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汴京烟火气 > 第11章 豌豆黄
换源:


       天还没亮透,汴河岸边的芦苇丛还浸在淡青色的晨雾里,赵安推着小推车出了巷口。车把上“赵记点心摊”的木招牌被晨露打湿,松木纹理里透着桐油的清味,旁边赵宁画的玉露团沾了点水汽,倒像真的要滴出豆沙馅来。

赵宁坐在车边的小板凳上,小手攥着布巾,时不时替哥哥拂掉车把上的露水。她脚上的布鞋还是去年做的,鞋尖已经磨出了点毛边,却擦得干干净净。

赵安笑着回头,伸手替她把被风吹乱的刘海捋到耳后:“正好,前几日王婆给了袋新收的豌豆,咱们做豌豆黄试试——这东西细腻绵软,最合文人生意。”他从车底拖出个陶盆,里面装着圆滚滚的绿豌豆,是王婆从乡下亲戚那换来的,颗粒饱满得像翡翠珠子。

到了州桥夜市的老位置,赵安先把招牌挂好,刚支起摊子,王婆就拎着一篮子新鲜荷叶走来:“安小哥,豌豆泡了吗?得用井水泡泡,煮出来才面。”王婆说着,还拿起颗豌豆递过来,“你闻闻,这新豌豆香得很!”

赵安连忙接过道谢,把豌豆倒进陶盆,舀了三瓢井水没过豌豆:“得泡够三个时辰,让豆子吸饱水。”他一边往灶膛里添芦苇杆煮红豆,一边教赵宁,“等下煮豌豆时加点草木灰水,豆子更容易烂,还能去豆腥味。”

赵宁蹲在陶盆边,手指戳了戳浮在水面的豌豆:“哥,我守着它,别让麻雀偷吃了!”说着还找了根小树枝,在盆边比划着赶鸟,惹得隔壁卖梨的张大爷笑出声:“宁宁这小管家,比你哥还上心!”

等红豆煮烂捣成豆沙,豌豆也泡得鼓鼓的。赵安把豌豆倒进大铁锅,加了半勺草木灰水。这草木灰水前几日烧芦苇攒的,过滤得干干净净。

这会儿子再添足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煮,”他握着锅铲搅动,“要煮到一捏就碎,像泥一样才好。”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豌豆的清香混着晨雾飘出去,连路过的打更人都抽了抽鼻子:“这是啥香?勾得人走不动道。”

煮豌豆的功夫,赵安处理起玉露团的馅料,加了新晒的陈皮丁和炒香的杏仁碎,赵宁在旁帮忙递荷叶,小手把荷叶摆得整整齐齐,还学着哥哥的样子在荷叶边角系上细棉线:“这样蒸出来的玉露团带着荷叶香,陆公子肯定喜欢。”

等豌豆煮得软烂,赵安关火晾凉,捞出来放进石臼里。“得捣得细如棉絮,”他握着石杵往下按,豌豆泥渐渐变得黏糯,赵宁也想试试,踮着脚抱住石杵往下压,却差点把石臼掀翻,豌豆泥溅了两人一脸。“哎呀!”赵宁捂着嘴笑,脸上沾着绿莹莹的豆泥,像只小花猫。

赵安替她擦掉脸上的豆泥,自己也蹭了蹭下巴的碎泥:“还是哥来,你帮着过筛。”他把捣好的豌豆泥倒进细纱布里,赵宁双手攥着纱布两端,两人一上一下挤压过滤,细腻的豆泥顺着纱布滴进陶盆,留在纱布上的豆皮和粗渣则倒掉。“这得慢慢来,不然豆泥不够细,”赵安喘着气,“以前娘说,豌豆黄要细得能映出人影,才算是好手艺。”

过滤完的豆泥透着浅黄的光泽,像凝固的月光。赵安往盆里加了两勺冰糖粉,又淋了三勺桂花蜜——这是前几日蜜饯铺老板送的,说新酿的桂花蜜配豆泥最香。他用木铲顺时针搅拌,豆泥渐渐变得油亮,“要搅到蜜和糖全化了,豆泥不粘铲才好。”

接下来是蒸制定型。赵安把豆泥倒进铺了荷叶的竹匾里,用木铲压平,再在表面撒了层切碎的桂花,放进蒸笼里蒸一刻钟。“蒸的时候火不能太旺,不然表面会裂,”他盯着蒸笼缝里冒出来的蒸汽,“你听,蒸汽‘滋滋’响,没有噼啪声,就是火候正好。”

赵宁趴在蒸笼边,鼻尖都要碰到笼盖了:“哥,什么时候能好呀?我都闻见桂花香味了!”

