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浪漫小说 > 汝之素年,谁予锦时 > 第3章 宿舍夜写稿,博客初萌芽
换源:


       2015年 9月 18日晚,Z大女生宿舍 3栋 402室的灯光还亮着。林微言坐在靠窗的书桌前,台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铺着碎花桌布的桌面上——那桌布是外婆亲手缝的,蓝底白花,边角处还绣着个小小的“微”字,是她去年入学时特意带来的,说是“让外婆的手艺陪着你”。

书桌一角堆着今天的调研资料:摊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郑大爷的口述,夹着那张泛黄的戏台老照片;《Z市方言词典》翻到“民谣”那一页,书页上还沾着点干枣的碎屑;最显眼的是那支外婆留下的旧钢笔,黄铜笔帽磨得发亮,笔杆上刻着“1982”的字样,是外公送给外婆的结婚礼物,林微言每次写重要东西时,都喜欢用它。

“微言,你还写呢?快来看《琅琊榜》啊!梅长苏太帅了!”对面床铺的张琪探出头来,手里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热门剧集。张琪是林微言的室友,也是中文系的同学,性格活泼,最大的爱好就是追古装剧,书桌墙上贴满了演员海报。

“你们先看,我把今天的调研日记写完就来。”林微言头也没抬,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郑大爷说的那些事儿太重要了,我怕明天忘了,得赶紧记下来。”

旁边书桌的李然正对着镜子贴面膜,闻言笑着说:“我们微言现在可是‘非遗调研小能手’,白天跑老街区,晚上还加班写稿子,比咱们系的学霸还拼。”李然是宿舍里的“时尚达人”,每天睡前必做护肤,书桌抽屉里塞满了各种护肤品,跟林微言的旧笔记本、旧钢笔形成鲜明对比。

“可不是嘛,”斜对床的王萌从书堆里抬起头,推了推眼镜,“今天我去系办交作业,周教授还夸你呢,说你收集的口述史比往届学生都详细,还问你要不要加入他的课题组。”王萌是宿舍里的“学术派”,目标是考研,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书桌前堆着高高的专业书。

林微言的脸有点红,手里的钢笔顿了顿,“教授只是随口说说,我还差得远呢。再说,今天能从郑大爷那儿问出那么多事儿,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沈知行也帮了不少忙。”她说起“沈知行”三个字时,声音不自觉地轻了些,心里想起白天在剃头铺里,他蹲在门框边画图纸的样子——阳光落在他的发顶,他的手指握着笔,一笔一划都透着股认真的劲儿,连眉峰都微微蹙着,像在解一道最难的数学题。

“沈知行?”张琪一下子来了精神,暂停了平板里的剧,从床上爬下来,凑到林微言的书桌前,“是不是建筑系那个超帅的学霸?我上次在图书馆见过他,穿件白衬衫,低头看书的样子,简直是小说男主标配!”

“帅是帅,就是太冷了,”李然揭下面膜,凑过来看林微言的笔记本,“上次我室友想跟他要联系方式,他就说了句‘不好意思,我在忙’,然后就转身走了,给我室友尴尬的。微言,你跟他一起调研,没觉得他不好相处吗?”

林微言想了想,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点,“一开始觉得他有点冷,说话也少,后来发现他只是对古建修复特别较真。今天在郑大爷的剃头铺,他看门框的榫卯结构,看了半天,还画了图纸,连郑大爷都说他‘懂行’。而且他还说,以后可以帮郑大爷修门框,用原来的榫卯结构,不随便用钉子。”

她低头看着笔记本,在“沈知行”三个字旁边轻轻画了个小太阳,又赶紧用橡皮擦了擦,却还是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他其实也没那么难相处,就是不太会说话。白天郑大爷跟我们讲戏台的故事,他虽然没怎么插话,却一直在旁边记笔记,还帮着测尺寸,最后还给郑大爷留了他的电话,说有问题可以找他。”

“哟哟哟,”张琪笑着戳了戳林微言的胳膊,“我们微言这是在为沈同学‘平反’啊?老实说,是不是对人家有意思?不然怎么观察得这么仔细,连他留电话都知道。”

“我没有!”林微言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把笔记本合上,却被张琪一把抢了过去。“让我看看,让我看看,你是不是在日记里写他了?”张琪打开笔记本,翻到最新的一页,大声念了出来:“‘今天在老郑剃头铺,遇到了建筑系的沈同学。他对古建构件特别较真,画图纸的时候,连毫米的误差都要改过来。他蹲在门框边画图,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看起来很专注。郑大爷说想修门框,他立刻说可以帮忙,还留了电话。这个较真的沈同学,好像也没那么难相处。’”

“‘较真的沈同学’?”李然和王萌都笑了起来,李然拍了拍林微言的肩膀,“微言,你这日记写得也太甜了吧?还‘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这不是暗恋的标配描写吗?”

