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奇门衍界:诸葛青的影视融合之旅 > 第二十四章 槐叶藏忆,木架承情
换源:


       武侯巷的晨光刚把书店的木质门楣晒得暖融融的,老陈爷爷就已经扛着个旧木梯站在门口了——今天是巷子里“民俗角”布置的日子,他要把去年在老码头捡的船桩木板钉在书店的东墙上,做个展示架,专门放孩子们做的罗盘、剪的槐树叶剪纸,还有巷子里的老物件。

“老陈,你慢着点,梯子不稳!”修鞋大爷拎着工具箱跑过来,手里攥着根磨得发亮的木楔子,“我给你扶着梯子,你钉的时候轻点,这木板脆,别钉裂了——这可是老码头的船桩木,有几十年的年头了,得好好护着。”

老陈爷爷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墨斗,在木板上弹了条直线:“我心里有数,这木板要钉成‘田’字形,分四个格子,上面放孩子们的罗盘,下面放老物件,中间留块地方贴照片,咱们巷子里的人都得在上面露个脸。”

张婶这时端着个搪瓷盆走过来,盆里装着刚煮好的槐树叶水,还飘着几片新鲜的槐树叶:“你们先歇会儿,用这水擦擦木板,我奶奶说老槐树叶煮的水能‘防蛀护木’,还能留下点槐花香,孩子们来民俗角,一进门就能闻见,跟回家一样。”

诸葛青和苏晓冉也拎着东西过来了——诸葛青手里抱着之前收集的界域碑拓片复印件,苏晓冉怀里揣着爷爷昨晚熬夜画的风水草图,还有一沓刚剪好的槐树叶剪纸,每个剪纸上都写着“武侯巷”三个字,用红笔描了边,格外醒目。

“陈爷爷,拓片我按年代排好了,从明代的碑拓到民国的照片,都标了说明,”诸葛青把拓片放在旁边的石桌上,“苏爷爷说,这些拓片要贴在木板的左边,跟孩子们的罗盘对应着看,大家就能明白老物件和现在的传承是怎么回事。”

苏晓冉也掏出草图,铺在石桌上:“我爷爷还画了武侯巷的老地图,标了以前的武侯庙、老码头、还有咱们现在的书店位置,贴在木板的右边,孩子们能看到巷子里的变化,也知道咱们守护的地方到底在哪。”

赵磊抱着个布包跑过来,布包里装着他和孩子们之前做的简易罗盘,每个罗盘的底座都用了修鞋大爷给的小木块,上面还系着根红绳,绳尾挂着个迷你铜铃,是修鞋大爷用铜片边角料做的:“大家快看看,我给每个罗盘都系了铜铃,摇一摇就响,跟老罗盘的‘天心十道’一样,孩子们肯定喜欢!”

大家围着石桌,一边商量怎么布置,一边忙活起来——老陈爷爷和修鞋大爷钉木板,张婶用槐树叶水擦木板,诸葛青和苏晓冉贴拓片、地图,赵磊则把孩子们的罗盘一个个摆在木板格子里,还在每个罗盘下面放了张小纸条,写着制作者的名字和制作日期。

巷子里的邻居也都过来帮忙——卖糖葫芦的李大爷把自己做糖葫芦的旧竹签拿过来,截成小段,用来固定拓片;馄饨店的刘叔搬来几张小桌子,放在书店门口,准备给孩子们做手工用;王奶奶则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给铜铃的红绳打中国结,说“结个平安结,孩子们拿着顺顺利利”。

正忙活得起劲,几个孩子背着书包跑过来,是之前参加民俗传承日的小宇和他的小伙伴,手里还攥着上次做的罗盘,看到民俗角在布置,眼睛一下子亮了:“诸葛青哥哥!我们也来帮忙!我会贴剪纸,我妈教过我,贴得可齐了!”

