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片边缘在炭火上微微发红,陆知遥用铁钳夹着它,缓慢压入模具。竹筒内壁已嵌入云母薄片,铁砂均匀铺在底部,形成导磁层。他将冷却后的铜片置于顶端,与线圈对接,轻轻敲击固定。
这台“灵气检测仪”终于成型。
没有符文流转,没有法力波动,只有一堆杂役院捡来的废料拼凑而成的粗糙装置。但它具备最基本的屏蔽、导引与放大功能。只要能捕捉到一丝灵气的运动轨迹,他就能验证自己的猜想——灵气,不是玄学,而是可观测、可分析的能量形态。
他取出三日前从药园杂役张大山那里借来的下品灵石。那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实人,每日负责清理枯叶残枝,见陆知遥主动帮他整理药圃记录,便破例允他借用一块废弃灵石。此石灵气耗尽,表面布满裂纹,按规矩该送入熔炉重炼。但在陆知遥眼中,它仍有价值——作为对照样本。
他将废石放入仪器顶部凹槽,启动导流结构。线圈接通瞬间,指针轻颤,偏转了半格。
有反应。
他立即换上一块新取来的下品灵石,尚未使用过的那种。指针猛然跳动,跃至三分之二刻度,并持续缓慢上升。
数据稳定,差异显著。
陆知遥记录下两组读数,随即关闭导管阀门,切断外界干扰。他开始调节云母罩的角度,改变内部空间的对称性。当罩体倾斜七度时,指针出现周期性振荡,每十二秒完成一次往返。
波状变化。
他抽出纸笔,迅速绘制曲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输出强度。图形呈现出明显的正弦特征,峰值间隔恒定,衰减平缓。
这不是随机扰动,是干涉现象。
他立刻联想到双缝实验。若灵气具有波动性,那么在特定条件下应当产生干涉条纹。问题在于,现有手段无法直接成像,只能依赖间接测量。
他需要更精密的探测方式。
次日清晨,他拆开仪器,重新设计分流通道。用细竹签削成狭缝状挡板,嵌入导管中部。两侧预留观测口,以透明云母片密封。他在出口端放置一片涂有荧光粉末的陶片——这是他昨夜熬制草药时偶然发现的副产物,某些矿物质在接触微量灵气后会发出微光。
装置重启。
新灵石供能,灵气穿过狭缝,在陶片上投射出明暗相间的条纹。
出现了。
陆知遥盯着那组平行光带,呼吸微滞。条纹间距规律,中心最亮,向两边递减,完全符合波动干涉模型。
灵气具备波动性。
但他并未停步。波动只是表象,真正的本质可能藏于粒子层面。如果灵气同时表现出粒子特性,那就意味着它遵循波粒二象性规律——如同光子。
他立刻着手准备第二阶段实验。
材料有限,他只能简化设计。他将一块灵石置于真空罩内,连接静电发生器——由摩擦兽皮与铜片构成,可产生微弱电场。然后在对面设置收集极,中间留空隙,形成类似光电效应的测试环境。
他逐步增强电场强度,同时监测是否有离散信号出现。
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指针突然跳动一次,仅持续0.1秒。
单次响应。
第三次,他又捕捉到两次独立脉冲,间隔不等,无法预测。
非连续,非平均分布,而是突变式释放。
这是典型的量子化行为。
陆知遥闭目计算。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每次脉冲对应的能量值接近一个固定单位。他将其记为“灵子量”,暂定为基本能量单元。
灵气不仅具有波动性,还以离散形式传递。
波粒二象性成立。
他睁开眼,提笔写下结论:“灵气传播呈现干涉条纹,证明其波动性;在电场作用下呈离散响应,证明其粒子性。二者统一于同一实体,符合量子力学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修真界所谓的“引气入体”,本质上是一场未被认知的量子交互过程。经脉不是神秘通道,而是生物体内特定排列的介电结构;所谓“灵根”,或许是基因层面决定的量子态耦合效率。
传统修炼体系错就错在——他们只信感受,不信测量;只讲顿悟,不求验证。
而他不同。
他手中握着的不只是功法改良的方向,而是一把打开新纪元的钥匙。
三日后,他带着改进版检测仪前往外门演武场后山。那里有一处废弃试炼台,常人避之不及,因灵气紊乱,极易走火入魔。但正是这种不稳定区域,最适合做高灵敏度观测。
他架设设备,接入四块中品灵石串联供电。云母罩加厚,导管延长,新增三级滤波结构。荧光屏换成双屏对照,分别显示横向与纵向分布。
启动瞬间,主屏浮现复杂图案。
不再是简单的条纹,而是螺旋状扩散波阵,中心剧烈震荡,外围呈放射性分裂。
异常!