“我没有暗恋他!”林微言急得站起来,想把笔记本抢回来,“我就是客观记录调研情况,他确实帮了不少忙,我写下来怎么了?”她的心跳得有点快,脸颊也烧得慌,其实连她自己都没发现,她写“沈知行”的时候,笔尖比写其他内容时轻了些,连字迹都比平时工整了几分。

“好好好,没有暗恋,”张琪笑着把笔记本还给林微言,“不过说真的,沈知行要是真像你说的这么好,你可以试试跟他多接触接触啊。你们都是做非遗调研的,有共同话题,说不定能成呢?”

“就是啊,”王萌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沈知行是建筑系的学霸,你是中文系的才女,你们一个懂古建,一个懂故事,简直是‘天作之合’。以后你们要是一起做项目,肯定能成大事。”

林微言没说话,重新坐回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她的脑子里全是张琪她们的调侃,还有白天沈知行的样子——他蹲在门框边画图的专注,他给郑大爷留电话时的认真,他跟她讨论门楣修复时的坚持,甚至是他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她踩坏图纸而皱起的眉头。

她深吸了口气,拿起外婆的旧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其实‘较真’也不是坏事,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认真,才是最难得的。就像外婆对她的针线活,郑大爷对他的剃头刀,沈同学对他的古建修复,都是一样的。”写完后,她看着这段话,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轻轻软了下来。

“好了好了,不逗你了,”张琪回到床上,重新打开平板,“你赶紧写吧,写完了跟我们一起看剧,不然待会儿就要等更新了。对了,你不是说想弄个博客,记录调研的事儿吗?今天怎么没提?”

林微言愣了一下,才想起自己之前跟室友说过的想法。她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小学时写日记,初中时在作文比赛拿奖,高中时偷偷在本子上写小说,现在做非遗调研,遇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就想找个地方记下来,不光是写在笔记本上,还想让更多人看到——说不定能让更多人关注老街区,关注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故事。

“我还没想好博客叫什么名字,”林微言打开电脑,屏幕上弹出校园网的登录界面,“之前想叫‘老巷笔记’,又觉得有点普通;想叫‘非遗故事’,又觉得太正式了,不像我写的东西。”

“叫‘素年笔记’怎么样?”王萌突然开口,从书堆里抬起头,“‘素年’就是平凡的岁月,‘笔记’就是你写的故事,合起来就是‘平凡岁月里的故事’,跟你调研的老街区、老手艺很配。而且‘素年’两个字,听起来也很温柔,像你写的文字。”

“‘素年笔记’?”林微言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觉得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外婆常说的“素年锦时”——平凡的岁月里,也有像锦绣一样美好的时光。老街区的日子是素的,郑大爷的剃头铺是素的,沈知行的图纸是素的,可这些素里,都藏着最珍贵的东西。“好,就叫‘素年笔记’!”她打开博客注册页面,在“博客名称”那一栏,认真地敲下“素年笔记”四个字,头像选了张她拍的老巷照片——青石板路,爬满爬山虎的墙,还有一朵落在地上的三角梅,透着股安静的美。

“我先写第一篇,就写今天去老郑剃头铺的事儿,”林微言指尖放在键盘上,心里有点激动,“把郑大爷说的戏台故事,还有沈同学帮着画图纸的事儿,都写进去。说不定以后郑大爷看到了,会很高兴。”

她一边写,一边时不时地看一眼旁边的笔记本,把白天记下来的细节一点点敲进电脑里。她写郑大爷磨剃刀的样子,写剃头铺里的皂角味,写沈知行画图纸时的专注,写那首让郑大爷打开话匣子的《打枣歌》,甚至写了郑大爷给她们吃的干枣,有多甜。她的文字很软,像老巷里的阳光,带着股温暖的劲儿,连张琪都忘了看剧,凑在旁边看她写,时不时地说一句“这里可以加个表情”“那里可以写得再详细点”。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十一点,宿舍里的灯已经熄了,只有林微言书桌上的小台灯还亮着。她终于写完了第一篇博客,标题叫《老郑剃头铺里的老故事》,结尾处写着:“今天遇到了较真的沈同学,也遇到了温柔的郑大爷。老街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她点击“发布”按钮,看着屏幕上跳出“发布成功”的提示,心里像喝了杯热糖水,甜丝丝的。

“写完了?快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去调研呢。”李然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对了,明天你们还要跟沈同学一起吗?”

