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父赵匡胤 > 第9章 皇子党初见成效
换源:


       皇宫,紫宸殿。

赵匡胤听完曹彬的汇报,沉默了许久:“国华,这真是德昭的主意?”

曹彬立刻点头:“官家,此事千真万确。臣以为,若能造出回回炮,宋军将攻无不克。”

“好!”赵匡胤握紧手中的柱斧,右手忍不住轻颤。

有这样一架投石机,我军能打到敌军,敌军却打不到我军,这意味着什么?

一百多斤的石弹砸下去,就算是铜墙铁壁也能砸扁,这又意味着什么?

他想起了寿州之战,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攻打南唐的寿州,却被那座坚城牵制了一年多。

强攻之时,许多精锐禁军阵亡,其中还有他的救命恩人党强。

如果有回回炮,他可以在半个月内攻破寿州城。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直视着曹彬:“你见过秤砣落地吗?”

曹彬愣了一下,摇头道:“官家,我见过瓦片落地。”

“谁都见过空中坠物,为何只有德昭想到,空中坠物的力量可以驱动投石机?”赵匡胤朗声追问。

曹彬俯身拜倒:“从平凡中发现不凡,此乃大智慧。臣恭贺官家!”

“哈哈……”赵匡胤仰头大笑,笑声回荡在殿堂之上。

这一刻,他不是大宋天子,只是一个为儿子感到自豪的父亲。

笑完,他提笔写了一份名册:“王继恩,立刻让名单上的人觐见。”

“奴婢遵旨!”王继恩拿着名册出门,吩咐宦官们分头行动。

不多时,十余位重臣齐聚紫宸殿,有赵匡义、赵普、石守信、高怀德等等。

在赵匡胤的示意下,曹彬详细讲述自己与赵德昭的对话,以及回回炮的构想。

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自然清楚回回炮背后的巨大价值。

他们都盯着曹彬,有人羡慕嫉妒,这可是大功劳啊。

在赵匡胤的许可下,他们讨论如何制造回回炮:如何吊起万斤巨石,用那种木头制造投石臂……

讨论了许久,都觉得有可能造出来。

宰相范质缓缓开口:“臣以为此物可行,可节省大笔军费。”

石守信踏前一步:“官家,大皇子聪慧无比,秤很常见,由秤想到回回炮却不常见。”

高怀德附和:“大皇子由秤砣想到投石机,如此天马行空,臣自愧不如。”

范质立刻接话:“回回指的是西域回人,请官家给回回炮赐名。”

“将军炮!”赵匡胤高声宣布,听着群臣夸赞,他笑得合不拢嘴。

赵匡义眉头紧锁,范质、石守信和高怀德都在帮赵德昭说话,因为他们的子孙是赵德昭的伴读。

将军炮是国之重器,牵涉了无数利益,绝不能让赵德昭主持监造。

这时,赵匡胤看向一直沉默的赵普、慕容延钊和韩令坤。

赵普开口:“臣觉得可以试制,先做小炮测试效果,再慢慢做大。”

“赵大夫言之有理,臣附议。”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先后开口。

至此,殿上的重臣全部同意研制将军炮。

赵匡胤下令:“成立将军炮监,在全国征集能工巧匠,秘密研制将军炮。泄密者,斩!”

“遵旨!”群臣齐声回道。

赵匡胤看向曹彬:“德昭任监造使,你任副使,先造发射三十斤石弹的小炮。”

不等曹彬领旨谢恩,反对的声音如期而至。

慕容延钊道:“官家,大皇子才九岁,恐怕不能担此重任。”

范质立刻反驳:“都点检,甘罗十二岁拜上卿,大皇子九岁担任监造使,有何不可?”

慕容延钊沉声道:“将军炮事关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

“此言差矣。”石守信说道,“官家让大皇子担任虚职,并不会亲自参与监造。”

韩令坤笑着说:“若说虚职,官家可以给大皇子封爵。”

石守信回道:“指挥使,官家只是想让大皇子落个名声,你的反对,没有道理。”

韩令坤把脸一沉:“副指挥使,此言差矣……”

两个人直接吵了起来。

韩令坤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是副都指挥使,谁也不服谁。

赵匡胤看着他们争吵,心里面五味杂陈。他知道,监造将军炮牵涉着很多利益。

石守信等人帮德昭争取监造使,因为德昭会让给他伴读的家族获利。

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反对,也是想争权夺利。

赵匡胤看向赵普:“则平,说出你的看法。”

赵普回道:“官家,臣的家乡有个老农,总觉得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的拔高,结果禾苗都枯萎了。”

大殿里一片寂静。

群臣心中一凛,所有人都听得出来,赵普反对赵德昭担任监造使。

“臣以为,殿前军都虞侯可担此重任。”慕容延钊立刻进言。

赵匡胤心中一酸,涌起了怒火和愧疚,同时也有了一丝无力感。

他没打算让九岁的儿子监造将军炮,任命儿子为监造使,只是想给他一些军中威望。

可赵普等心腹大臣为了夺利,愣是不答应。

中央禁军分为两大部,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就是这两部的一把手,他们的分量很足。

赵匡胤咬咬牙:“传旨,赵匡义担任监造使,负责将军炮的建造事宜。”

“臣,领旨谢恩!”赵匡义立刻跪下,眼底闪过一丝得意。

“国华的大郎曹璨,则平的大郎赵承宗,明日入长春宫,为德昭伴读。”赵匡胤一字一句的说。

“臣遵旨!”曹彬和赵普同时回道。

赵匡义猛的抬头,与赵匡胤四目相对,看到了一张似笑非笑的脸。

“匡义,那天还给你的三国志,你重新送给德昭。”赵匡胤补充道。

此言一出,群臣面色大变。

范质和石守信直接攥起了拳头。

官家让大皇子读史,这是释放了一个信号:皇帝有意让皇子学习治国之道。

“他在敲打我,这下得不偿失了!”赵匡义暗暗叫苦。

他宁愿不当将军炮监造使,也不想让赵普的儿子陪读,更不想让赵德昭九岁就学治国之道。

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阻止,必须阻止赵普的儿子陪读。

赵匡胤看一眼他,传令:“王继恩,宣赵德昭觐见。”

“遵旨。”王继恩说着,抱着拂尘一路小跑。

“慢!”赵匡胤喊住他,看向曹彬,“国华,你亲自走一趟。”

“遵旨。”曹彬大步走出紫宸殿,心中却涌出一股不安。

他明白了,官家让大皇子以史为鉴,此举既是敲打赵匡义,也是试探赵德昭。

这个试探很危险,要不要提醒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