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让你回七零捡漏,你却手搓光刻机? > 第12章 舌战群儒,一语惊醒梦中人!
换源:


       李大叶那一躬,像是一道分界线,将会议室里的气氛彻底割裂。

他站直身体后,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国内经济学界的泰山北斗,他们见过的风浪,比李大叶走过的路还多。可此刻,他们看着眼前这个十八岁的青年,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不是权势的压迫,而是一种来自思想层面的巨大冲击。

最先开口的,是那位戴着老花镜,气质儒雅的钱学敏教授。他扶了扶镜框,身体因为激动而微微前倾,手指紧紧捏着笔,指节发白。

“小同志,你说得很好,非常深刻。”他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问题直指核心,“但是,‘市场换技术’,这个‘换’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万一,我们把国内的市场让出去了,外资赚得盆满钵满,核心技术却藏着掖着,不肯给我们。那我们,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问题一出,会议室里刚刚有些活络的气氛,瞬间又凝固了。

几位专家的表情再次变得严肃。钱学敏问出了他们所有人心底最深的忧虑。这是最现实,也是最致命的风险。

“我不同意!”

没等李大叶回答,坐在钱学敏旁边,那位身板笔直,早年留学苏联的孙振国教授猛地一拍桌子。

木质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茶杯里的水都晃了出来。

“这根本就是引狼入室!”孙振国教授涨红了脸,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建设,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亲眼见过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同志们是如何靠着黑面包和坚定的信仰建起一座座工厂!什么时候,需要去依靠那些资本家的施舍了?他们不剥削我们就谢天谢地了,还指望他们发善心转让技术?这是路线问题!是原则问题!”

孙振国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了几位思想相对保守的专家的共鸣。

“孙老说得对,这风险太大了。”

“一旦放开,我们的民族工业刚刚起步,怎么跟那些跨国公司竞争?一冲就垮了!”

“这是拿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赌博,我不同意!”

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开始在小小的会议室里交锋,嗡嗡的争论声让空气都变得焦灼起来。

陪同前来的张主任,额头上的汗珠子已经汇成了小溪,顺着脸颊往下淌。他不停地用手帕擦拭,可汗水还是冒个不停。他知道,这场座谈会的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听取意见了,这是在进行一场决定国家未来方向的路线之争!

他紧张地看着李大叶,手心攥紧,生怕这个年轻人被这阵仗吓住,说错一句话。

然而,李大叶的反应,却让所有人再次感到意外。

他没有慌,没有急着辩解,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他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黑板前,任由争论的声音在耳边回响,那份沉稳与耐心,根本不像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反倒像一个看惯了风浪的决策者。

他等,等所有人的声音都渐渐平息,等所有人的目光都重新聚焦到他身上。

时机到了。

李大叶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情绪最激动的孙振国身上。

“孙老,您的顾虑,我完全明白。”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他没有反驳,而是先表示了理解,“我们确实不能无条件地开放市场,那样不叫‘换’,那叫‘送’。如果真那么干,那就不是引狼入室,是开门揖盗。”

这个表态,让孙振国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

李大叶随即向前走了半步,整个人的气场陡然一变。

“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全场。

“我们也不能因为怕过河湿了鞋,就永远站在岸边!关起门来自己造车,不是不行,但太慢了!等我们把拖拉机研究明白的时候,人家的汽车已经满地跑了!这个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大到最后我们连追赶的勇气都没有!”

“我说的‘换’,是有前提、有步骤、有底线的‘换’!”

他猛地转身,拿起桌上的粉笔,手腕发力,在黑板上“市场换技术”五个字的旁边,用力地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吱吱”的声响,每一个字,都像是刻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合资经营】

他写完,用粉笔重重一点。

“第一,不搞独资,搞合资!外资想进来,可以,必须跟我们的国营企业合资经营。厂房我们出,土地我们批,工人我们有。他们必须出技术,出资金,出管理。赚了钱,我们按股份分。这叫把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他们想赚钱,就得先让我们的厂子活起来!”

【技术转让协议】

他又写下第二个词。

“第二,签协议!所有合资项目,必须在合同里白纸黑字地写清楚技术转让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比如,第一年教会我们生产,第二年转让核心图纸,第三年协助我们进行技术改造。这具有法律效力!做不到,就立刻终止合作,把他踢出中国市场!我们有市场,我们就有谈判的底气!”

【国产化率要求】

“第三,定指标!我们可以要求,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零件的国产化率必须逐年提高。第一年可以是10%,第二年30%,五年内必须达到70%以上!这等于是在逼着他们,把整个产业链的技术都转移过来,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配套工业体系!”

【人才培养条款】

最后,他写下了最关键的一条。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培养人!合同里要写明,外方必须负责为我们培训多少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多少名工程师,多少名现代化的管理人员!设备可以买,厂房可以建,但只有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起来了,这些技术才能真正地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设备会折旧,厂房会老去,只有我们自己的人,才是永远都带不走的!”

四个关键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

李大叶说完,将半截粉笔轻轻放回桌上,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整个会议室,再一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如果说,之前的“经济特区”和“市场换技术”只是一个大胆的方向,一幅泼墨山水。

那么现在,这环环相扣的四条,就是一张精准的、附带了所有安全阀和保险栓的工程蓝图!

这不是空谈理论。

这是一个完整、周密、无懈可击的实施蓝图!

孙振国张着嘴,呆呆地看着黑板上的那几行字,他准备好的一肚子反驳,此刻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震惊地发现,这个年轻人提出的根本不是他所理解的“自由市场”,而是一个被无数规则和条款死死捆住,为我所用的“笼中之鸟”!这……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明、更复杂的“计划”!

钱学敏教授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了桌上。他看着李大叶,那眼神,已经不再是审视,而是一种混杂着震撼、狂喜与敬畏的复杂情绪。

他意识到,他们所有人,都小看了眼前这个青年。

他不是在纸上谈兵。

他是在描绘一个真实可行,并且能够带领这个国家走出困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