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2002之我的双轨人生 > 第13章 毕业季,藏在同学录里的未来
换源:


       时间就像是指缝里握不住的流沙,越是意识到它的宝贵,它反而流逝得越发迅疾无声。仿佛只是经历了几场秋雨,几度冬霜,操场边那棵老槐树的叶子落了又生,当2003年的春天伴随着几场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的细雨悄然降临蜀州小城时,毕业的氛围,已然如同空气中日益浓郁的花香,无处不在,沉甸甸地压在每个六年级学生的心头。

教室后方黑板旁,那个用红色粉笔手写的“离毕业还有XX天”的倒计时牌,上面的数字一天天变小,变得触目惊心,无声地催促着离别时刻的临近。老师们在课堂上也似乎悄然改变了风格,不再过多地讲授艰深的新知识,更多的是带着大家系统性地复习、巩固,以及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叮嘱着毕业考试的注意事项、答题技巧,乃至未来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朴素道理。话语里,往常的严厉渐渐被一种温和的、带着期盼与不舍的复杂情绪所取代。

同学录,这种承载着少年情谊与期许的纸页,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在班级里流传开来。那一本本制作或精美或简陋、价格不一的册子,仿佛成了连接五年同窗情谊、寄托此刻纷繁思绪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的唯一神圣载体。课间的十分钟、午休的短暂时光、甚至自习课上偶尔的间隙,都能看到同学们伏在课桌前,神情专注地、一笔一划地在别人的同学录上写下或调侃、或真诚的祝福话语,或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笑着传阅那些搞笑的留言、点评着谁的字写得漂亮、谁的话说得最真心。

林晓宇也循着这毕业的仪式感,去买了一本当时最常见的硬壳同学录,封面印着略显粗糙的风景画。这一次,他的命运已然不同,这本同学录不再是前世那本在书包角落里蒙尘、最终无人问津的空白册子。他的这本,很快就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填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充满了温度。

他的头号跟班张超,用他那歪歪扭扭、仿佛被狗撵过一样的字迹,占据了整整一页,写道:“宇哥!以后发达了千万千万别忘了兄弟我!苟富贵,勿相忘!祝你考上最好的中学,天天都能吃香喝辣,顿顿有回锅肉!”旁边还用圆珠笔精心画了一个龇牙咧嘴、极具个人特色的笑脸,仿佛能听到他那傻呵呵的笑声。

体育委员唐鹏的字迹则如同他的性格,大气而潦草,力透纸背:“林晓宇,拳皇打得是真牛逼!佩服!以后常来找我打篮球啊!祝你前程似锦,将来赚大钱了,回来咱们一起称霸街机厅,我打篮球你打拳皇,横扫一片!”字里行间充满了江湖气和兄弟般的约定。

学习委员余波的留言则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言简意赅,却总能精准地触及核心,他写道:“保持思考。前程远大。”短短六个字,却像一枚印章,盖下了他对林晓宇某种独特特质的认可。

副班长杨程睿的留言则写得像一篇精心构思的小作文,充满了学生干部的腔调:“林晓宇同学,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你我同窗五载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往事历历在目…愿你未来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乘风破浪,勇敢攀登科学高峰,最终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勿忘我班!勿忘母校!”虽然透着几分公式化,但那份郑重其事的情谊却是真实的。

就连那个一向有些傲气、家里开杂货铺的王浩,也别别扭扭地在他的同学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留下了一句干巴巴的:“以后常联系。”虽然看起来依旧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诚意,但对于王浩而言,这已属难得,算是一种对过往“商业竞争”的冰释前嫌。

而最让林晓宇心中泛起微澜的,是他的同桌,文艺委员刘颖的留言。她在属于她的那页上,用清秀工整、宛如印刷体般的字体,写下了长长的一段话,字里行间透露着少女细腻而婉转的心事:

“林晓宇,还记得你上学期帮我修好那支卡住笔芯的自动铅笔的那天吗?从那天起,就觉得你和班里其他咋咋呼呼的男生有点不一样…显得特别沉稳,好像什么都懂。谢谢你在我同学录上写的祝福,‘星辰大海’的比喻我很喜欢,我会努力朝着它奔跑的。也祝你未来的道路一切顺利,希望你永远能像现在这样,又聪明,又…有趣(总觉得你心里藏着很多好玩的故事)。真希望以后到了中学,我们还能再见面呀。——你永远的同桌:刘颖”

