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让你回七零捡漏,你却手搓光刻机? > 第11章 考个状元而已,你们用这种眼神看着我干什么
换源: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

消息像一颗炸雷,在李大叶家所在的那个大杂院里彻底引爆。

“号外!号外!大院里的李大叶,考上状元了!”

“什么状元?”

“全省理科状元!总分第一!报纸上都登了!”

整个大院瞬间沸腾了!

所有人都冲出了家门,涌向李家那间狭小破败的小屋,那眼神,像是要看什么稀世珍宝。

“建国!淑芬!你们家大叶也太有出息了!”

“状元啊!咱们这院子,飞出金凤凰了!”

“大叶,快跟婶儿说说,你是怎么学的?也教教我们家那不成器的东西!”

李建国和刘淑芬夫妇俩,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得晕头转向。

他们手里拿着那张刊登着儿子名字和成绩的报纸,激动得手都在抖,脸上的笑容怎么也藏不住。

尤其是李建国,这个一辈子都活得谨小慎微的男人,今天第一次,把腰杆挺得笔直,骄傲地接受着所有邻居的祝贺。

我李建国的儿子,是状元!

屋子里,李大叶看着那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物理系。

他平静地将其放在桌上。

一切,尽在掌握。

几乎是同一时间,林晚晴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物理系,成绩同样名列前茅。

林铮教授拿着两份通知书,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看着李大叶,眼神里除了欣赏,更添了几分无法言说的敬畏。

这个年轻人,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状元之能!

然而,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

就在李家门庭若市,快要被邻居们踏破门槛的时候,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胡同口。

车门打开,区革委会的张主任,在几个秘书的陪同下,亲自走了下来。

他一出现,整个嘈杂的大院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认得这位区里说一不二的大领导。

他来这里干什么?

在所有人惊疑不定的目光中,张主任径直走到了李家门口,脸上带着一种李建国从未见过的、和煦甚至带着一丝讨好的笑容。

“请问,这里是李建国同志的家吗?”

李建国吓了一跳,连忙迎上去:“是是是,张主任,您……您怎么来了?”

张主任没有理会周围的人,而是走上前,紧紧地握住了李建国那双粗糙的大手,用力地摇了摇。

“建国同志啊,我代表区里,代表组织,来向你道喜了!”

他转过头,目光落在屋里那个神情平静的年轻人身上,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郑重。

“你,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啊!”

轰!

这句话,比“状元”两个字,还要震撼百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道喜了,这是官方的最高褒奖!

李建国和刘淑芬彻底懵了,他们只觉得脑子里嗡嗡作响,幸福来得太不真实。

李大叶站起身,不卑不亢地对着张主任点了点头:“张主任好。”

张主任看着李大叶,心中感慨万千。

上面已经下了封口令,关于那篇文章的事情,被列为最高机密。

他只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已经被国家最高层所关注。

他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道喜。

“李大叶同学,”张主任的称呼都变了,带着一种平等的尊重,“有几位经济领域的专家,想听听你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些看法。不知道,你方不方便,跟我们去开一个座谈会?”

“座谈会?”

周围的邻居们彻底傻眼了。

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学生,要去跟经济专家开座谈会?这说出去谁信啊!

李大叶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自己那只小小的蝴蝶,已经扇动了翅膀,掀起了滔天的巨浪。

“方便。”他平静地回答。

在父母和林家父女担忧又骄傲的注视下,在整个大院邻居们敬畏又羡慕的目光中,李大叶坐上了那辆足以代表权力的红旗轿车。

轿车驶入一处不对外开放的招待所。

在一间小型的会议室里,李大叶见到了那几位“经济专家”。

李大叶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口的悸动。前世今生,他从未经历过如此阵仗。

他们都是国内经济学界的泰斗,每一个人的名字,都足以让后世的经济学者顶礼膜拜。

此刻,这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用一种审视、好奇、甚至带着一丝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这个走进来的年轻人。

他们都看过了那篇惊世骇俗的文章。

他们不相信,那样一篇足以改变国策的宏文,会出自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之手。

李大叶知道,今天说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也可能让他自己万劫不复。

座谈会开始了。

气氛有些凝重。

一位戴着眼镜质儒雅的老专家,名叫钱学敏,是国内经济学界的泰斗,率先发问,问题看似温和,实则暗藏机锋:“李大叶同学,你在文章里提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解放思想。那么你认为,当前我们经济工作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又该如何解放?”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大叶身上。

这是一个圈套。

回答得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否定过去的帽子。

李大叶却仿佛没有察觉到其中的陷阱,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滚烫的茶水让他的指尖微微发烫,也让他的思绪更加清晰。然后才不急不缓地开口。

“各位教授,老师,我认为最大的阻碍,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者事,而是一种思想上的惯性。我们习惯了用计划的眼光看待一切,却忽略了市场的力量。”

“市场?”

