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从怒怼众禽开始走向巅峰 > 第22章 易中海的暗中打压
换源:


       林凡的预感很快成为了现实。

易中海无法容忍林凡继续这样高歌猛进地发展下去。这不仅威胁到他在院里的权威,更动摇了他八级工在厂里的技术威信和话语权。他必须做点什么,不能明着来,那就暗中使绊子。

他的打压来得 subtle而阴险,充分利用了他的资历和人脉。

第一次出手是在一次车间技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一个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新零件,林凡根据自己大师级的理解,提出了一个优化刀具角度和切削参数的方案,思路清晰,数据准确。

几个年轻工人和老师傅听了都点头表示可行。

这时,易中海慢悠悠地开口了,他先是肯定了一句:“小林年轻人,肯动脑子,是好事。”

然后话锋一转,带着长辈式的“关切”和“谨慎”说道:“不过嘛,你这个参数改动有点大,冒险了。咱们厂里的设备都老了,稳定性不如新设备。按你这个法子,万一崩了刀,或者精度没达到,浪费工时和材料是小事,耽误了生产任务可是大事。我看,还是先用厂里规定的老参数,虽然慢点,但稳妥。年轻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总想着走捷径,步子迈得太大了,容易摔跟头啊。”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处处打着“为生产负责”、“为年轻人好”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否定林凡的方案,给他扣上“冒进”、“不踏实”的帽子。

车间主任赵大海本来觉得林凡的方案不错,但被易中海这么一说,也犹豫起来。毕竟易中海是八级工,经验老道,他的话很有分量。

最终,方案被搁置,还是采用了保守的老办法。林凡没有争辩,只是默默记下了易中海的这次“指点”。

第二次,是在任务分配上。厂里接到一批急活,要求高,时间紧。易中海私下找到生产调度(和他关系不错),“建议”把其中最难加工、最容易出废品的那部分零件分给林凡所在的班组,美其名曰“能者多劳”,“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王师傅拿到任务单时直皱眉头,但也说不出什么。林凡却一眼看穿,这是易中海想让他出错,只要他加工废了几件,耽误了工期,之前所有的荣誉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变成“骄傲自满、眼高手低”的证据。

林凡冷笑一声,接下了这个挑战。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凭借远超常人的技术和专注,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加工出的零件全部达到最高标准,无一废品!让等着看笑话的易中海和李长明等人再次失望。

第三次,则是在领导层面。有一次李副厂长下来视察,顺便关心了一下林凡的情况,易中海陪同在侧。

李副厂长夸奖林凡:“小林不错,有冲劲,有想法,是棵好苗子。”

易中海立刻接话,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李厂长说的是。林凡同志确实年轻有为,技术也好。就是……呵呵,可能年纪还轻,有时候有点急,想法天马行空,还需要多磨练磨练,沉淀沉淀。咱们老师傅嘛,得多帮带帮带,压压担子,但也得扶着点,不能让他跑太快摔着了。”

这话看似关心,实则暗指林凡“急躁”、“不稳重”、“需要约束”, subtly地在领导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这些细微的打压,林凡都清晰地感受到了。他没有立即发作,也没有去找易中海对质,那样正中对方下怀。他选择了最有力的回击方式:用更卓越的工作成绩和无可挑剔的表现,让所有暗箭落空。

他做事更加严谨,每一个零件都精益求精;他提出的技术建议更加数据详实,论证充分;他甚至在易中海“建议”采用的保守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更精细的微调,同样提高了效率,让易中海无话可说。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和记录自己的技术心得和创新思路,形成文字材料,直接越级提交给技术科和赏识他的李副厂长,绕开易中海可能设置的障碍。

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车间里悄然进行着。林凡像一棵顽强的小草,顶着头顶巨石的压力,奋力向上生长,反而将根基扎得更深。

易中海发现自己惯用的手段效果有限,反而可能让林凡表现得更加出色,心里更加焦躁和郁闷。

他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的要难对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