“嗯,”林微言关掉电脑,把笔记本和钢笔小心地放进抽屉里,“明天我们约好去图书馆查‘同德堂’的资料,他说校图书馆有民国时期的老地图,可能能找到门楣原来的样子。”

“那你可得早点起,别迟到了,”张琪笑着说,“第一次跟‘较真的沈同学’单独约图书馆,可别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林微言没说话,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却全是明天去图书馆的场景——她想象着沈知行在书架前找资料的样子,想象着他们一起看老地图的样子,甚至想象着他可能会跟她说的话。她的嘴角忍不住扬了起来,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轻轻跳着,连呼吸都变得轻了些。

与此同时,男生宿舍 5栋 302室,沈知行正坐在书桌前,打开了 Z大的校园论坛。宿舍里很热闹,室友们围在一起打游戏,键盘敲击声和喊叫声此起彼伏,只有他的书桌前安安静静的,台灯下摊着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旁边放着白天画的剃头铺门框图纸。

“知行,快来一起玩啊!就差你一个了!”室友张强拍了拍他的肩膀,屏幕上显示着游戏界面,“今天咱们要是赢了,明天去吃学校门口的烤肉串!”

“你们先玩,我查点资料,”沈知行头也没抬,鼠标在论坛页面上滑动,“明天要跟中文系的同学去图书馆查‘同德堂’的资料,得先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帖子。”

“中文系的同学?是不是上次跟你一起调研的那个女生?叫林微言是吧?”另一个室友李阳凑过来看,“我听说她长得挺好看的,还很有才,上次系里的作文比赛,她拿了一等奖。知行,你可得把握机会啊!”

“别瞎说,我们就是一起做调研,”沈知行的耳朵有点红,赶紧点开“学术交流”板块,“我找关于民国门楣修复的资料,你们别打扰我。”

室友们笑着闹着回到了游戏前,沈知行却有点心不在焉。他想起白天在剃头铺里,林微言哼《打枣歌》的样子——她的声音很软,带着方言的调子,像老巷里的风,轻轻吹在心上。还有她写笔记时的样子,低头看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响,连头发垂下来挡住脸都没发现,还是他提醒了她一句,她才赶紧把头发别到耳后,脸颊红了红,说了声“谢谢”。

他在论坛“学术交流”板块里,发了个帖子,标题叫《民国时期民居门楣木作修复要点》,内容是他整理的爷爷留下的老手册里的知识,还有他自己做的几个案例分析——包括白天在剃头铺看到的门框榫卯结构,他特意标了“单榫双卯,老榆木材质,修复时需保留原有构件”。他的 ID叫“知微”,是他刚上大学时注册的,取“知行合一,见微知著”的意思,却没人知道,“微”字里,还藏着他对“细微之处见匠心”的执念。

帖子刚发出去没多久,就有人回复了。沈知行点开一看,是个叫“素年”的 ID,头像跟他白天在剃头铺门口看到的老巷照片很像——青石板路,爬满爬山虎的墙,还有一朵三角梅。回复内容是:“请问如果民国门楣的木刻构件缺失,找不到原匠人,也没有完整的老照片,只有居民的口述回忆,该怎么还原原有样式呢?比如‘同德堂’的门楣,居民说牡丹是九片花瓣,中间有只小蜜蜂,但是没有实物参考,修复时会不会有误差?”

沈知行的心里一动,这个“素年”问的问题,正好是白天他跟林微言争执过的——她担心“修旧如旧”会忽略居民的回忆,而他坚持“真实性是核心”。而且“同德堂”的门楣,除了调研团队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素年”,会不会就是林微言?

