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重生之仙畜有别 > 第十一章 所以,又又重生了?
换源:


       人间285年。

齐国,一片祥和。

清河城。

白日的清河城十分热闹。

青石板路坑坑洼洼,被无数脚板和车辙磨得油亮。

街道两旁的铺子一间挨着一间,褪色的酒幌、写着“茶”或“当”字的布招在风里晃荡。

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热乎的炊饼嘞!”

“刚摘的时鲜瓜果!”担货的挑夫挤在人群里小心穿行。一个卖艺的汉子敲着铜锣,引来一圈围观的人。

空气里混杂着食物的香气、骡马的汗味,还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馊泔水味儿。衣着光鲜的老爷坐着二人抬的小轿匆匆而过,路边墙角蜷缩着衣衫褴褛的乞丐。

而在不起眼的巷子里,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在啼哭着,试图引起巷子外人群的注意。

她是欧叶,一个刚转生到人界就被遗弃的女婴。

她哇哇大哭着,直到声音沙哑,一对穿着朴素,还提着菜篮子的中年夫妻发现了她。

那是一对农民夫妇,苏老汉和他的妻子苏婆子,本是在清河城里贩卖些自家地里种出的瓜果菜蔬。

凄切的婴啼声将他们引向了那条冷清小巷。襁褓中的女婴冻得小脸发青,苏婆子心一软,赶紧抱入怀中暖着,苏老汉也在一旁唏嘘:

“造孽哟,这么小的娃儿……”

夫妻俩只有一个儿子,唤作苏铁柱,年轻时便离乡闯荡,在百里外的码头做苦力,一年也难得捎回几次家书,更别指望银子供养。

家中常年孤寂清冷,这从天而降的女婴,像一束光照进了他们暮气沉沉的生活。夫妻俩如获至宝,小心将孩子抱回了乡下的茅屋。

他们给孩子取名“苏婴”,因是在一个清晨捡到,又期望这孩子能像苏草般坚韧生长。“婴”字,寄托了他们对这小小生命的怜惜与新生。

苏婴在家茅屋中、泥土灶台旁、鸡鸣犬吠声里,磕磕绊绊地长大了。苏老汉老实巴交,苏婆子慈祥温厚,他们将苏婴视如己出,把儿子未能尽到的孝心全倾注在这个女儿身上。

粗茶淡饭填满了胃,朴素的爱意暖了心。每当苏家大哥偶尔捎来只言片语,夫妻俩总不忘加上一句:

“家里都好,你小妹苏婴也伶俐着呢。”苏铁柱在回信中倒是提过两句“小妹”,字里行间却少了几分亲昵牵挂。

苏婴对这个没见过几次面的大哥,也仅剩下一个模糊的称呼和一个远方的符号。

十八年时光如溪水般淌过。当年的女婴出落成了清秀坚韧的少女。苏婆子常抚着她的手念叨:

“我们苏婴生得好,又懂事,等娘托人说个厚道婆家,安安稳稳的……”苏婴总是垂眸浅笑,心中却似有惊涛拍岸。

她从未忘记自己的名字——欧叶。更从未忘记那幽冥殿中的惊心动魄,那双暗红眼眸主人因毒而衰败的模样,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几乎用命换来的承诺——凝神草!

皇宫,那是唯一的线索。人界皇帝的藏宝阁中,藏着能救那个人性命的希望。她必须进去!

这一年冬天刚过,积雪初融。朝廷内务府开始采选新一批宫女的消息传遍了四里八乡。这是寻常农户女儿能接触到皇家、甚至可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爹,娘,”苏婴收拾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仅有几件浆洗得发白的换洗衣裳和一点苏婆子硬塞的铜钱。

她在堂屋内,对着两位满眼忧色的老人郑重跪下,额头重重地磕在粗糙的泥地上。

“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苏婆子心疼地去扶。

苏老汉也急道:“宫里不是好去处,规矩多,苦得很呐!爹娘不求你富贵,只求你平平安安在身边……”

苏婴抬起头,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坚定,带着一丝强忍的泪光:“爹,娘,你们的大恩,苏婴永世不忘。只是女儿……想去看看外面更大的天地。

皇宫采选,是个机会。若能选中,也能得些月钱贴补家用,让二老过得松泛些。若选不上,女儿自会回来,伺候二老终老。”她无法坦言真正的目的,只能将孝心当作借口。

苏婆子泣不成声,苏老汉也背过身去抹泪。最终,老两口拗不过女儿眼中的执念,只能含着泪送她出门。

苏婆子将那护身符似的小布包死死系在苏婴的衣襟内,一路送她到村口,直到那道瘦小却坚毅的背影消失在曲折的乡间小路上。

经历长途跋涉,苏婴终于抵达了京城。按照告示所言,内务府在皇城外设了一处临时的“选看所”。

那是一处空旷肃穆的大院,早几日便已人满为患,熙熙攘攘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年轻女子和陪同的亲属。空气中弥漫着少女香粉、汗水与尘埃混合的味道,还有紧张与期待的焦灼气息。

苏婴深吸一口气,排进了那条宛如长龙般的队伍。队伍行进得很慢,前方不时传来压低声音的议论:

“听说要查祖宗三代呢……”

“要量身高体态……”

“千万别有疤有异味……”

“认字的有优势……”

好不容易挪到院门口,几名身穿内务府服饰的低阶太监负责第一道筛选。他们眼神锐利如鹰隼,快速地扫过每一个女孩。旁边立着刻有尺寸的木桩。

“抬起头!”一个太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苏婴依言抬头,尽量平静地迎上审视的目光。她能感到那目光在她脸上、身上快速游走。一个太监飞快地记录着她的姓名、籍贯、父母名姓、年龄。

“嗯,十八……略大了点,不过面相还算清正。”另一个太监低声评点了一句,在册子上画了个圈。

“去那边,量身高体态。”

苏婴被引到木桩前。负责的老太监眯着眼,示意她站直,然后拿一种特制的软尺在她身上比划了几下,又在她肩背、腰腹轻轻按捏,检查骨骼是否匀称。苏婴屏住呼吸,努力放松身体。

“身长五尺有二(约1.65米),尚可。过关。”老太监示意她进入下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