话音未落,坐在钱学敏旁边的一位面容严肃、身板笔直的老人立刻皱起了眉头。他叫孙振国,早年留学苏联,是坚定的计划经济拥护者。

他毫不客气地打断道:“年轻人,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市场!那是资本主义用来剥削人民的工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究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你提市场,是想把我们拉回到资本主义的老路上去吗?!”

孙老的话掷地有声,会议室的温度仿佛都降了几分。其他几位专家也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显然,这个问题是他们共同的疑虑。

面对孙老的雷霆质问,李大叶没有慌乱,反而微微一笑。

“孙老,我尊敬您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但我认为,我们不能把工具和主义混为一谈。“

李大叶摇了摇头,目光迎向孙振国,没有丝毫退缩,”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您想过没有,在‘战时共产主义’行不通之后,列宁同志也曾提出过‘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这说明,即便是计划经济的祖师,也认识到在特定阶段,需要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

李大叶直接抛出对方最熟悉的理论依据,让孙振国准备好的一肚子批判顿时卡了壳。

孙振国一愣,脸色涨红:“那只是特定时期的策略性退让,不能作为普遍原则!”

“说得太对了!”李大叶猛地一拍手,声音不大,却振聋发聩,“我说的,也正是在当前这个特定时期的‘策略’!市场本身没有阶级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它来剥削,我们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发展生产力,来为人民服务呢?”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笔。

“我们国家现在底子薄,技术落后,最缺的是什么?是资金,是技术,是管理经验。这些东西在哪里?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

“我们怎么拿过来?靠送是送不来的。我们只能用我们的优势去换。”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五个大字。

——市场换技术!

钱学敏教授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市场换技术,这个提法很新颖。但小同学,你想过没有,这会不会是引狼入室?我们用市场,换来的技术是别人淘汰的怎么办?外资冲垮了我们自己刚刚萌芽的民族工业怎么办?这把‘刀’,会不会割伤我们自己?”

这个问题,比孙振国的质问更加致命,也更加实际。

会议室里,所有专家都屏住了呼吸,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李大叶赞许地看了钱教授一眼,这才是国之栋梁该有的警惕。

“钱教授,您问到点子上了。”李大叶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所以,这把刀,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要给它造一个‘鞘’,还要建一个‘试验场’!**我建议,在沿海地区,比如靠近港澳的广东,或者有侨乡基础的福建,划出几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

“在特区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税收优惠,土地放开,但同时,我们也要用政策作为‘刀鞘’,对外资进行约束!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外资企业的产品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出口,以避免冲击国内市场;我们可以要求合资企业中,技术转让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表;我们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评估引进技术的先进性!”

“特区,就是我们的‘试验场’。好的经验,我们全国推广;坏的问题,就在特区这个小范围里解决掉,不让它蔓延!进可攻,退可守!孙老,钱教授,您二位说,这样的‘刀’,我们是用在了富国强民上,还是用在了邪路上?”

这番话,有理论,有策略,有构想,更有风险控制!

孙振国被问得哑口无言,他紧紧地抿着嘴唇,陷入了剧烈的思想斗争。而钱学敏教授,身体不自觉地前倾,仿佛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许久,一直沉默的钱学敏教授,颤抖着站了起来。他激动地走到李大叶面前,一把抓住了他的手,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同学!同学!”他激动得语无伦次,“你……你这些想法,是……是天才的构想!”

他转过头,看向依旧在挣扎的孙振国,声音铿锵有力:“老孙!我们争论了半辈子,是姓‘社’还是姓‘资’,可这个年轻人说得对!饭都吃不饱,争论有什么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这一刻,孙振国紧绷的身体,终于松弛了下来。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看着李大叶,眼神复杂,但那份敌意,已经化为了深深的震撼。

李大叶看着老人那张写满期盼的脸,看着会议室里所有专家那激动又灼热的目光。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将彻底改变。

他不再只是一个想赚钱享受的重生者。

滔天的巨浪,已经向他涌来。

而他,将成为那个立于潮头的,唯一的弄潮儿!

他收回目光,对着在场的所有人,郑重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他站直身体,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