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树下河岸旁,两人并肩而立,看着清凌凌的河水。
少女青衣细纱,衣带飘摇,身材姣好,仪态优雅。
少年素白叶交领,身如玉树,面如冠玉,俊朗秀美,远远看去,两人当真是郎才女貌,相得益彰。
魏年刚刚到达大柳树旁,还得等待好友两人的到来。
宋玦到是对此没有什么意见,只是站在魏年的身旁,静静看着眼前缓缓流动的河水。
魏年第一次约女孩出来,并没有什么经验,但是也不想两人就这样一句话都不说,这样的话,总觉得场面似乎有些尴尬。
上一次进山的时候似乎也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自己的心态也比较平缓,自顾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宋玦问一句,就答一句,倒也不觉得有多尴尬。
但是现在自己为什么心态变了?心里总觉得要说些什么。
魏年想半天也想不明白。
他自然是想不明白的,当时在申都山,与姑娘只是初相识,那与在酒馆遇到的客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魏年自然能做到以平缓的心态待人。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时的姑娘在眼里,不在心里,而现在姑娘在心里,也在眼里。
所以纠结了片刻,魏年终究还是止住了想要匆忙找话题的口,努力清理心里的杂念,准备想好了再开口。
同宋玦一起,两人在大柳树旁寻了一处干净地方坐下,看着与天共分红霞的冬临河,等着人来。
与那些有名的大河比起来,冬临河不算宽,大概有五十丈左右,行不得大船,但是小船是没问题的。
经常有渔民会在开河时,从其中打捞出满满的鱼获来,所以对于冬临河,大家心怀感激与依赖。
魏年自然也是一样的,在十岁前,没在家里的酒馆帮忙时,常和褚随言罗言山一起在河边玩耍钓小鱼,对于这条河,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但是如今在得空闲,来到她的面前,却多了好些恍若隔世,那些单纯的快乐,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宋姑娘,那个玉里面隐藏着的试炼,我试着观看摸索了几次,还是没能发现,是不是说明我不是天域要找的人呢?”魏年看着河面,心思逐渐平稳。
魏年的问题,让宋玦从看河水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她转头看着魏年那仍些许红意的脸颊,展颜一笑。
“魏小哥不用着急的,天域的试炼不是一天两天就摸索得到的,你目前尚未入文道,自然是触发不了那块玉的。”
“文道?”魏年其实只是想找个话题,省得怠慢眼前的姑娘,但是却没想到宋玦一开口,就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文道,以文载道。”宋玦仔细的开始解释,“经籍,书法,丹青等,都是入文道的途径。能不能与文字之间达成一种沟通,便是是否入了文道的评判。而魏小哥的话,你在书塾学习数年,有了入文道的底子,那接下来就看你是否有入文道的天赋了。有天赋者,朝夕可成,无天赋者,数年不得门。”
“天赋吗?”魏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宋姑娘天赋异禀,我自然是远远不如的,在书塾多年,并未比别人博文强记,看来我很难能入文道了”。
宋玦摇头,“莫要这样妄自菲薄,在我看来,魏小哥想入文道其实不困难的,来,你举起自己的右手,掌心对着我。”
“这样吗?”魏年依言伸出手掌,掌心对着面前的少女。
“嗯,这样就行了,别动啊。”宋玦伸出自己的手,用削葱根一般的纤细食指往魏年指间向下滑。
一种温软的感觉,通过手指传来,皮肤与皮肤之间的触碰摩擦让魏年觉得有几丝痒意,忍不住就想把手往后缩,但是魏年想起了宋姑娘的话,就偏过头,忍住没有动。
“好了。”宋玦的声音传入魏年的耳朵,感觉到对方温暖的手指离开了自己的指根,魏年回过头来,好奇的看着刚刚碰了自己手指的宋姑娘。
宋玦指了指魏年的手掌,“看看你的食指指肚。”
魏年翻过手掌,发现食指指肚上出现了两个字。
“垂袅”。
之前在申都山,申屠把垂袅风化为“垂袅”二字封入自己的食指之中,这件事魏年是亲眼目睹的。
但是自从申都山回来,魏年曾数次观看自己的手指,均无异象,魏宁还以为是不是风灵因为失去了太多的力量,仍然在沉睡。
魏年心里还是有一些疑惑,他抬头问宋玦,“宋姑娘,这是垂袅风啊,他和我入文道有什么关系?”。
“垂袅是文风,是文学大家最得意的字凝成的,它能餐光长大,但是本源是文气,它能在危机时候寻你作庇护而不是旁边这个有山水势的小姑娘,是你的和它的缘。”宋玦学着当时申屠的口吻把她的话原封不动地复述了出来,然后俏皮的对他眨眨眼。
“这个缘到底是什么缘呢?”宋玦指着依附带他手指上的垂袅风。“一个本源是文气的风灵,能够依托你,最根源其实还是他察觉到了你身上有一些他能信赖的特质,而这特质正是能助你入文道的基础。”
魏年看着自己食指上熠熠生辉的金色“垂袅”二字一时陷入了沉思。
“自己有它能够信赖的特质吗?”
