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穿越何进:但我预知了死局 > 第二十二章长安百废待兴,夜话
换源:


       西迁的队伍,历经艰险,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抵达了故都长安。

眼前的长安城,虽规模宏大,城墙巍峨,但比起洛阳的繁华,终究显得陈旧和寥落。多年的政治中心东移,让这座古老的帝都难免有些落寞,街道上行人稀疏,市面萧条,透着一股暮气。

然而,对于这支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队伍而言,长安那高大坚实的城墙,便是世间最可靠的庇护所。劫后余生的庆幸,压过了对故都衰败的感慨。

皇帝车驾入城,自然引发了一阵骚动。留守长安的官员和百姓们惊疑不定地看着这支狼狈不堪却依旧保持着皇家威严的队伍,以及后面那些面有菜色、盔甲破损的军队,窃窃私语,不知东方究竟发生了何等剧变。

何进顾不上休息,立刻以大将军和录尚书事的身份,雷厉风行地接管了长安防务和行政体系。得益于贾诩事先的谋划和部分提前派来的心腹,接管工作虽然千头万绪,却还算有条不紊。

未央宫被迅速清理出来,作为新帝的行宫和朝廷中枢。少帝刘辩与何太后被安置进去,总算暂时脱离了颠沛流离之苦,虽然惊魂未定,但至少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所。

随行的公卿大臣们也被安排了住处,只是条件远不如在洛阳时优渥,不少人面露愁苦之色,哀叹时运不济。

军队被重新整编,驻扎在长安城外的各大营垒,加紧休整和操练。函谷关失守、鲍信殉国的消息早已传开,军中弥漫着悲愤和复仇的情绪,但也夹杂着对西凉铁骑的恐惧。

何进将大将军府暂时设在了未央宫附近的一处原京兆尹官署内,日夜不停地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军务。

这一日深夜,官署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何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桌案上关于粮草匮乏、军械不足、流民涌入的奏报,眉头紧锁。

“文和先生,长安库府空虚,远不如洛阳。如今骤然增加这许多人口,粮食恐怕支撑不了三个月。各地州牧送来的粮饷杯水车薪,甚至有些……”他叹了口气,“有些干脆推诿拖延,观望风色。”

贾诩坐在下首,面前也堆着不少竹简,闻言平静道:“此乃预料之中。乱世已现,各地州牧郡守,拥兵自重者多,心怀忠义者少。长安虽固,然若无粮秣,不攻自破。”

“先生可有良策?”何进将希望的目光投向贾诩。

贾诩沉吟片刻,道:“开源节流,双管齐下。节流方面,可削减不必要的宫廷用度,官员俸禄暂发半数,军队口粮亦需精打细算。开源方面……或可行‘屯田’之策。”

“屯田?”

“正是。长安周边,渭水之滨,多有荒芜之地。可令军中闲暇之兵卒,分期分批,开垦荒地,种植粟麦。再招募流民,编入户册,授田耕种,官府提供种子农具,所获粮草,官民按比例分成。如此,既可缓解粮荒,亦可安置流民,稳定地方。”

何进眼睛一亮!屯田制!这可是后世证明有效的策略!“善!大善!此事立刻去办!就交由……就交由王长史牵头,孟德从旁协助,抽调军士,尽快施行!”何进立刻拍板。

“此外,”贾诩继续道,“或可遣使前往益州。益州牧刘焉,虽据险自守,然其地富庶,粮草充足,且名义上仍尊朝廷。可许其些好处,或加封其子爵位,请其支援部分粮草。即便不能多得,聊胜于无。”

“好!也一并去办!”

处理完最急迫的粮草问题,何进又拿起一份关于军械的奏报,更是头疼。长安武库的储备,根本无法满足重整军队的需求。

“军械之事,急不得。”贾诩摇头,“只能加紧督造,同时……或许可从民间征集,或鼓励大户捐献,许以爵位赏赐。”

何进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时,门外侍卫通报:“大将军,刘校尉、关司马、张司马在外求见。”

何进精神一振:“快请!”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身着新领的军官服饰,大步走入书房。虽然官职不高(刘备被封为校尉,关张为司马),但三人气度不凡,尤其是经过河畔一战,更显英武。

“末将等,参见大将军!”三人抱拳行礼。

“三位将军不必多礼!”何进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连日奔波,辛苦了。在军中可还习惯?”

