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2002之我的双轨人生 > 第14章 新校园,老兄弟,新目标
换源:


       2003年的九月初,秋老虎仍在蜀州这片盆地上空肆无忌惮地释放着余威,空气黏稠而灼热,仿佛一点即燃。林晓宇穿着母亲头天晚上特意翻箱倒柜找出来、用搪瓷熨斗熨得极为平整的白色短袖衬衫——领口和袖口都有些微的磨损,但洗得雪白——以及一条蓝色的确良长裤,裤线笔直。他背着一个新买的、印着略显幼稚的“飞天小女警”图案的双肩书包,站在了蜀州市第一初级中学那扇颇为气派的铸铁大门前。

中学的校门与实验小学的矮墙铁门截然不同,高大气派的水泥门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校牌,“蜀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几个毛笔字遒劲有力,自有一股威严。围墙更高更长了,透过黑色的铁艺栏杆,可以窥见里面不止一栋红砖教学楼,还有远处标准的四百米环形跑道、绿茵茵的足球场和高大的篮球架。一种更加规范、成熟,同时也更加陌生的气息,混合着热风扑面而来,让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身边不再是小学时那些熟悉得能闭着眼睛画出他们淘气模样的面孔,取而代之的是从全市各个角落、不同小学汇聚而来的新同学,人流如织,他们脸上大多带着和林晓宇相似的好奇、紧张、羞涩与小心翼翼的试探。周围的喧哗声似乎也比小学时低沉了一些,像闷雷滚过,不少男生的嗓音正处于变声期,公鸭嗓般沙哑古怪,听着有些滑稽。

林晓宇深吸了一口燥热的空气,三十五岁的灵魂让他对这种环境的变迁有着更强的适应力和观察力,但十二岁的身体依旧本能地感到一丝身处庞大陌生人群中的轻微不适与疏离。他定了定神,目光锐利地在门口张贴的一大片红纸分班名单上快速扫描,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初一(三)班。心里默默记下教室的位置,随着人流涌入了崭新的天地。

教室比小学时宽敞明亮了不少,墙壁粉刷得雪白,窗户宽大,挂着淡蓝色的窗帘。桌椅是崭新的淡黄色单人单桌,桌面光滑,还带着淡淡的木头和油漆的味道,取代了小学那种深褐色、满是刻痕的双人木桌。黑板上方,贴着**苍劲有力的八字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鲜红的字体格外醒目。他习惯性地找了个靠窗的中后排位置坐下,这个位置既能观察到全班,又不至于太引人注目。窗外是几株高大的香樟树,枝叶繁茂,投下斑驳的绿荫,蝉鸣声比小学操场上的更加响亮持久。他听着周围新同学们小心翼翼、带着试探性的交谈和自我介绍,心里那台冷静的计算机已经开始飞速运转起来。

初中,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比小学更大、更复杂的平台,自然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操作”空间。小学生那套倒卖卡片、利用信息差赚点小零花的模式,在这个新环境里显然有些小儿科了,必须升级迭代。他需要更隐蔽、更高效、也更可持续的“资本积累”方式。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学业是绝对的主线任务,是父母和老师关注的焦点,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牢牢抓在手里。

“晓宇!哈哈!果然你也分在三班!我就说咱们兄弟缘分没尽!”一个熟悉无比的大嗓门如同平地惊雷,伴随着一阵风似的冲劲拍到他面前,紧接着肩膀就被一只胖乎乎的手用力搂住,是张超!这憨货居然和他分在了同一个班!

林晓宇心里顿时一喜,仿佛在陌生的海洋里抓住了一块熟悉的浮木。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有一个绝对信得过、知根知底的老兄弟在,那份微妙的疏离感和紧张感瞬间被冲淡了不少,踏实感油然而生。“超子!可以啊,这缘分!咱俩这又是战友了!”他笑着回捶了张超一下。

“那必须的!我跟宇哥混到底!”张超嘿嘿笑着,毫不客气地一屁股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胖乎乎的身体把崭新的椅子压得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呻吟,“这中学可真大,跟迷宫似的,我刚从教务处过来,差点绕到女厕所去喽!”他夸张地比划着,引得旁边几个女生掩嘴偷笑。

正说笑着,又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晃进了教室,人高马大,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胳膊上已经有了隐约的肌肉线条,一进来就吸引了不少目光——是唐鹏!他竟然也分在了三班!

