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物理学家在修真界 > 第2章:初探炼气,闭关三月无进展
换源:


       陆知遥走出测试殿的第三天,清晨未至,外门居所的石门被推开。一名执事弟子送来一本薄册,封皮上写着《基础炼气诀》五个墨字,边角已泛黄卷曲。

他接过功法,指尖在纸面划过,感受到纤维的粗糙与油墨的微凹。这不是印刷品,而是手抄本,笔迹潦草,显然出自低阶弟子之手。这类功法在青玄门属于最底层的入门典籍,仅记载最粗浅的引气方式——静坐、调息、意守丹田,如同让孩童背诵“一二三四”,毫无原理可言。

陆知遥没有翻看。他知道,这套体系建立在经验堆叠之上,缺乏逻辑推导与量化标准。真正的修炼,应当是可控、可观测、可重复的过程。

当夜,他在石屋中央盘膝而坐,开始第一次正式尝试。双手置于膝上,掌心向上,呼吸节奏按照地球生理学中最利于氧气交换的模式调节。他不依赖“意念引导”,而是以身体为容器,构建一个稳定的能量接收场。

灵石置于身前,灵气逸散如雾。他闭目感知空气中的波动,试图捕捉其运动轨迹。然而三刻钟过去,仅有极细微的能量渗入皮肤表层,随即被代谢系统迅速排出,如同雨水落入沙地,未及渗透便已蒸发。

第二次尝试,他改变姿势,将灵石置于头顶百会穴正上方三寸,利用重力势能辅助能量下行。结果依旧失败,灵气在颅骨外围形成一层微弱震荡后消散。

第三次,他尝试按压特定经络节点,模拟共振放大效应。肌肉收缩带动筋膜振动,短暂提升了局部组织的活性,但依旧无法形成持续吸纳。

一月过去,每日三次打坐,每次两个时辰。他记录下每一次灵气摄入量——通过体感温度变化、呼吸频率波动、皮肤电导率差异进行反推。数据稳定得令人窒息:平均每小时吸纳灵气不足0.3单位(以灵石衰减度为基准换算),而据宗门公开资料,正常弟子引气效率至少为每日五单位以上。

差距悬殊。

他并未动摇。物理世界从不因个体意志改变规律,但它允许人理解规律,并加以利用。问题不在努力程度,而在方法本身。

第二个月初,他调整策略。不再盲目打坐,转而研究《基础炼气诀》中提到的“气感”定义。书中描述模糊:“似风拂面,若蚁行肤。”这种主观感受无法作为测量依据。他需要客观指标。

于是他开始观察自身生理反应。心跳速率、瞳孔收缩、汗腺分泌、指尖血流速度……所有可监测的变化都被纳入统计。某次实验中,他在吸入微量灵气后发现右手食指末梢血管出现短暂扩张,持续时间0.8秒,随后恢复正常。这一现象引起他的注意。

他反复验证,确认该反应具有可重复性。这意味着,灵气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它确实与人体组织发生作用,只是作用层级极低,常规手段难以察觉。

第三个月,他放弃功法规定的“子午流注”时辰修炼,改为全天候分段测试。每两小时打坐一次,持续半个时辰,记录环境温湿度、灵石纯度、自身疲劳指数等变量。七十二组数据汇总后,他得出结论:吸纳效率与时间无关,与心境无关,唯一相关的是灵石与身体的距离和角度。

更关键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吸纳峰值出现在凌晨四点十七分,那一次摄入量达到单次最高——0.47单位。虽仍不足常人五分之一,但证明存在优化空间。

这日清晨,外门执事李崇明巡房至他的石屋前,见门缝透出微光,推门而入。

“陆知遥,又在装模作样?”李崇明站在门口,腰间玉牌轻晃,声音带着惯有的讥诮,“三个月了,练气一层都没摸到门槛,你还真有耐心。”

陆知遥睁开眼,目光平静。他已经连续打坐六个时辰,肩颈僵硬,唇色发白,但眼神清明。

“我只是在做实验。”他说。

“实验?”李崇明冷笑,“修真是靠顿悟、靠根骨、靠机缘!不是你在这儿摆姿势耗时间!我告诉你,再过半月就是外门考核,若仍无进展,你就得去挑水劈柴,别妄想继续占着修行洞府。”

说完,他扫了一眼桌上的草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数字与符号,还有几个简陋的人体轮廓图,标注着不同部位的能量反馈值。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是你的‘功法’?”

陆知遥没有回答。他缓缓起身,活动手腕,关节发出轻微脆响。

李崇明盯着他看了几秒,摇头离去,临走前丢下一句:“废物就是废物,哪怕有点小聪明,也改不了命。”

门关上后,屋内重归寂静。

陆知遥走到桌前,拿起一支炭笔,在最后一行写下:“现有修炼体系基于感知而非测量,依赖资质而非控制。错误的前提导致无效的结果。必须建立独立观测手段。”

他停顿片刻,翻过一页新纸,开始绘制一张草图。

线条简洁,结构清晰。主体是一个半球形罩体,内部设有可调节支架,底部连接一根导管,通向一个密封容器。容器外缠绕细丝,疑似金属线圈。顶部预留开口,用于放置灵石。

旁边标注:

-功能:屏蔽外界干扰,集中灵气流动路径

-材料需求:云母片(绝缘)、铁砂(导磁)、竹筒(支撑)

-能量输入:下品灵石一块

-检测目标:灵气密度变化、传导速率、吸收阈值

这是他构想中的第一台“灵气检测仪”。不求精准,只求可观测。只要能将不可见的能量转化为可视读数,他就能建立模型,逆向解析这个世界的能量规则。

他不需要天赋。他需要的是工具。

窗外天色渐亮,晨雾弥漫山间。远处传来钟声,那是外门早课的信号。

陆知遥放下笔,站起身,走到墙角堆放杂物的地方。那里有一块废弃的铜片,是从旧法器上拆下的残件。他还记得昨日打扫库房时顺手捡来的,边缘锋利,表面氧化发黑。

他将铜片拿回桌前,用布擦拭干净,然后取出一把小刀,开始削切。

金属碎屑簌簌落下。他专注地打磨着,将铜片切成圆形薄片,再用针尖在表面刻画细槽,试图形成某种导流结构。

他知道,这东西现在看起来像个废铁拼凑的玩具。但在科学史上,第一个显微镜也不过是两片玻璃加木框。

重要的是方向。

只要迈出第一步,后续的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他低头继续雕刻,手指稳定,动作精准。炭笔搁在一旁,纸上那张仪器草图静静摊开,仿佛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通行证。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的灵石上,折射出一道微弱的光斑,正好映在图纸中央的圆形容器位置。

陆知遥抬起头,看了一眼窗外。一群外门弟子正列队前往演武场,脚步整齐,口号嘹亮。

他收回视线,重新握紧小刀。

铜片边缘已被磨出弧度,即将成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