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红楼:我,贾府莽夫,拳镇天下! > 第14章:天子龙颜大悦,圣恩遥至荣国府
换源:


       当辽东总兵马奎那封用尽了阿谀之词的急报,再一次被内侍监总管用颤抖的双手呈上元康帝的龙案时,整座御书房的空气,瞬间凝滞,随即被一股滚烫的热浪引爆。

那份奏报,用的是辽东边军最粗糙的军用麻纸,墨迹却因加急传递而显得有些洇散,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血与火的硝烟气息。

“生擒后金旗主?!”

“以五千囚犯老弱,大破万余精锐?!”

御书房内,数十位平日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文武重臣,此刻却齐齐失态,发出一片难以置信的惊呼。每一个字从他们口中吐出,都带着剧烈的颤音。

这不是军报。

这是神话!

元康帝的目光死死钉在奏报之上,那双握着奏报边缘的龙手,青筋暴起,因极致的亢奋而剧烈颤抖。奏报上那几个关键的字眼,仿佛活了过来,化作一道道金色龙气,直冲他的天灵盖。

他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躯的动作带翻了案上的一方玉印,可他浑然不觉。

一股巨大的狂喜冲破了帝王的威仪,化作了穿云裂石般的长笑。

“哈哈哈哈!”

“好!”

“好一个贾珪!”

“好一个我大乾的霍去病!”

笑声在雕梁画栋的御书房内回荡,震得宫灯上的琉璃穗子都簌簌作响。

“冠军侯!”

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贾珪与那位封狼居胥、名垂千古的少年战神相提并论。

这已非荣耀。

这是将一个籍籍无名的宗室子弟,直接捧上了神坛!

下方,文武百官脑中一片轰鸣,彻底被这石破天惊的封赏比喻给震慑住了。如果说上次贾珪斩将夺旗是出其不意的奇功,那么这一次,以五千老弱残兵,正面击溃万余后金精锐,还生擒了对方的旗主,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战争的理解。

此乃神迹!

元康帝抓起那份滚烫的捷报,龙行虎步,甚至等不及銮驾,便带着一股灼人的热风,冲向了太上皇的寝宫。

太上皇的寝宫里,弥漫着宁神静气的檀香。这位退位多年的老皇帝,正闭目养神。

当元康帝带着三分喘息,将捷报上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出来时,太上皇那双浑浊的老眼,骤然睁开,迸射出骇人的精光。

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接过奏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良久,他才将奏报放下,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好,好哇!”

老人家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哽咽。

“我贾家,我贾家总算是出了一个能撑起这片天的栋梁了!”

他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眼中满是追忆与欣慰。

“想当年,宁荣二公随太祖皇帝征战天下,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荣耀!如今,总算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啊!”

他猛地一拍身下的软榻扶手,用了极大的力气。

“此等大功,必须重赏!”

“绝不能亏待了为国流血的英雄!”

太上皇的目光转向元康帝,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

“皇帝,你说,该如何赏?”

元康帝心中早已翻江倒海,他躬身道:“儿臣以为,当破格封赏,以彰其功,以励三军!”

父子二人,一个是开创了元康盛世的现任君主,一个是奠定大乾基业的太上皇,他们的意志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一番密议,一个足以让整个大乾朝堂都为之震动的封赏,就此定下。

临了,太上皇的目光变得深邃了些,他像是随口一提,对元康帝说道:

“元春那丫头,在宫里也有些年头了。这次,就让她派个贴身的宫女,回府里去报个喜吧。”

他顿了顿,语气平淡。

“也让她娘家的人,跟着高兴高兴。”

元康帝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了父皇的意思。

这既是给贾家的天大恩典,也是一种明确的政治姿态。皇室,要将这位新晋的军功新贵,与贾贵妃,与整个贾家,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儿臣遵旨。”

一道懿旨,如一道金色的流光,迅速传到了贵妃贾元春所在的凤藻宫。

圣恩遥至荣国府。

当贵妃娘娘身边最得脸的贴身大宫女抱琴,带着一脸标准而矜持的喜气,出现在荣国府门前时,整座百年府邸,从内到外,彻底沸腾了。

消息如长了翅膀的鸟,瞬间飞遍了府邸的每一个角落。

贾赦正在房中与小妾饮酒,听闻通报,酒杯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当他听清是自己那个他几乎已经放弃的“傻儿子”,又在辽东立下了泼天大功,而且是贵妃娘娘亲自派人来传旨报喜时,这个平日里荒唐不堪的男人,竟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他踉踉跄跄地冲出房间,不顾下人劝阻,直奔贾家祠堂。

冰冷的地面,弥漫着香火与尘埃混合的气味。贾赦重重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额头死死抵着青石板,老泪纵横,口中只是翻来覆去地念叨着:

“列祖列宗保佑……列祖列宗保佑啊!”

消息传到荣庆堂。

贾母端坐在主位上,手中捻着一串蜜蜡佛珠,表情一如既往的复杂难明。

那是一种混杂着家族荣耀的喜悦,与无法言说的失落。喜的是贾家门楣再次光耀,失落的是,这份足以光宗耀祖的荣耀,并非来自于她倾注了所有心血的掌上明珠,贾宝玉。

这让她感到不甘。

王夫人垂手立在一旁,脸上的肌肉因为要竭力挤出一个得体的笑容而微微抽搐。她的心口,像是被无数根钢针反复穿刺,嫉恨的毒液几乎要从胸腔里满溢出来。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围那些下人投来的目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敬畏,而是多了一丝她无法忍受的、异样的探究。

而在府中的另一群人心中,这道消息激起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涟漪。

东跨院内。

贾探春正临窗理账,听到丫鬟们兴奋的禀报,她手中的账本滑落在地。

她没有去捡。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棵挺拔的梧桐树,一双如秋水般明亮的眼眸里,闪烁着一种名为“向往”与“振奋”的异样光彩。

她对身边的侍书轻声说道:

“我只在史书戏文里,见过冠军侯北击匈奴,见过常胜将军威震敌胆,却不想,我们贾家,竟也出了这样一位盖世英雄!”

她的声音里,没有丝毫女儿家的娇柔,反而透着一股英气。

潇湘馆。

细雨敲窗,竹影摇曳。

林黛玉正坐在窗边,一管纤毫在雪白的宣纸上游走,墨香与竹香交织。

窗外,丫鬟们压低了声音的议论,还是断断续续地飘了进来。

“……莽三爷……”

“……生擒了鞑子的王爷……”

“……陛下亲口封的冠军侯呢……”

她执笔的手,不由得微微一顿。

一滴浓墨,从笔尖坠落,在纸上晕开,如一朵黑色的莲。

她那双总是笼着一层轻愁的含情目中,此刻,也破天荒地充斥着一种纯粹的好奇。

那个在传说中力大无穷,却有些痴傻木讷的“莽三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她无法想象,那样一个模糊的形象,如何能在那血与火交织的修罗沙场上,立下这般不世之功?

一时间,贾珪这个名字,在荣国府众姐妹的心中,从一个被人遗忘、甚至有些可笑的模糊符号,骤然蜕变。

他成了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烈马狂歌的传奇。

一个活着的英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