“鹏哥!这边!”张超眼尖,立刻兴奋地招手,仿佛找到了组织。

唐鹏看到他们,标志性地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得晃眼的牙齿,大步流星地走过来,很自然地把那个印着篮球明星图案的新书包“砰”地一声扔在林晓宇前面的空位上:“可以嘛!你俩也在这儿!这下好了,以后篮球场有人给我传球了,街机厅有人给我当陪练了!不至于太无聊!”他语气里带着理所当然的熟稔和霸气。

老友重逢的喜悦迅速驱散了新环境的最后一丝陌生感。林晓宇发现,虽然同学变了,老师变了,但这种在小学时期建立起来的铁三角般的友谊,似乎能够自然而然地、坚韧地延续到初中阶段,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开局,是他未来“事业”最初步、也是最可靠的“核心团队”。

班主任很快到位了,是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看起来三十出头、短发利落、显得十分干练的女老师,自我介绍叫秦岚。她用简洁清晰、条理分明的语言完成了作为初中老师的开场白,着重强调了中学阶段纪律的重要性、学习方法的转变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语气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接着她开始安排临时班委、分发厚厚一摞新课本。

新的课本散发着好闻的油墨清香,封面设计也比小学课本更显成熟。林晓宇随手翻看着,《语文》、《代数》、《中国历史》、《世界地理》、《生物》……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肉眼可见地提升了一个巨大的层级。他暗自庆幸,自己毕竟是经历过中考高考洗礼的灵魂,这些基础内容捡起来应该不难,这能为他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更重要的“战略布局”和“资本原始积累”。

课间休息,他和张超、唐鹏勾肩搭背地在走廊里晃悠,熟悉新的环境。他们看到了挂着“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牌子的神秘房间,透过门上的玻璃窗能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仪器;看到了比小学图书馆大上好几倍、藏书也更丰富的图书阅览室;也看到了位于教学楼一楼角落、门口人气远超小学时期的小卖部。

中学的小卖部,俨然是一个微缩的、升级版的社会。除了常规的零食、文具、饮料,竟然还有卖各种当红明星贴纸、流行歌曲磁带(周杰伦、S.H.E、孙燕姿的海贴得到处都是)、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用品,比如乒乓球拍、羽毛球什么的。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都明显比小学时期上了一个台阶。

“宇哥,你看,中学就是不一样哈!”张超舔着刚买的棒棒糖,眼睛放光地在小卖部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上扫来扫去,像掉进了米缸的老鼠。

“嗯,”林晓宇点点头,目光却像精准的扫描仪,快速掠过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和热销程度,大脑飞速运转,进行着成本、需求、利润率的初步估算,“机会更多了,水也更深了。”

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中学的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像小学那样课间在教室里、走廊上公然倒卖零食卡片的行为,风险极大,很容易被盯上甚至处分。他需要更巧妙、更合规、或者说更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他的“商业活动”。

放学路上,三人并排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依旧喧闹的街道上。唐鹏兴致勃勃地约他们周末去工人文化宫新开的一家据说机器更先进的街机厅“切磋较量”,张超满口答应,摩拳擦掌。林晓宇却显得有些若有所思,目光掠过街道两旁开始出现的网吧招牌和更多的音像店。

“鹏哥,超子,”林晓宇忽然开口,声音在车轮碾过路面的噪音中显得很清晰,“初中了,咱们不能光想着玩了。”

“啊?宇哥,你又嗅到什么发财的好路子了?”张超立刻来了精神,眼睛瞪得溜圆,他对林晓宇这种开场白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唐鹏也放缓了车速,好奇地侧过头来看他:“说说看?有啥新想法?”他对林晓宇时不时冒出的“鬼点子”早已佩服不已。

“具体的方向还没完全想好,”林晓宇沉吟道,组织着语言,“但肯定不能像小学那样小打小闹了。我们需要更精准的信息,需要找到中学里最普遍、又最不容易被满足的需求。而且,最好……”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最好能和我们学生的身份贴合,甚至能和‘学习’稍微沾点边,这样不容易引起老师们的特别注意,安全第一。”

他顿了顿,看着两个伙伴,语气变得认真起来:“咱们三个,以后就是最核心的团队。鹏哥你人面广,朋友多,在各个班都能说得上话,消息灵通;超子你执行力强,干活靠谱,值得信赖;我嘛,就多动动脑子,负责出出主意,分析分析情况。咱们争取在初中这三年,整合资源,好好配合,干点真正像样的事情出来,不光是为了零花钱,更是练练手!”

张超听得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钱景”,连连点头,胖脸上满是兴奋的红光:“没问题!宇哥!我都听你的!你指东我绝不往西!”

唐鹏也收起了嬉笑的表情,他比张超想得更深一点,能感觉到林晓宇话里的分量和野心。他用力拍了拍林晓宇的肩膀,郑重地说:“行!晓宇,我听你的!你小子脑子活,看得远,比我们强!你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有事一起扛!”

夕阳将三个少年的身影长长地拖在身后,自行车轮轻快地碾过地上斑驳的树影,驶向被晚霞染成金红色的、充满未知和希望的2003年秋天。崭新的校园,牢固的老兄弟情谊,以及一个尚未完全清晰却已破土萌芽、值得期待的新目标。

林晓宇用力蹬了一下脚踏板,感受着风掠过耳畔。他知道,他的初中生涯,注定不会平淡如水。波澜壮阔的新篇章,才刚刚掀开第一页。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