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炭场巷的青石板路刚被晨露打湿,赵安就已经蹲在院角的石臼旁,手里攥着木杵捶打绿豆。石臼是前几日从张木匠那讨来的边角料改的,内壁磨得光滑,捶打时发出“咚咚”的闷响,混着巷口卖胡饼老汉“热乎胡饼,一文一个”的吆喝声,成了清晨最鲜活的调子。
“哥,绿豆泡得够软了吗?”赵宁端着个陶盆跑过来,盆里盛着刚洗好的紫苏叶——这是王婆今早送来的,说“入秋吃紫苏解腻,配新做的绿豆糕正好”。她梳着双丫髻,发绳是昨日刚换的青布绳,还是王婆给的边角料,衬得小脸格外精神。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是怯生生的招呼:“赵小哥,我来帮忙了。”赵安抬头一看,是十三岁的小石头,穿着洗得发白的短褂,袖口卷得高高的,手里还拎着半袋昨晚磨好的熟糯米粉。这是王婆昨日特意找来的帮手,说小石头爹娘去外地做工,跟着奶奶过,手脚麻利又踏实,前几日还总蹲在摊边看他们做糕。
“快进来,正好缺人搭把手。”赵安笑着招手,“宁宁,帮小石头拿个小板凳。”
小石头局促地走进来,把糯米粉放在桌上,手指绞着衣角:“赵小哥,我能帮着烧火、剥豆子,啥粗活都能干。”赵宁已经搬来板凳,塞到他手里:“不用紧张,我哥可好了,还会教我们做点心呢!”
赵安拿起一颗绿豆捏了捏,指尖一碾就碎成沙:“正好。娘以前说,绿豆要泡够六个时辰,煮出来才烂,捣泥时不费力气。”他把泡好的绿豆倒进大铁锅,加了足量的井水,“按汴京老法子,煮绿豆得用井水,凉性,蒸出来的糕不热气——前几日听街面司的吏员说,今年秋老虎厉害,吃凉性点心的客人多。”
小石头赶紧凑到灶边,往灶膛里添了把芦苇杆,火苗“噼啪”窜高,映得他黝黑的脸蛋通红:“赵小哥,我在家常帮奶奶烧火,保证烧得匀。”
灶膛里的火刚旺起来,院门外又传来王婆的大嗓门:“安小哥,宁宁!我把陈大婶带来啦!”
赵安起身迎出去,王婆领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半袋绿豆。“这是陈大婶,住在巷尾,以前在汴河岸边的‘甜香居’帮过工!”王婆拍着妇人的肩膀,“陈大婶,这是赵安、宁宁,还有小石头,往后你们仨搭伙,保准把生意做红火!”
陈大婶笑着拱手,声音温和:“赵小哥,宁丫头,小石头,往后我就来搭把手,做糕的门道我略懂些。”
“大婶客气了!”赵安赶紧让她进屋,“您先坐,尝尝我们刚做的玉露团,加了陈皮和杏仁。”赵宁端来陶碗,小石头也跟着递上茶水,倒得太急,茶水溅出几滴,他慌忙用布巾擦,惹得大家都笑了。
陈大婶拿起玉露团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手艺!比那些老字号的糕都要细多了——当年我上工的那家掌柜总说‘沙要细如棉,皮要软如云’,你这玉露团刚好合上这话。”
说话间,锅里的绿豆已经煮得软烂,赵安关火,把绿豆倒进铺了纱布的竹筛里:“得挤干净水分,不然做出来的糕会散。”他示范着用力挤压,翠绿的豆汁顺着纱布往下滴。陈大婶立刻上前帮忙,双手攥着纱布两端轻轻一拧,豆沙瞬间紧实了不少:“‘甜香居’做绿豆糕,还会加薄荷水,入秋加桂花蜜正好。”