他立即调低输入功率,却发现波动反而加剧。数据显示,空气中存在某种未知扰动源,频率与仪器共振频段高度吻合。
他抬头环视。
林间寂静,无风自动。远处山峦轮廓清晰,阳光直射地面。
一切正常。
可仪器不会骗人。
他断开外部电源,仅保留被动接收模式。荧光屏依旧闪烁,信号源来自东南方向,距离约三百步。
他收起仪器,循迹而去。
穿过密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处荒废药田中央,立着一口古井。井口覆满青苔,石沿龟裂,早已干涸多年。据传此处曾是百年前一位长老闭关之地,后因灵气枯竭被弃。
但现在,检测仪显示——井底正持续释放高强度脉冲信号,周期精确到毫秒级。
他蹲下身,将探头伸入井口。
指针狂抖,荧光粉爆闪三次,随即熄灭。
过载了。
他迅速收回设备,脑中闪过一个大胆假设:这口井,可能是某种天然共振腔?或是古代修士遗留的能量节点?若真如此,它或许能提供极端条件下的观测样本。
他决定夜间再来。
当晚子时,他携全套装备重返古井。月光斜照,井口阴影拉长。他系好绳索,缓缓下坠。
越往下,空气越冷。十丈深处,岩壁开始泛出幽蓝微光。他取出检测仪,开启全频扫描。
刚一启动,屏幕炸出一片雪花。
紧接着,图像重组——中央出现一个旋转的环形结构,内外双轨运行,速度不同步,偶尔碰撞,激起涟漪般的能量浪涌。
这不是自然现象。
更像是……某种人工构造的量子态纠缠系统。
他伸手触碰岩壁,指尖传来细微震感。像是低频声波,又似电磁脉动。
忽然,仪器警报响起。能量读数突破阈值,电路开始发热。
他准备撤离。
就在收线刹那,井壁某处石块松动,掉落下来,砸中仪器外壳。火花一闪,主线圈短路,荧光屏骤然黑屏。
但他看清了最后一帧画面。
那个双环结构,在崩溃前的一瞬,分裂成两个独立旋涡,各自朝相反方向旋转,却仍通过一道细不可见的光丝相连。
如同自旋相反的纠缠粒子。
他攀绳而上,肺部灼热,心跳加速。回到地面后,他第一时间检查损毁部件。线圈烧毁,陶片碎裂,唯有存储核心完好。
他取出记忆竹片,插入读取槽。
一行数据缓缓浮现:
【观测编号:03-17】
【目标类型:未知能量场】
【特征记录:双轨逆向旋转|周期同步|远程关联|坍缩前维持相干态】
【初步判定:具备量子纠缠典型属性】
陆知遥站起身,望向漆黑井口。
传统修真认为灵气是天地馈赠,靠资质汲取。可他看到的,是一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精密物理世界——有波有粒,能缠绕,可调控。
他不需要更高的天赋。
他要的是,重建整个修炼体系。
他转身离开,脚步坚定。身后,古井深处,那抹幽蓝光芒悄然闪烁了一下,仿佛回应某种觉醒的意识。
竹片在他袖中发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