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科举:开局救母,我六元及第耀门庭 > 第十六章 真正的因材施教
换源:


       她光琢磨旺财怎么跑了,这方向压根儿不对,就算真买条狗来试,你能让它每息都正好跑四步?没戏!

所以这题,绝对值一顿孜然烤羊肉!

“勇哥。”

徐章刚穿过田埂,就看见赵祥花的大儿子秦勇在大路边忙活。

“哟,咱们小秀才回来啦?今儿没哭鼻子吧?”秦勇扶住徐章肩膀,上上下下仔细瞧了瞧,衣服没破没褶,也没伤,嗯,没打架。

“大哥,我都大人了,哪能哭鼻子!这点小事儿算啥,以后我还要去外头考大试呢。”

徐章咧嘴笑着,转身离开。

到家时,饭差不多做好了。徐章从书篓里拿出肉,让娘放锅里热一下。

没一会儿,热好的肉端上桌,两人都黏在那盘羊肉上。

“羊肉啊……这辈子就吃过一回,记得还是小时候,野山羊糟蹋庄稼,被村里长辈捉住,一家分了一斤,那味道,到现在还记得呢。”秦玉感叹着,筷子却没动。

徐章听着心里有点不舒服,“都吃吧,我同学给的,我都吃了不少了。”

“行,你也一起吃吧。”

母子俩开心地吃着,看着越来越懂事的儿子,心里很是欣慰,要是当家的能看到肯定很开心,一想起丈夫徐闻达,秦玉不由得哽咽了下。

……

第二天一大早,徐章背着书袋,出门上学去。

到了学堂还挺早,徐章跟那些小屁孩也没啥话说,拿出自己的纸笔,一样样摆桌子上。

没一会儿,李灵儿也来了,眼睛红红的,一边走一边打哈欠。

徐章和李灵儿都是新来的,座位挨着,徐章不用看都知道,旁边李灵儿肯定是一脸不高兴。

“旺财到底跑了多少步?还有,狗是四条腿,是不是每条腿都要算啊?”李灵儿还在纠结那个问题。

徐章听得直想笑:“四条腿?你这想法,念过书的小孩都没你这么能想!别死磕旺财了行不行?”

“肃静。”徐章话没说完,吴先生就进来了,他走到徐章桌边,放下一本书:“给你的,好好珍惜。”

等吴先生坐上讲台,徐章低声对李灵儿说道:“中午再说。”说完翻开书。

封面上写着“论语”两字,纸挺普通的,但墨味很浓。再看那手写的字,八成是夫子昨天才抄好的。

吴先生坐在上头,晃着脑袋念:“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徐章听着吴先生在讲解,手里这本《论语》只有原文,没解释。吴先生讲的那些就是注解,有的是他自己想的,有的是前人的解释。

一上午,徐章听得挺认真,但脑子是真疼。

中午放学,两人走到小竹林吃东西。

吸溜——

一条烤羊腿还冒着热气,油亮亮的,看着就香,徐章忍不住伸手去拿。

“啪”一声,李灵儿拍开他的手:“先说旺财跑了多少步,敢糊弄我,哼哼。”

徐章无奈地摊手:“你别老琢磨旺财怎么迈腿行不行?总共距离多少?”

“一千步啊!这你都能忘?”

“小红和小明速度加起来,一息走四步,对吧?”

“哪有人一息能走四步的?那叫跑。”李灵儿反驳。

徐章简直像被雷劈了:“你想这个干嘛?这就是道题!咱不能假设吗?现在知道路程和速度,他们碰面要二百五十息,旺财一息跑四步,那二百五十息能跑多少步?”

“一……一千步?”李灵儿有点懵。

“对啊!所以不管旺财往哪跑,就算它转圈跑,也只能跑一千步。”徐章揭晓答案。

李灵儿整个人都呆住了,旺财还能这么算?

徐章大口啃着羊腿,含糊不清地问:“我看你上课也不专心,是听不懂?”

“嘁。”李灵儿撇撇嘴,“吴先生就是照着《论语集注》念的,有啥听不懂的?”

徐章明白了,这姑娘以前肯定学过。

“那你都学过了,干嘛还来吴先生这儿?这不耽误工夫吗?”

李灵儿像背书似的念叨,“吴先生学问可大了,以前在京城也是顶有学问的。能跟着他读书,我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徐章啃肉啃得飞快,一整条羊腿没几下就进了肚。

“你在家念书,那先生也像吴先生这么教?”

风吹得李灵儿额前的刘海动了动,她有点惊讶,“哟,看不出来你还挺机灵啊,居然猜到我学过《论语》。”

“以前家里的先生,教法可完全不一样。”

“那位先生是念一句《论语》原文,让我们先背下来。背熟了,才开始讲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论语集注》啊,《论语注疏》啊,还有当朝名家的各种注解,都得细细讲一遍。有时候,光弄懂一句话就得花上半个月。”

“从前人写的书,到书里提到的故事,再到那些故事出自哪本古书……全都得讲。”

徐章这下是真明白了,难怪古人花一辈子也读不完四书五经呢。

四书五经拢共九本书?可其中随便一篇,就能被后人注解成一本新书。每个朝代都有人写注解,现在能看到的还都是名家写的,这哪是九本书啊,这简直是一座大书库!

徐章心里有点发怵。他本来觉得自己连高考都不怕,古代的科举应该也没问题。现在一看,得,还是回去种地比较实在!

“怎么了?听不懂吴先生讲的?”李灵儿问。

徐章有点尴尬,“也不是听不懂,就是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有点乱。”

李灵儿仔细看了看他的表情,不像装的。

“你还真能听懂啊?吴先生那可不叫乱讲,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看人下菜碟。”

“这话怎么说?”

“你觉得这学堂里,能有几个人考中秀才?”

没等徐章回答,李灵儿接着说:“现在二十多个学生,别说秀才了,能出一个童生,那都是烧高香!

我娘说了,吴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根本不是为了让他们考功名、争面子,是为了让他们开窍,懂点道理。”

“读几年书,基本的字会写了,再学点简单的算数,就能去县里当个账房先生,这命运不就改了吗?你可知道,咱们这附近的村子,由私塾出去当上账房的,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