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机械厂,靶场测试区。
钱思明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在市国防工业办主任赵建国、红星厂副厂长何建设等人的陪同下,站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堆砌了沙包的掩体后方。
他们面前的长条桌上,罕见地摆放着几台这个时代堪称精密的测速仪-高速摄影机、声压计。
“林默同志,测试方案和安全预案都最终确认了吗?”钱老推了推眼镜,问向林默。
眼前的测试区,有三百米标准距离上的多层均质钢板靶、厚实砖墙、报废坦克车体(59式,侧装甲),更远处甚至还有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模拟永备工事射击孔。
“钱老,各位专家,均已确认完毕。”
林默点点头,他手里拿着一份详细的测试流程表:
“本次测试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性能验证,测试火箭筒操作流程、发射特征、弹道稳定性。”
“第二阶段,毁伤效能测试,依次对砖墙、多层钢靶、坦克车体、混凝土工事进行射击,评估爆破效应与破甲能力。”
“第三阶段,如有必要,进行极端条件测试,如模拟淋雨、高温储存后发射”
他顿了顿,补充道:“所有测试弹均来自按量产方案制备的HEX高能炸药装药批次,战斗部为紫铜双锥孔罩结构,发动机装药为双基推进剂,发射筒为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引信为压电触发式,配备三重保险机构。”
这一连串极其专业介绍,让专家们不由得再次暗暗点头。
别的不说,光是这测试方案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就远超一个普通地方小厂该有的水准。
“好!开始吧!”钱院士重重点头。
“第一发测试弹准备!”林默对着身旁的通讯员下令。
很快,两名身穿工装、神情严肃的工人抬着一个墨绿色的、印着“红箭-1”和“试-001”字样的长筒走了过来。
它比40火的发射筒更显粗壮,但整体线条简洁流畅,没有任何多余的部件。
“这就是‘红箭-1’?”一位轻武器专家仔细打量着:“全重多少?”
旁边负责记录的生产科长马为国立刻报告:“报告首长,实测重量4.3公斤。”
专家们轻微骚动了一下。
4.3公斤!比他们想象中更轻,意味着单兵携行能力极佳。
林默亲自上前,面向专家组演示操作:
“各位专家,这就是‘红箭-1’,”
“第一步,需要解除前后密封盖,确保密封圈完好。”
他熟练地撕开前后盖,“第二步,将发射筒卡入预制好的简易肩射支架,听到‘咔嗒’声表示锁定到位。”
他将筒体放在一个轻便的U型支架上,过程简单快捷。“第三步,竖起简易机械瞄准具,根据目标距离微调标尺。第四步,解除最后一道保险,瞄准,击发。”
整个过程,林默操作下来不到20秒,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任何迟疑。
“就这么简单?”赵建国忍不住问道,他见过新兵训练打40火时的复杂准备过程。
“主任,就这么简单,士兵无需专业培训,半小时即可掌握基本操作。设计理念就是‘傻瓜式’,确保任何步兵在紧张的战斗状态下也能可靠使用。”林默回答。
这也是前世一次性火箭弹盛行的原因。
“射手就位!”
射手依然由生产科长马为国担任。
他再次出列,深吸一口气,走到发射位置。
“第一发,测速弹!预备——放!”林默下令。
马为国稳稳扣动扳机。
“砰嗤——咻!”
一声不同于40火发射爆响的、略显沉闷的高压喷气声响起!
筒口烟雾轻微,后喷火焰范围很小,显示出良好的闭膛效应。
一道黑影以惊人的初速脱膛而出,弹道低伸平直,几乎瞬间就命中了远处的纸质靶心!
“初速数据!”钱老立刻追问。
负责操作光电测速仪的技术员大声报告:“报告!初速:285米/秒!100米处存速275米/秒!”
“弹道非常稳定!”
“多少?”几位专家几乎异口同声,难以置信地看向测速仪方向。
285米/秒!这初速远超40火(约120米/秒),甚至比一些高速反坦克导弹的初速都不遑多让!”
“高初速意味着飞行时间极短,受横风影响小,弹道平直,极大提升了命中概率!而且存速高,说明动能损失小,末端威力有保障!
“这…这发动机效率…”火箭发动机专家刘卓总工眼睛发亮。
“第二发!破甲弹准备!”
