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瓶里的光(续)
林青桐蹲在公司楼下的花坛边,指尖捏着那张被退回的设计稿,风卷着细碎的花瓣落在纸面上,把“色彩过于平淡,缺乏视觉冲击力”的批注晕开一点浅痕。
这是她来“启明广告”的第三个月,也是第五次被客户打回设计。奶茶店的海报之后,她接了个社区超市的促销单页需求,客户是个嗓门洪亮的老板娘,指着屏幕上的竞品图说“就要这样的,红的黄的都往上堆,越热闹越好”。
林青桐盯着那张色彩饱和到刺眼的参考图,胃里像塞了团乱麻。她试着按客户的要求改了两版,老板娘还是摇头:“不够亮,不够抓人!你这设计太‘素’了,不像卖东西的。”
周明路过她工位时,看到她对着屏幕发呆,递过来一杯热咖啡:“别较劲,超市促销图要的就是‘第一眼能看见优惠’,你把‘满300减50’的字放大三倍,背景用橙色,试试?”
她握着温热的咖啡杯,指尖泛白。电脑里还存着昨晚熬夜画的初稿——用淡绿色打底,画了货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蔬菜,角落藏着个叼着购物袋的小猫,她原本想让海报透着点生活的暖意,可现在看来,这些小心思都成了“不切实际”。
“我知道你想做有温度的设计,但客户要的是能直接卖货的东西。”周明靠在桌边,声音轻下来,“先把活儿干好,等你攒够经验,想怎么画都行。”
那天晚上,林青桐加班到十点。办公室里只剩她一个人,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她的脸,她机械地调整着字体大小,把橙色背景调得更亮,直到眼睛酸胀得看不清屏幕。走出写字楼时,晚风带着凉意吹过来,她突然想起大学时的设计老师说过:“好的设计是桥梁,既要好看,也要能说话。”可现在她做的,更像一块贴满广告的硬纸板。
回到出租屋,她把自己摔进沙发里,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发呆。桌上的许愿瓶被灯光照得透亮,里面的纸条隐约可见。她起身拿起瓶子,晃了晃,纸条在里面打转,像她此刻混乱的心。
手机震了震,是姨母发来的视频通话。屏幕里,姨母正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择菜,身后的锅里炖着鸡汤,冒着袅袅热气。“今天下班这么晚?吃饭了没?”
“吃了,公司楼下买的汉堡。”林青桐扯了扯嘴角,不想让姨母担心。
“汉堡哪有家里的饭香。”姨母把择好的青菜放进篮子里,“周末回来吧,我给你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对了,你上次说想攒钱买的那个绘图板,我给你打听了,二手市场有个姑娘要卖,九成新,价格挺合适的。”
林青桐心里一暖,又有点酸涩。她知道姨母是想帮她,可她不想再花姨母的钱。“姨母,不用了,我自己慢慢攒就行。”
“跟我还客气啥。”姨母笑了,“我这退休金够用,你现在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再说了,那绘图板能帮你做设计,是正事。”
挂了视频,林青桐趴在桌上,眼泪无声地掉下来。她想起小时候,姨母也是这样,把最好的都留给她。那时候她就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赚很多钱,让姨母过上好日子。可现在,她连一个能让客户满意的设计都做不出来。
周末回到姨母家,刚进门就闻到了糖醋排骨的香味。姨母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绘图板:“你看,就是这个,姑娘说只用过几次,功能都好好的。”
林青桐接过绘图板,触感细腻的压感笔握在手里,熟悉又陌生。她想起大学时,为了买第一块绘图板,她省吃俭用了三个月,每天只吃馒头咸菜。那时候的她,对设计充满了热情,觉得只要有一支笔,就能画出整个世界。
“试试?”姨母把电脑搬过来,“我给你装了驱动,你画几笔看看。”
林青桐坐在电脑前,点开绘图软件。压感笔在板面上轻轻划过,屏幕上出现一条流畅的线条。她鬼使神差地画起了姨母家的厨房——瓷砖上的花纹,窗台边的绿萝,锅里冒着热气的糖醋排骨,还有姨母系着围裙的背影。
画着画着,她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那些藏在心底的热爱,那些对生活的感知,好像都通过笔尖流淌出来,落在屏幕上。
“真好看。”姨母凑过来看,“比你以前画的那些广告图好看多了,有生活气。”
林青桐愣了一下。是啊,她一直在迎合客户的需求,却忘了自己最擅长的,是观察生活里的小细节,用设计传递温暖。
周一去公司,林青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那张画着厨房的插画发给了之前合作过的一家文创店老板。那家店主打“生活美学”,之前她曾给他们设计过一款笔记本封面,老板对她的风格很认可。
没过多久,老板回复了她:“这幅画很有感觉!我们最近想做一系列‘家常菜’主题的明信片,你愿意试试吗?稿费虽然不高,但可以署名。”
林青桐看着消息,心跳瞬间加速。她赶紧回复:“我愿意!”
