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穿越何进:但我预知了死局 > 第二十三章长安夜宴,各怀鬼胎
换源:


       暮色四合,长安城渐渐安静下来,唯有大将军府内灯火通明,人声隐约。一场名为“共商国是、提振士气”的夜宴正在进行。与会者除了何进、贾诩、曹操、刘备等核心班底,还有几位勉强随驾至长安、心思各异的公卿,如太尉黄琬、司徒杨彪等。宴席的菜肴算不得奢华,但那份量十足的“何氏馒头”和浓香的肉汤,却也让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众人感到一丝暖意。

酒过三巡,气氛却并不轻松。

司徒杨彪放下汤匙,忧心忡忡地开口道:“大将军,近日关中流民日增,皆言董卓在洛阳倒行逆施,强迁百姓,动辄屠戮……吾等在此安然饮宴,念及东方百姓正处于水火,实在寝食难安啊。”他这话,既是真情实感,也带着几分对何进按兵不动的隐隐质疑。

太尉黄琬也叹道:“是啊,董卓残暴,人神共愤。关东诸公,如袁本初、袁公路等,皆海内人望,为何至今仍按兵不动?若天下州郡能同心戮力,何愁国贼不灭?”他将矛头引向了关东诸侯。

曹操闻言,冷哼一声,将酒樽重重顿在案上:“袁本初?优柔寡断,色厉内荏!此时恐正与韩馥争夺冀州权柄,岂会真心讨董?至于袁公路……哼,冢中枯骨,奢靡无度,更非成事之人!指望他们,不如指望我军将士多造几副强弓硬弩!”他语气激愤,既有对董卓的恨,也有对袁绍等人的失望。

刘备安静地坐在下首,闻言微微颔首,接口道:“曹校尉所言甚是。讨董大事,终究需倚仗自身实力。备虽不才,愿与我二位义弟,为大军前驱,练兵巡防,绝不让细作宵小扰乱长安。”他语气诚恳,姿态放得极低,却巧妙地将自己“恪尽职守”的形象又巩固了一番。

何进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心中明了。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诸位先生忧国忧民之心,进深感敬佩。董卓之恶,罄竹难书,进恨不能即刻提兵东向,解民倒悬。”

他话锋一转:“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我军新遭重创,元气未复,粮草军械皆不充裕。长安虽固,然若无必胜之把握,贸然东出,若再有闪失,则陛下安危、社稷存续,何人承担?届时,恐非但救不了东方百姓,反将这关中最后一片净土也拖入战火。”

他目光扫过杨彪、黄琬:“二位先生乃国家柱石,当知稳扎稳打之理。当下之急,乃是巩固根本,积蓄力量。待兵精粮足,时机成熟,必挥师东进,扫除妖氛!至于关东诸侯……”

何进嘴角露出一丝讥诮:“他们若愿共襄义举,自是好事。若只想坐山观虎斗,待我军与董卓拼个两败俱伤再来捡便宜,天下岂有这般好事?这‘匡扶汉室’的首功与大义,他们不愿要,我何进,要了!”

这番话,既安抚了公卿,表明了决心,也划下了道道,暗示了未来与关东诸侯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杨彪、黄琬闻言,虽仍有忧虑,却也不再好多说什么。

曹操眼中闪过精光,拱手道:“大将军深谋远虑,操佩服!然操以为,固守待机并非一味枯等。可多派细作,深入洛阳、并州,一则打探军情,二则散播谣言,离间董卓与其部下,尤其他与吕布之间,早已心生嫌隙……”

贾诩此时缓缓放下酒杯,声音平淡却引人注目:“曹校尉之议,甚合兵法。诩近日查阅旧档,发现一人,或可在此事上发挥作用。”

“哦?何人?”何进问。

“此人名唤李肃,原为董卓麾下骑都尉,与吕布乃同乡,口才便给。昔日董卓能说动吕布叛丁原,此人出力不小。然其后并未得到重赏,反而因小事见责于董卓,心中常怀怨望。现弃官闲居於弘农。”贾诩娓娓道来,仿佛在说一件寻常事,“若能秘密将其召来,许以高官厚禄,令其再行离间之事,或可收奇效。”

曹操抚掌:“文和先生果然算无遗策!若能说动吕布倒戈,董卓如失一臂!”

