了一个女性的模糊身影!
心跳骤然加速,她反复研究那个倒影,试图辨认出是否可能是苏蔓。
就在她全神贯注之际,手机突然弹出一条通知:
“您关注的陈序点赞了您的评论。”
林静淑瞬间 froze——她刚才用“静待花开”的账号评论了苏蔓的新动态!
而儿子竟然点赞了那条评论!
恐慌如潮水般涌来。
他发现了吗?
他是偶然点赞还是故意的?
这个点赞是什么意思?
她颤抖着点开通知详情,发现儿子点赞的是她对苏蔓设计作品的评论:
“色彩运用很有创意,特别喜欢第三幅的构图。”
一句无关痛痒的评论,为什么儿子会点赞?
是因为他经常查看苏蔓的动态吗?还是...
一个更可怕的念头击中了她:
儿子是不是已经发现了这个小号?
那一夜,林静淑彻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她顶着黑眼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注销账号。
就在她准备执行这个决定时,儿子的视频请求突然来了。
林静淑手忙脚乱地接起,努力保持平静:“小序,今天怎么这么早?”
屏幕那端的陈序看起来精神不错:
“妈,今天周末,想问问您和爸最近怎么样?”
常规的寒暄中,林静淑却总觉得儿子话中有话。
当他提到“最近网络上骗子多,您和爸注意安全”时,她的心跳几乎停止。
“特别是那些伪装成兴趣小组的,专门套取个人信息。”
陈序看似随意地说着,眼睛却若有深意地看着屏幕。
林静淑支吾着应了几句,匆匆结束了通话。
她确信儿子已经发现了她的“网络潜伏”。
羞愧和懊恼淹没了她。
她立即注销了那个小号,删除了所有相关记录,仿佛这样就能抹去那段不光彩的经历。
然而一周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林静淑收到一个快递,寄件人竟然是苏蔓!
打开一看,是一本精美的设计图册和一张便签:
“林阿姨您好!偶然看到您对设计的兴趣(通过一个共同关注的账号),恰好多一本图册,寄给您欣赏。祝好,苏蔓”
便签旁边,还有一行小字附言:
“PS:陈序的演讲真的很精彩,我有幸在现场:)”
林静淑捧着图册,久久无法回神。
苏蔓不仅知道她的存在,还主动联系了她!
而且明确表示去了演讲现场!
更让她心惊的是那句“通过一个共同关注的账号”——
这分明是在暗示知道她的小号!
但奇怪的是,苏蔓的态度并非指责,而是友善的主动接触。
这种矛盾让她困惑不已。
那天晚上,林静淑忍不住向丈夫坦白了一切。
出乎意料的是,陈建国没有批评她,反而大笑起来:
“静淑啊静淑,你这侦探工作做得不错嘛!居然还真联系上人家姑娘了!”
“你还笑!”林静淑懊恼地说,
“儿子肯定发现了,苏姑娘也知道了,我真是没脸见人了!”
陈建国拍拍她的肩:
“我倒觉得这是好事。你看,人家苏姑娘非但没生气,还主动寄东西给你。说明什么?说明她对小序有意思!或者至少不反感你的‘关心’!”
这句话点醒了林静淑。
是啊,如果苏蔓真的反感,大可以置之不理,何必主动联系?
这个认知让她既羞愧又有一丝莫名的希望。
也许,她的冒失行为阴差阳错地促成了一种奇妙的连接?
第二天,林静淑鼓起勇气给苏蔓发了条微信:
“苏小姐,图册收到了,非常喜欢!谢谢你!有空来北方玩,阿姨给你做拿手菜:)”
消息发出后,她紧张地等待回应。
几小时后,苏蔓回复了:
“谢谢阿姨邀请!有机会一定去品尝:)最近和陈序有个合作项目,可能会经常联系,先跟您报备一下~”
合作项目?
经常联系?
林静淑看着这条消息,手微微颤抖。
这是真的,还是苏蔓委婉的说法?
不管怎样,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她回复道:“工作重要!你们年轻人多交流,阿姨不打扰。”
放下手机,林静淑长舒一口气。
这次的“网络潜伏”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意外地打开了另一扇门。
她走到窗前,望着融雪中的花园,忽然明白了什么:
爱不是窥探和控制,而是信任和等待。
她的小号虽然注销了,但真正的连接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