之前其实已经有数次垂袅出现的时刻了,但是魏年要么在握笔写字,要么在作坊酿酒,都没发现。
所以这算是从申都山下来后,魏年第一次看到垂袅风在自己的指尖出现。
看着指间这金色的两个字在发光,魏年又一种很奇妙感觉涌上心头。
魏年在看着手指,宋玦看着魏年,这个干净的少年此时的眼中大部分是喜悦,还有一丝丝让人看不清的意味。
但是总的来说,秀逸稳称,是一个市井里难见的少年。
“言山,你有约相熟识的女生吗?我给你讲,魏年出息了,他约了一个青衣姑娘……”
这时魏年发小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宋玦伸手一点魏年的食指,“垂袅”两字迅速隐去。
“这事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会有后患,隐藏着,对你和对你的朋友都好。”宋玦凑到未年的耳边轻声说道,身上自带的百合幽香又缓缓在他鼻尖萦绕。
“好,我知道了。”魏年也低头轻声回应。
而两人如此亲密的动作落在罗言山和褚遂良眼里,就是另一种意味了,他俩对视一下,相互挤挤眼睛暗示了一下,便朝着河边柳树下的两人走去。
“魏年,我们来啦。”一身嫩黄长衫的褚随言朝着魏年打着招呼,看来这就是他的新衣服了。
“魏年,这位姑娘是?”罗言山也穿了一套干净整洁的蓝色长衫,朝魏年笑笑,顺势看向了他旁边的青衣姑娘。
“这是宋玦姑娘,来自京都,之前我带着她爬了申都山,便认识了。今早我和褚随言去买烧鸡的时候遇见她,见她是一个人,就约她晚上来来看看河灯”魏年转过头来朝宋玦介绍,“宋姑娘,他俩是我发小,罗言山和褚随言。”
“宋姑娘。”罗言山与褚随言朝宋玦一拱手。
“罗公子,褚公子。”宋玦笑着回了两人一礼,,自此,大家算是认识了。
罗言山试探着问大家,“现在天色渐暗,活动快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石桥那边吧。”
冬临河的七夕河灯,一般是镇东口的石桥开始放的,在放灯之前,还有一些乞巧,拜魁星的活动。
来到河旁的石桥时,天色已全黑,月月亮已经等在东山之上,天上的星辰正隐隐约约的出现。
石桥旁的空地上有很多人在那,都是十岁至二十岁的小姑娘小伙子们,毕竟七夕是年轻人的节日。
这时候,平时并不轻易出门的女孩们正提着灯笼,聚在一起,言笑焉焉,一声声银铃般的笑声不停从女孩子堆里传出来,任谁听了嘴边都会勾起微笑。
而另一旁男孩也扎堆聚团,小声谈论着,哪家姑娘好看,谁又和哪家姑娘有过一面之缘。
看人都聚集的差不多了,人群中稍有威望的一男子一女子便站了出来。
男子家小镇里面经营书店的,叫夏安阳,平时待人谦逊有礼,少有人能讨厌他。
而女子则是罗言山的堂姐,罗芊芊,一直在颜值店帮忙,很受镇上女孩子们的信赖。
两人来到空地上早就准备好的两张香案前,开始招呼男孩女孩们。
夏安阳先高声说道,“请众位公子来到我面前,大家排列整齐,开始拜魁星了。”
罗芊芊接着说,“诸位姑娘,请来我面前,也一样排列整齐,我们开始迎仙了。”
魏年一行人也加入其中,魏年,褚随言,罗言山排在男生那边的香案前,宋玦则排在了女生那边队伍的最后面。
拜的魁星是事先糊的一个纸人,高二尺许,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
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留须带角羊头,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魁星”像前,旁边摆放着其他祭品茶酒。
这都是夏安阳准备的,一物一件,尽合规矩。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开始参拜魁星,于烛月交辉中,夏安阳高声说到。
“一拜魁星座前,谨以鲜花果酒之仪供奉敬献于文昌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
由他领头,众人齐齐整理衣冠,缓缓下拜。
而旁边在罗芊芊的带领下,女生们也开始参拜天仙。
“一拜天仙座前,谨以鲜花果酒之仪供奉敬献于七星娘娘,天纪东端主果蓏丝帛珍宝之天孙!”
众女皆拜。
旁夏安阳接着念拜词。
“二拜魁星座前,祈星君护佑,文昌高照,文星武星照临,佑弟子灵气降神,文华清秀。”
“三拜魁星座前,祈星君护佑,识通明,智慧聪灵,心光自然,进修德业。”
众人缓缓下拜两拜,肃穆恭敬,就连褚随言这样平时嘻嘻哈哈的人也保持了对星君的尊重。
在男生拜魁星时,罗芊芊也接着念拜词。
“二拜天仙座前,祈七星娘娘护佑,亢宿当空,女宿室宿莅临,佑弟子琴瑟乐享,花萼欣荣。”
“三拜天仙座前,祈七星娘娘护佑,知秀敏,典雅贤淑,心安神定,绣蕊蝶来。”
众女皆跟随,缓缓下拜两拜。
两拜拜完,场内气氛皆是一松,接下来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加接下来的“取功名”,“乞巧”活动。
取功名是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果干,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
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果干在桌上未滚落,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落,则没有“功名”,须重新再投,称“复考”一次;都投中,称“三及第”。是一个每年都必玩的,比较有意思的小游戏。
而取巧则是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魏年没有和褚随言一起参加,只在场外观望,宋玦也没有参加,缓缓的来到魏年旁边站定。
旁边的人看见这个漂亮的不像话的青衣姑娘来到了魏年的旁边,便知道是来找他的,纷纷给他俩空出了个位置,往别处挪了挪。
“魏小哥,不去玩玩吗?”宋玦挽了挽耳边的发丝,轻声的问他。
“宋姑娘。”闻到百合幽香,魏年便知道是宋玦来了,他转头朝宋玦招呼了一声,摇头说道,“我不爱凑热闹,看看便好,等这个活动结束,大家就放河灯了,到时候我们可以沿着河走走看看。”
“好呀。”宋玦静静的站在魏年旁边和他一起往场内看去,鼻尖也闻到似乎是从魏年身上传来的温软的松香。
云裳挨垂袅,松香染翠巾,明月当空立,当怀少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