他握着鼠标的手指顿了顿,认真地回复:“在缺乏实物和照片参考的情况下,居民的口述回忆是重要依据,但需结合同期同类门楣的木刻风格进行验证。比如‘同德堂’所在的 Z市老城区,民国时期的木刻牡丹多为‘九瓣抱蕊’样式,蜜蜂的刻画多为‘展翅采蜜’形态,可参考市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木刻构件(馆藏编号:ZM2010-037)。此外,调研时收集的口述史需详细记录细节(如花瓣的弧度、蜜蜂的大小),结合现存刻痕的残迹,通过 1:1模型试做,逐步调整,可最大限度减少误差。修复的核心是‘尊重历史,也尊重记忆’,两者并非对立。”

他回复完,又看了看“素年”的 ID,点开她的个人主页——里面只有一篇帖子,是今天晚上刚发的,标题叫《老郑剃头铺里的老故事》,内容写的正是白天他们在剃头铺的经历,里面提到“较真的沈同学”,说他“对古建修复很认真,画图纸时连毫米的误差都要改过来”。

沈知行的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心里像被阳光照到一样,暖暖的。他看着屏幕上“素年”的帖子,一遍遍地读着关于“较真的沈同学”的段落,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又删掉,最后只在帖子下面点了个“赞”,然后关掉了论坛页面。

他拿起白天画的门框图纸,放在台灯下仔细看了看,又拿出爷爷的老手册,翻到“榫卯修复”那一页,在旁边补充了一行字:“修复时需询问居民意见,保留记忆中的细节,如郑大爷剃头铺的门框,需注意门环的位置,居民说‘以前挂着个铜门环,声音很响’。”

宿舍里的游戏还在继续,室友们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可沈知行却觉得很安静。他看着图纸上的线条,想着明天在图书馆跟林微言一起查资料的样子,心里忽然有点期待——期待能跟她一起,找到“同德堂”门楣原来的样子,也期待能跟这个“素年”,一起把老街区的故事,一点点记下来。

他把图纸小心地放进工具包,又看了眼电脑屏幕上“素年”的头像,然后关掉台灯,躺到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林微言写的“较真的沈同学”,还有她哼《打枣歌》时的样子,连梦里,都好像飘着老巷里的皂角味,还有她帆布包上铜铃的叮当声。

而女生宿舍 3栋 402室,林微言也没睡着。她拿起手机,打开校园论坛,看到“知微”给她的回复,心里一阵欢喜。她反复读着回复里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尊重历史,也尊重记忆”,觉得这句话说到了她的心坎里。她看着“知微”的 ID,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她想回复一句“谢谢”,手指在屏幕上敲了又敲,最后却只点了个“赞”,然后把手机放在枕头边,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慢慢进入了梦乡。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两个宿舍的书桌上——一张书桌上放着本写满故事的笔记本,一支旧钢笔;另一张书桌上放着张画满线条的图纸,一本老手册。两个年轻的人,在同一个夜晚,因为“素年笔记”和校园论坛,因为老街区的故事和古建的热爱,产生了无声的连接,像两颗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悄悄发出了微光。

第二天早上,林微言醒得很早。她洗漱完,特意换上了件浅粉色的连衣裙,是外婆去年给她买的,说“女孩子穿粉色好看”。她背着帆布包,手里拿着《Z市方言词典》和笔记本,提前十分钟到了图书馆门口。

不一会儿,沈知行也来了。他穿着件白色的 T恤,外面套着件浅灰色的薄外套,手里拿着个黑色的笔记本,还有爷爷的老手册。看到林微言,他的眼睛亮了亮,嘴角微微扬了起来,“早。”

“早,”林微言的脸有点红,赶紧低下头,“你来得真早。”

“我怕来晚了找不到资料,”沈知行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个热乎的肉包,递给林微言,“我刚才在食堂买的,还热着,你吃吧,等会儿查资料会饿。”

林微言接过肉包,指尖碰到他的手指,有点烫,又有点软。她抬起头,看着沈知行的眼睛,他的眼神很温和,不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冷,倒像早上的阳光,暖暖的。“谢谢你,”她小声说,咬了口肉包,是她喜欢的香菇青菜馅,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进去吧,”沈知行转身往图书馆走,脚步比平时慢了些,正好跟林微言并排。阳光落在他们的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慢慢靠近的线,在图书馆门口的青石板路上,悄悄连在了一起。

林微言咬着肉包,看着沈知行的侧脸,心里想起昨晚“知微”给她的回复,又想起自己写的“较真的沈同学”,嘴角忍不住扬了起来。她觉得,今天在图书馆,一定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而她和沈知行的故事,好像也才刚刚开始——像老巷里的春天,慢慢长出了新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