“我来帮忙筛粉!”小石头拿起竹筛,把熟糯米粉倒进筛里,双手握着筛柄轻轻晃动,雪白的粉簌簌落下,细得像雪。赵宁也想试试,却力气太小,筛得断断续续,小石头赶紧接过:“宁丫头,我来筛,你帮着递碗。”
赵安把绿豆沙倒进陶盆,加了两勺冰糖粉,又淋了三勺桂花蜜——这是前几日花八十文买的头茬金桂酿的蜜,罐口还封着蜡。他开始揉沙团,掌心贴着盆壁转圈:“得揉到‘三光’,盆光、手光、沙光,这样压模才不粘。”陈大婶在旁指点:“加勺熟糯米粉,花纹更清晰。”
小石头蹲在旁边看得认真,趁赵安揉团的间隙,悄悄捡起掉在案板上的绿豆沙,学着捏小丸子,虽然歪歪扭扭,却个个紧实。赵宁凑过来:“你做得真好!比我第一次做的强多了。”小石头脸一红,把小丸子往她手里塞:“给你吃,甜的。”
揉好的绿豆沙被分成半两重的小剂子,赵安拿出二手木模——上面刻着“福”“寿”“喜”花纹,是张木匠打磨的,木缝里渗着桐油香。他把剂子放进模子,轻轻一压,脱模就是个翠绿的绿豆糕,“福”字纹路清晰。
“我来试试!”赵宁抢过木模,却把沙剂子粘在了模子里。小石头赶紧递过干糯米粉:“赵小哥说撒点粉就不粘了。”按他说的做,果然顺利脱模,虽然花纹有点花,赵宁还是举着给陈大婶看:“大婶,你看!”
陈大婶笑着帮她修了修边角:“不错,多练几次就好了。”她自己压出来的绿豆糕个个规整,小石头也跟着学,虽然力道不足,压出来的糕略扁,却比赵宁的周正。
很快,两笼绿豆糕蒸好了。掀开蒸笼盖,绿豆香混着桂花蜜和荷叶香飘出来,引得赵宁直咽口水。陈大婶拿起一个尝了尝:“甜度正好,卖八文钱一个准行,比买天香居的还值。”
收拾好东西,赵安推着小推车,车把挂着“赵记点心”招牌,小石头和陈大婶拎着竹篮,赵宁蹦蹦跳跳跟在旁边,往州桥夜市去。街面司吏员见了笑着打招呼:“赵小哥,添帮手啦?这绿豆糕看着就香!”
到了老位置,几人分工麻利:赵安摆好点心,陈大婶招呼客人,小石头烧火续蒸,赵宁负责收钱打包。刚摆好,国子监的周明远和陆文清就来了:“赵小哥,今日有新点心!”
“是绿豆糕,陈大婶和小石头帮忙做的。”赵安递过一个,周明远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好!给我来十个玉露团、五个绿豆糕,同窗们肯定喜欢。”
陆文清看着小石头筛粉的样子,笑着说:“这小帮手真勤快,上次我来就见他在摊边看,是偷学手艺呢?”小石头脸一红,手里的筛子都晃了晃,赵安赶紧解围:“是踏实孩子,学东西快。”
正说着,绣坊李娘子带着女工来了:“要二十个玉露团、十个绿豆糕!”陈大婶麻利打包,小石头帮着递油纸,赵宁数钱找零,四人配合得格外默契。有个老汉买糕时夸:“你们这摊子真热闹,看着就舒坦。”
午时快到,周明远的小厮跑回来追加订单:“再要十个绿豆糕、二十个玉露团!”小石头已经能熟练地装糕,还学着赵宁的样子系麻绳:“客官拿好,趁热吃。”
收摊时,赵安数钱袋,竟赚了九百八十文。他数出三十文给陈大婶,又拿了十五文递给小石头:“这是你们的工钱,往后天天来。”小石头攥着铜钱,眼睛发亮:“谢谢赵小哥!我明天早来!”
往家走时,风里飘着绿豆香,赵宁拉着陈大婶和小石头的手,叽叽喳喳说:“明天我们做酥酪好不好?我哥说加杏仁粉最好吃!”陈大婶笑着点头,小石头赶紧接话:“我去帮着磨杏仁粉!”
赵安看着车把上的招牌,又看身边热闹的三人,心里暖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