刘备恭敬答道:“谢大将军关怀,一切安好。曹校尉与诸位同袍皆颇为照顾。”他说话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感谢,又捧了曹操和同僚。

张飞则大咧咧道:“就是闲得慌!整天操练,何时才能再上阵杀敌,找那三姓家奴报仇?!”

关羽抚须道:“三弟不可急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整军经武,乃当前要务。”

何进欣赏地看着关羽,此言深得他心。“云长所言极是。报仇雪耻,非一日之功。如今我军新败,亟待恢复元气。三位将军勇冠三军,正是我军栋梁,日后必有重用之时。”

他顿了顿,道:“今日请三位来,是有一事相托。长安初定,周边恐有盗匪流寇,或董卓细作窥探。本将军欲组建一支精悍的巡防游骑,负责长安周边百里内的警戒、剿匪、侦缉之事。此事责任重大,需智勇双全之人统领。不知玄德可愿担此重任?云长、翼德为辅佐。”

这是一个实权职位,虽然麾下兵力不会太多,但独立性强,活动范围大,极易立功,也便于培养自己的势力。何进将此职交给刘备,既有重用之意,也带有一丝试探——他想看看这位“皇叔”,在拥有一定权力后,会如何行事。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立刻起身,躬身道:“蒙大将军信重,备必竭尽全力,确保京畿安稳,不负所托!”

关羽、张飞也起身领命。

“好!所需人员、马匹、器械,可自行从各营挑选精锐!一应所需,直接向王越将军申领!”何进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谢大将军!”

送走刘关张,何进揉了揉眉心。贾诩在一旁缓缓道:“大将军将此职交予刘备,甚是巧妙。此人确有能力安定地方。只是……猛虎出柙,须有羁縻。”

何进点点头:“我心中有数。王越的人,会盯着。”

这时,曹操也来汇报屯田选址和兵力调配的方案。何进与他仔细商议起来。

直到深夜,诸事才暂告一段落。书房内只剩下何进与贾诩两人。

窗外万籁俱寂,唯有寒风吹过屋檐,发出呜呜的声响。

何进看着跳跃的烛火,忽然叹了口气:“文和,有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在泥潭中挣扎,越是用力,陷得越深。除掉了十常侍,来了董卓。赶走了董卓(暂时),这天下却似乎更乱了。各地州牧,心思各异。这大汉江山,真的还能挽救吗?”

这是他第一次流露出深藏的疲惫和迷茫。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有时也显得苍白无力。

贾诩沉默片刻,缓缓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然大将军已做得足够多,足够好。若非大将军,此刻洛阳恐已尽遭荼毒,陛下亦落入奸人之手。如今据守长安,保全社稷宗庙,重整旗鼓,已为天下忠臣义士留存希望之火。”

他抬起眼,看着何进:“乱世已至,非人力所能逆转。然事在人为。能争一分,便是一分;能救一人,便是一人。至于最终结局……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何进默然良久,忽然笑了笑:“尽人事,听天命……说得对。至少,我还活着,还有这么多人在努力。对了,文和,你可知一种名为‘馒头’之物?”

贾诩一愣,不知大将军为何突然说起这个:“馒头?似是蜀中一带的蒸饼?”

“类似,但不同。”何进来了兴致,比划着,“以发酵面团蒸制,松软可口,饱腹耐饥,且更省粮。改日我让庖厨试制,若成,或可部分替代军中的干粮硬饼。”

贾诩看着忽然话题跳到厨艺上的大将军,一时有些错愕,随即失笑:“大将军……真是心思奇巧。若果真如此,于军于民,倒是一桩好事。”

窗外的寒风似乎不再那么刺骨了。或许,在这冰冷的乱世中,保留一点对生活的奇思妙想,便是对抗绝望最好的方式。

未央宫的灯火,在这漫长的夜里,顽强地亮着。

而遥远的东方,董卓的暴政正在发酵,诸侯的心思也在悄然浮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第二十二章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