刘备目光微动,赞道:“贾先生洞悉人心,备受教。”心中却凛然:(这贾文和,对董卓内部人事竟如此了解,手段更是狠辣精准,实非常人。大将军得此臂助,如虎添翼。)

何进大喜:“好!此事便交由文和先生全权处理!所需金银财物,尽管支取!”

宴会气氛因这条毒计似乎变得活跃了一些。然而,看似目标一致的众人,心思却早已飘向不同方向。

长安城外,曹操屯田军营。

夜色中,曹操并未入睡,而是在灯下与匆匆赶来的车胄密谈。“主公,此次险遭不测,末将罪该万死!”车胄跪地请罪。曹操摆摆手,压低声音:“起来。此事也怪我操之过急。刘备……哼,好尖的眼睛。日后行事,需更加隐秘。”他目光灼灼地看着车胄:“兖州那边,情况如何?那些豪强、士族,态度如何?”车胄忙道:“回主公,多有故旧思念主公,尤其是听闻袁太傅惨剧后,皆对董卓恨之入骨,愿助主公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只是……如今大将军坐镇长安,名分在上,我等……”曹操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大将军……自然是要尊奉的。我等所做一切,自然也是为了助大将军讨董。你只需暗中联络,积蓄钱粮,网络人手,切勿张扬。时机未至,切勿妄动。”(何进虽非庸主,然这乱世,最终需有雄才大略者方能定鼎。我曹孟德,岂能久居人下?先借其势,蓄我力罢了。)

刘备巡防营帐中。

关羽手持《春秋》,却并未翻阅,丹凤眼微眯:“大哥,今日宴上,曹孟德其言虽壮,然其私下动作频频,恐非纯臣。”张飞灌了一口酒,嚷道:“二哥说的是!那黑矮子一看就一肚子坏水!还有那贾文和,阴恻恻的,尽出些损招!大哥,咱们也得早做打算!”刘备为二人斟上酒,面色平静:“二弟、三弟,稍安勿躁。曹公是否有私心,贾先生计策是否阴毒,非我等当下所需虑。我等当前要务,乃是办好大将军交予的差事,练好兵,巡好防,护得一方百姓安宁。唯有如此,方能立足,方能赢得人心。”(曹操有枭雄之志,贾诩有毒士之谋,何进有穿越之奇,这长安城,实乃龙潭虎穴。然我刘备,亦有复兴汉室之志和二位贤弟!潜龙在渊,需待时而动。眼下,唯有隐忍,唯有积攒声望实力。)他看向帐外长安的夜空,目光沉静而悠远。

未央宫偏殿。

小皇帝刘辩怯生生地问何太后:“母后,我们还要在这里待多久?朕想回洛阳……”何太后搂着儿子,脸上亦是愁容惨淡,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神色:“皇儿乖,洛阳被奸臣占了,回不去了。如今……只能仰仗你舅舅了。但愿他能……”她能感觉到,兄长何进变了,变得更深沉,更有主见,也……更难以掌控。这让她在依赖之余,也生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大将军府书房。

宴席散后,何进独自留下贾诩。“文和,李肃之事,尽快去办。金银不是问题。”何进吩咐道,随即叹了口气,“只是,如今内忧外患,董卓大军压境是明枪,这长安城内的暗流,更是防不胜防。”贾诩微微躬身:“大将军明鉴。曹孟德之志,刘玄德之隐,皆在预料之中。乱世人心,本就如此。大将军能洞察先机,已胜却常人无数。”何进苦笑:“洞察又如何?有时反倒更觉心力交瘁。真想有朝一日,能毫无顾忌,快意恩仇……”贾诩沉默片刻,缓缓道:“那便需拥有足以碾压一切规则的实力。在此之前,权衡、制衡、乃至利用,皆是必要之恶。”何进点点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我明白。那就先解决最大的恶——董卓。文和,一切拜托了。”贾诩躬身退下,身影融入夜色。

何进走到窗边,深吸一口微凉的空气。长安的夜,静谧却暗潮汹涌。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根危险的钢丝上,脚下是万丈深渊,两边是饿狼环伺。但他别无选择。唯有向前。“那就看看,谁能笑到最后吧。”他轻声自语,关上了窗户。

(第二十三章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