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村“特产鲜鱼”的名声越来越响,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
合作社的鱼塘已经满负荷运转,依然供不应求。扩大养殖规模,开挖新的鱼塘,成了最紧迫的任务。
村长和合作社的成员们围着现有的鱼塘,愁眉不展。
“挖一个新鱼塘,请人和租机器,成本高不说,关键是太慢了!”
“而且现在十里八乡都在搞建设,挖掘机紧俏得很,排队都排不上!”
就在大人们为“挖塘”难题困扰时,安安再次站了出来。
她仰着小脸,语气却像个总工程师:“校长伯伯,村长爷爷,
我们造一台自己用的挖鱼塘机器吧!要很快很快的那种!”
大人们只当是孩子的异想天开,苦笑了一下。然而,安安是认真的。
她再次钻回学校的“图书馆”。
这一次,她的目标不再是精密的插秧臂或小巧的水产箱,而是一个真正的大家伙,一种智能无人挖掘机。
基于对现有工程机械的不足(效率低、依赖人工、地形适应性差)的理解,她的设计理念极具前瞻性:
AI视觉导航:搭载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自动扫描地形,生成最优挖掘路径和深度模型,避开障碍物。
多机械臂协同:设计仿生液压臂,并非单一挖斗,
而是包含挖掘、平整、沟渠清理等多种可快速更换的作业头,实现一体化作业。
自主供电:大容量电池组 太阳能板补充供电,保证长时间连续作业,无噪音无排放。
远程监控:通过4G/5G网络,可在手机或电脑端实时监控作业进度,并进行简单干预。
仅用了一天时间,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和一份长长的、标注了精确型号的采购清单就发到了校长的邮箱。
校长点开清单,倒吸一口凉气。清单里不再是树莓派和普通传感器,
而是高精度工业级激光雷达、高性能伺服电机、特种液压缸、高能量密度电池组……
甚至部分核心控制模块需要从海外订货。总造价远超之前的任何项目!
校长的手有点抖,他打电话给安安:“安安……这……这单子上的东西,又高级又贵啊……”
安安在电话那头,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校长伯伯,普通的挖掘机租不到,租到了也慢。我们自己的机器,
挖一个塘又快又好,以后还能一直用!挖得越多,赚得越多,很快就能回本!”
想到之前每一个项目带来的巨大回报,校长一咬牙一跺脚:“买!学校全力支持!”
采购订单发出,部分进口零件需要等待一周多。
等待期间,村民们也没有闲着。
在安安的“总体规划图”指引下,大家伙齐心协力,用锄头和铁锹,
先完成了新鱼塘区域的清理和平整工作,为“大家伙”进场做好了准备。
一周后,所有零部件,包括几个沉重的预制模组(厂家已初步集成,降低了最终组装难度),全部运抵学校后院临时搭建的“装配车间”。
在安安的“总指挥”下,校长、老师们,以及村里十几个被特意叫来的、手脚麻利的青壮年,一起上手。
他们按照安安清晰的指令,如同组装一个巨大的乐高模型:
“请将A1底盘模组与B2动力舱对接,锁定十二个高强度螺栓。”
“C3号机械臂总成安装到转接座上,注意液压油管接口颜色对应。”
“主控电脑安装到防水箱体内,所有线缆按标签接入集线器。”
尽管部件沉重,但在预制模组和明确指令下,组装过程虽忙碌却有条不紊。
几天后,一台造型科幻、线条硬朗的智能挖掘机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组装完成的当天,安安拿着一个平板电脑,爬上了驾驶舱。
那里没有传统的操纵杆,只有一个电源按钮和一个数据接口。
她按下电源,将平板电脑与主控系统连接。
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她编写的简易操作界面,上面只有一个大大的“开始作业”按钮。
在所有人紧张又期待的注视下,安安用小手指轻轻一点。
“嗡……”机器发出一阵低沉的运转声,顶部的传感器阵列开始旋转扫描四周环境,生成高精度地图。
紧接着,完全无需任何人操控,这台庞大的钢铁巨兽自己“动”了起来!
它的履带稳稳转动,自行驶向划定的作业区域。机械臂灵活地挥舞,
巨大的挖斗精准地切入土中,掘起、旋转、卸土……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效率极高,且不知疲倦!
它严格遵循着程序预设的挖掘深度和边坡角度,挖出的鱼塘四壁光滑平整,远超人工水准。
整个现场,包括校长、村长和所有村民,全都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他们仿佛不是在围观一台工程机械,而是在观看一场来自未来的、钢铁的芭蕾舞表演!
“自……自己挖……自己会挖……”一个村民喃喃自语,扑通一声坐到了地上。
校长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知道,乔家村的崛起,再也无人可挡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正坐在平板电脑前,偶尔检查一下数据流的四岁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