那天下午,她一边处理超市的促销单页,一边在空余时间画明信片的初稿。她画了妈妈煮的面条,画了爸爸烤的面包,画了朋友送的水果,每一幅画里都藏着一个小故事。
下班的时候,周明看到她电脑屏幕上的画,眼睛亮了:“你这画得不错啊,很有自己的风格。”
“就是随便画画。”林青桐有点不好意思。
“别随便画,这是你的优势。”周明认真地说,“广告设计是工作,可这些画是你的热爱。别丢了热爱,不然工作久了会累的。”
林青桐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周明说得对,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能只有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林青桐变得忙碌起来。白天在公司做广告设计,晚上回家就画文创店的明信片。虽然很累,但她觉得很充实。每当压感笔在绘图板上划过,她都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快乐。
明信片印刷出来的那天,文创店老板给她寄了一套样品。看着自己的画变成了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林青桐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把明信片分给同事们,大家都夸她画得好,连之前总挑她毛病的老板娘,看到明信片时都忍不住说:“这画得真接地气,我都想买几张寄给我女儿。”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文创店找她合作。她画的“城市角落”系列插画被印在笔记本上,“四季美食”系列被做成了冰箱贴,虽然稿费不多,但每一笔收入都让她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半年后的一天,林青桐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是一家知名文创品牌的负责人,说在网上看到了她的插画,很喜欢她的风格,想邀请她加入他们的设计团队,负责新品研发。
挂了电话,林青桐愣了很久。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眼泪突然涌了出来。这半年来的努力,那些熬夜画画的夜晚,那些被客户否定后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她第一时间给姨母打了电话,声音带着哽咽:“姨母,我被录取了!是我一直想去的文创公司!”
“太好了!太好了!”姨母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我就知道你可以的!晚上回来,姨母给你做红烧肉!”
那天晚上,林青桐回到姨母家,餐桌上摆满了她爱吃的菜。姨母不停地给她夹菜,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你还记得你小时候说过,想让全世界都看到你的画吗?现在你做到了。”
林青桐点点头,嘴里的红烧肉香得让她想哭。她想起小时候,姨母牵着她的手,走过小区里的青桐树;想起她生病时,姨母熬的粥;想起她找不到工作时,姨母的安慰。如果没有姨母,她可能早就放弃了。
“姨母,等我发了工资,咱们就去海边。”林青桐握着姨母的手,认真地说。
“好啊。”姨母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幸福。
加入新公司后,林青桐的工作虽然忙碌,但充满了乐趣。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设计出了很多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她画的“青桐树”系列笔记本,因为充满了温暖的生活气息,成了公司的爆款产品。
一年后的夏天,林青桐带着姨母去了海边。站在沙滩上,看着湛蓝的大海,感受着海风的吹拂,姨母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真好看啊,比电视里看到的还好看。”
林青桐拿出相机,拍下了姨母和大海的合影。照片里,姨母站在阳光下,笑得灿烂,身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晚上,她们住在海边的民宿里。林青桐打开电脑,画下了海边的夜景——沙滩上的贝壳,远处的灯塔,还有姨母坐在椅子上看海的背影。她在画的旁边写下:“谢谢你,姨母。是你让我知道,只要不放弃,梦想总会实现。”
回到公司后,林青桐把这幅画做成了一幅插画,命名为《海边的约定》。这幅画被印在新的笔记本上,扉页上写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很多人买了这本笔记本,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人说:“看到这幅画,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她也总是默默支持我。”有人说:“我也在为梦想努力,虽然很难,但我不会放弃。”
林青桐看着这些评论,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她的画不仅传递了温暖,也给了很多人坚持下去的勇气。
又过了几年,林青桐成立了自己的文创工作室。她的工作室里,摆着很多她画的插画,还有姨母送她的那盆胧月。工作室的名字叫“青桐小筑”,她说:“青桐树虽然长得慢,但每长一寸都是扎实的。我希望我的工作室,也能像青桐树一样,慢慢扎根,慢慢成长。”
工作室成立的那天,姨母来了,还有很多她的朋友和客户。大家一起庆祝,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工作室。
林青桐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感激。她想起了那个躺在出租屋里,对着许愿瓶发呆的自己;想起了那个在广告公司,因为设计被打回而难过的自己;想起了那个熬夜画画,只为了实现梦想的自己。
她知道,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更是因为身边有很多爱她、支持她的人。
晚上,林青桐回到家,打开那个旧的许愿瓶,把里面的纸条拿出来。纸条上的字迹已经有点模糊,但上面的愿望却都实现了——她赚了很多钱,带姨母去了海边,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
她拿出一支笔,在纸条的背面写下:“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星星,而是脚下的路。只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终会到达想去的地方。”
写完,她把纸条放回许愿瓶,摆在书桌上。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许愿瓶里的光,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温暖而有力量。
林青桐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她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不再害怕了。因为她知道,只要心里有光,只要身边有爱,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就像那棵在小区里的青桐树,经历了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就像那盆在窗台上的胧月,即使缺水,也能重新焕发生机。她的人生,也会像它们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