“好啊!”诸葛青笑着把一沓剪纸递给小宇,“你把这些槐树叶剪纸贴在木板的空白处,注意别贴歪了,贴好后给陈爷爷看看,他要是说行,中午张婶给你们做糖糕吃。”

小宇高兴地接过剪纸,拉着小伙伴蹲在木板前,小心翼翼地贴起来。老陈爷爷扶着梯子,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睛里满是笑意:“想当年,我小时候在武侯庙玩,老道士也教我们贴剪纸,说槐树叶能聚阳气,贴在墙上能护着巷子——现在你们贴,跟我们那时候一样,都是在护着咱们的家。”

修鞋大爷也停下手里的活,坐在小马扎上,给孩子们讲他年轻时修鞋的故事:“我爹教我修鞋时,说‘手艺要稳,心要诚’,咱们做民俗角也一样,得把心放进去,才能让老物件活起来,让孩子们记得住。”

中午,大家在书店门口摆了张长桌,张婶做了糖糕,李大爷带来了糖葫芦,刘叔煮了馄饨,热热闹闹地吃了顿“民俗角开工饭”。小宇和小伙伴吃得满嘴糖渣,还不忘跟老陈爷爷约定:“陈爷爷,等民俗角布置好了,我们每天都来帮忙,给来的人讲罗盘的故事!”

下午,木板上的布置基本完成了——左边是界域碑拓片,从明代到民国,按时间线排得整整齐齐;中间是孩子们的罗盘,每个格子里都摆着一个,铜铃挂在红绳上,风一吹就“叮铃铃”响;右边是武侯巷的老地图和风水草图,旁边还贴了巷子里的老照片,有老陈爷爷年轻时在码头的样子,有修鞋大爷刚摆摊时的样子,还有张婶年轻时炸糖糕的样子。

老陈爷爷站在木板前,摸着上面的船桩木纹,眼眶有点红:“这辈子守着这个书店,以为就是卖卖旧书,没想到老了还能弄个民俗角,让老物件有个家,让孩子们有个地方听故事——值了。”

修鞋大爷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咱们就在这儿,给孩子们讲老故事,教他们做罗盘、剪剪纸,让武侯巷的民俗一直传下去,咱们老了,还有孩子们呢。”

诸葛青看着眼前的民俗角,心里满是温暖——这不是什么华丽的展厅,没有昂贵的藏品,只有一块旧船桩木板,一些孩子们做的手工,几张老照片,却装满了巷子里的心意和传承。他掏出手机,给远方的周明发了张民俗角的照片,配文:“武侯巷的民俗角布置好了,有老物件,有孩子们的手工,还有大家的故事,等您回来看看。”

周明很快回复:“太好了!我下周就回去,给孩子们带博物馆的文创小礼物,咱们一起给民俗角办个‘开张仪式’,让更多人知道武侯巷的故事!”

夕阳西下时,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小宇和小伙伴还舍不得走,趴在木板前,一个个数着罗盘上的名字,嘴里念叨着“这个是我做的,那个是小美做的”。张婶给每个孩子塞了块糖糕,说“明天再来,咱们给民俗角挂个小灯笼,晚上也亮堂堂的”。

诸葛青走在最后,回头看了眼书店门口的民俗角——旧木板在夕阳下泛着暖光,槐树叶剪纸在风里轻轻晃,铜铃的声音还在巷子里回荡。他知道,这个小小的民俗角,会成为武侯巷的新标志,会有更多的孩子来这里听故事、做手工,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民俗不是老古董,是活在巷子里的烟火气,是传在人们心里的守护情。

晚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为这个崭新的民俗角鼓掌。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张婶的糖糕摊还没收,修鞋大爷的铁皮棚里还亮着灯,苏晓冉家的窗户透出剪纸的影子,赵磊的笑声从巷尾传过来。诸葛青站在巷口,看着这熟悉的烟火气,心里满是踏实——只要这群人还在,只要这个民俗角还在,武侯巷的传承,就永远不会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