“快了,”赵安笑着拍了拍她的头,“等下定型后,切成小方块,用荷叶包着卖,又好看又干净。”

蒸好的豌豆黄透着浅黄的光泽,桂花碎撒在上面像星星,赵安用刀切成麻将大小的方块,每块都用新鲜荷叶包好,系上红绳,看着就讨喜。刚摆好摊子,就见国子监的陆文清和周明远快步走来,陆文清一眼就看到新出的豌豆黄:“赵小哥,这是新做的糕点?看着就细腻!”

赵安递过一块,陆文清剥开荷叶,豌豆黄的香气立刻飘了出来,他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我的天!这也太细了!入口就化,带着豆香和桂花蜜的甜,一点都不噎人,比我娘做的绿豆糕还好吃!”

周明远也尝了一块,细细品了品:“确实妙,没有半点颗粒感,写策论时吃一块,不用喝水也不粘牙,给我来十块,再带五块玉露团。”

消息传得快,没过多久,摊子前就排起了小队。有位穿绫罗的夫人尝了一块,当即说:“这豌豆黄做得比御膳房的还细,给我包二十块,我要带回府给小姐尝尝。”还有个小吏模样的人,一口气买了十五块:“我家公子备考,就爱吃这种细腻的甜糕,以后天天来买!”

赵宁在旁忙着收钱、递糕点,小脸涨得通红,却笑得合不拢嘴。到了午时,玉露团卖了八十个,豌豆黄卖了六十个,加起来足足一百四十个,钱袋都鼓得装不下了。“哥!超了!”赵宁举着钱袋蹦起来,“我们能买新布裙啦!”

赵安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女儿欢喜的模样,心里也暖烘烘的:“走,宁宁,哥带你去买新布裙。”

两人收了摊子,推着小推车往布庄走。汴河的阳光正好,洒在水面上像撒了层碎金,赵宁坐在车边,嘴里哼着小曲,时不时摸一下车把上的招牌,心里满是期待。

布庄就在巷口不远处,掌柜的见赵安带着赵宁来,笑着迎上来:“安小哥,要给姑娘买布?新进了天水碧的料子,最适合小姑娘穿,软和还好看,上次李尚书家的小姐就买了这块。”

赵安点点头:“拿来看看。”掌柜的取来一匹布,天水碧的颜色,像汴河初春的水色,摸上去软乎乎的,赵宁凑过来摸了摸,眼睛都亮了:“哥,这布好软!比王婆给我的旧布软多了!”

“就这个吧,”赵安付了钱,又让掌柜的量了尺寸,“麻烦您给做件齐胸裙,裙摆加点荷叶边,她喜欢荷叶。”

掌柜的应下:“放心,三天后来取,保准合身。”

赵宁摸着布样,一路上都笑得合不拢嘴,回到家还在屋里比划,想象着新裙子的样子。赵安看着她的背影,却皱起了眉——这几日生意太好,他一个人做糕点、卖货,赵宁帮忙收钱都忙不过来,有时候客人等不及就走了,得找个帮忙的人才行。

晚饭时,赵安跟王婆提起这事,王婆一拍大腿:“巧了!隔壁陈大婶家的孙子小石头,十三岁了,爹娘去外地做工,他跟着奶奶过,手脚麻利得很,前几日还跟我说想找个活计补贴家用。”

第二天一早,小石头就来了,个不高,皮肤黝黑,穿着洗得发白的短褂,见了赵安就鞠躬:“赵小哥,我能帮您剥豌豆、过筛,还能烧火!”

赵安笑着让他试剥豌豆,小石头手指飞快,没一会儿就剥了一小盆,还剥得干干净净。赵宁也凑过来,让他试试过筛豌豆泥,小石头虽然力气小,但学得认真,慢慢也能滤出细腻的豆泥。“就你了,”赵安点点头,“每日辰时来,午时回去,管一顿午饭,一天给你十文钱,怎么样?”

小石头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谢谢赵小哥!我一定好好干!”

下午做豌豆黄时,小石头果然麻利,帮着剥豌豆、烧火,赵宁则负责摆荷叶、系红绳,赵安专心捣泥、蒸制,三人配合得格外默契。夕阳西下时,豌豆黄和玉露团又卖空了,小石头拿着赵安给的工钱,蹦蹦跳跳地回家了,说要给奶奶买块桂花糕。

赵宁坐在门槛上,手里摸着新布裙的布样,看着天上的晚霞,小声跟赵安说:“哥,有小石头帮忙,咱们以后能做更多糕点啦!下次做绿豆糕好不好?我听刘老先生说,绿豆糕加薄荷更清爽!”

赵安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好,都听宁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