“目标,300米处,厚度为100mm、200mm、300mm、400mm、500mm、600mm的均质钢板靶组!”林默的声音依旧冷静。
600mm!这是报告上写的理论最大值,也是专家们最怀疑的一个数据。
如果真能达成……
第二具“红箭-1”被送上。
马为国再次操作,瞄准了那叠放在一起、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厚重钢靶。
“发射!”
火箭弹嘶鸣着出膛,以肉眼难以追踪的速度狠狠撞向钢靶!
“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声音沉闷而极具穿透力!
通过高速摄影机回放和望远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箭弹战斗部在接触第一层100mm钢板的瞬间,紫铜药型罩在巨大的爆轰压力下形成了一股极其高温的金属射流,轻而易举地熔穿了第一层钢板,留下一个边缘光滑的细小入口!
去势不减的金属射流继续向前,依次熔穿200mm、300mm、400mm、500mm的钢板!
每一层钢板后的入口和出口都清晰可见,且伴随有大量的灼热金属碎屑从出口喷出。
最终,在第六块,也就是最后一块厚度为600mm的均质钢板前,金属射流才耗尽了绝大部分能量,在钢板正面留下一个深深的熔蚀坑和一个未能完全穿透的凸起!
现场一片死寂。
负责测量的技术人员几乎是跑着冲过去,使用深度尺和卡尺进行精密测量。
几分钟后,激动得声音变调的报告声传来:
“报告!破甲深度测定:贯穿1至5号靶板!第六块600mm靶板,侵彻深度为580mm!未完全贯穿,但背面出现明显塑性凸起和裂纹!等效净破甲深度超过580mm!重复,等效净破甲深度超过580mm!”
“轰!”的一声,掩体内彻底炸开了锅!
“580mm?!天哪!”
“真的超过了600mm等效?!”
“这…这威力…这比资料里说的M国佬的M72强出三倍不止啊!”
“瑞典人的新玩意儿恐怕也就这个水平了吧?!”
“HEX…这HMX炸药的威力太恐怖了!还有这药型罩设计…”
专家们再也维持不住矜持,尤其是钱院士和几位爆破、装甲专家,几乎要扑到那叠被打成筛子、最厚那块也几乎被捅穿的钢靶上,眼神狂热得像是在看绝世珍宝!
“第三发!爆破弹!目标,砖墙!”林默的声音再次响起,压下了现场的沸腾。
第三发火箭弹射出,精准命中砖墙。
“轰!!!!!”
巨响之后,那堵厚实的砖墙没有出现窟窿,而是如同被一只无形巨拳从内部狠狠砸碎,整体轰然垮塌,被彻底“粉碎”!
“第四发!破甲弹!目标,59式坦克车体侧装甲!”
火箭弹命中坦克侧装甲,一声巨响后,一个边缘翻卷熔化、直径惊人的破洞出现在装甲上,金属射流涌入车内,模拟的设备被彻底摧毁,浓烟滚滚!
“第五发!多功能弹!目标,钢筋混凝土工事!”
火箭弹精准钻入射击孔,短暂延迟后——
“轰隆!!!!!!!”
地动山摇般的巨响!那个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顶部被巨大的内部爆炸力猛地掀开、撕裂,然后彻底坍塌成一片废墟!爆炸的烟尘冲天而起!
整个测试场,只剩下风吹过废墟的呜咽声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
赵建国狠狠一拳砸在沙包上,脸膛激动得通红:
“好!好个红箭-1!”
“好个HEX!老子…老子…”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专家们早已冲出了掩体,围在各个靶标前,激动地测量记录,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极度震惊和狂喜。
钱老最后走到那叠被穿透的钢靶前,用手抚摸着那580mm深、还带着余温的破孔边缘。
老院士因为激动,花白的头发都在微微颤动,他一把抓住林默的手,声音嘶哑而急切,甚至带上了敬语:
“林默同志!这HEX…这HMX的合成工艺…还有这双锥药型罩的设计细节…尤其是那低温硝氧化闭环反应的控制要点………这......”
林默微笑着,他自然知道钱老的意思,还没等钱老说完,便开口:“钱老,您放心吧,所有技术细节和数据,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向专家组公开。”
“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尽快让‘红箭-1’和HEX炸药,成为撕碎敌人堡垒的突破口!”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