在页脚角落,她还用红笔画了一颗小小的、精心勾勒的爱心,若隐若现。

林晓宇一页页、慢慢地翻看着这些风格迥异却同样真挚的留言,指尖拂过那些或深或浅的笔迹,仿佛能看到每一张熟悉的笑脸,能听到每一个吵闹或安静的声音。这些稚嫩而毫无保留的文字,在他看来,比之前赚到的任何一笔“巨款”都更加珍贵,是他重启人生后收获的第一笔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他也同样在每一个人的同学录上,极其认真地、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与自己的交集,写下了发自内心、贴合实际的祝福,为他人的未来,也为自己这五年的时光,画下一个郑重的注脚。

拍毕业照那天,天气格外眷顾,碧空如洗,阳光灿烂。大家都穿上了自己最体面、最漂亮的衣服——男生们大多是崭新的白衬衫或带条纹的海魂衫,女生们则是各式各样的花裙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有的还别上了漂亮的发卡。在摄影师傅带着浓重口音的指挥下,大家挤挤挨挨地站在教学楼前的水泥台阶上,脸上洋溢着既兴奋又拘谨、既期待又不舍的复杂表情。“咔嚓”一声,镁光灯猛烈一闪,瞬间的强光过后,所有人最灿烂的笑容、最明亮的眼神、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淡淡的离愁,都被永恒地定格在了那张小小的、未来会逐渐泛黄的黑白照片上。照片里,林晓宇站在后排靠边的位置,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校服,笑得露出了两颗小小的虎牙,眼神清澈而明亮,充满了属于2003年春天特有的、未经世事打磨的希望之光。

最后的毕业联欢会,教室被拉花、彩带和五彩的气球装扮得焕然一新,充满了节日般的喜庆,却也无法完全冲淡那弥漫在空气中的伤感。同学们表演着精心准备却总是漏洞百出、笑料不断的小节目,唱着有些跑调却激情满满的流行歌曲,玩着抢凳子、击鼓传花等经典游戏。笑声、尖叫声、起哄声、甚至因为想到即将离别而忍不住发出的细微抽泣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整个教室,几乎要掀翻屋顶。就连平时总是板着脸、无比严肃的班主任老师,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挨个给大家发着水果糖和花生,说着鼓励和祝福的话,声音哽咽。

当象征着小学生涯结束的放学铃声最后一次为他们清脆地敲响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抱头痛哭场面。大家只是互相用力地拍打着肩膀,一遍遍重复着“以后一定要常联系”、“别忘了给我写信”、“到了新学校要加油”、“一定要考上好高中”之类的话,然后背起沉甸甸的书包,里面装着厚厚的同学录和毕业照,三三两两、一步三回头地走出校门,走向各自不同的方向。

林晓宇是最后几个离开教室的人之一。他独自一人,在已然空荡荡、略显狼藉的教室里慢慢走了一圈,手指缓缓拂过那些被刻满了各种字迹和图案的深色木质课桌、那块不知道被粉笔书写过多少次的斑驳黑板、还有那扇总是吱吱呀呀作响、透过它看了五年风景的旧窗户。夕阳的金辉格外温柔,透过擦拭干净的玻璃窗,斜斜地洒在布满粉笔灰的讲台上,光线中尘埃浮动,一切显得如此宁静,又如此令人伤感。

他知道,一个时代,一段无比珍贵的童年岁月,就在这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正式地、irrevocably(不可逆转地)结束了。

2002年已经成为了过去的日历,2003年的夏天,正带着全新的、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扑面而来。关于一种陌生冠状病毒(非典)的传言,开始偶尔出现在大人们略带担忧的闲聊和电视新闻滚动字幕的角落里,但尚未在蜀州这座偏安一隅的小城引起太多的恐慌和注意,大多数人依旧沉浸在日常的烟火气息中。

他深吸了一口混合着粉笔灰和阳光味道的空气,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个承载了他五年欢笑、泪水、懵懂与成长的地方,毅然转身,大步离开。

他的小学生涯,就此彻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他的重生之路,即将挥别童年篇章,闯入下一个充满变数与可能性的阶段——初中时代。枕头底下那个小小的铁皮盒子裏,静静躺着他为新征程准备的、微不足道却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启动资金”。未来,就像那个夏天蜀州天空上舒展的、洁白柔软的云朵,看似遥远缥缈,却又仿佛触手可及,等待着他去描绘,去闯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