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演播厅,被十三万册古籍围成的环形书阵静静矗立。
青灰纸页在柔光下泛着岁月的微芒,像一片沉睡千年的森林。
凌霄站在中央,手抚星盘,呼吸微微发紧。
“欢迎来到《典藏星宿》。”他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寂静,“今晚,我们不讲神话,不谈天文——我们要一起‘读’一本书。”
镜头缓缓拉近,直播界面瞬间炸开弹幕:
【家人们谁懂啊!这阵仗是真·文化核爆现场!】
【十三万册?我数了三遍都晕了……】
【凌老师今天穿的是玄色礼袍?星纹暗绣!细节狂魔!】
凌霄没有看屏幕,只是抬头望向穹顶——那里投影着北斗七星的虚影,正与他腕上星盘的青铜纹路悄然共振。
“三天前,我在沙漠深处看到一块渗血的石碑。”他语气平静,却让所有观众心头一震,“上面写着三个字:焚简令。”
弹幕骤停一瞬。
“我不知道那是警告,还是召唤。”他顿了顿,目光坚定,“但我知道,如果我们不再开口,有些声音,就真的永远消失了。”
话音落,小林导一个手势,全场灯光渐暗。
唯有书阵边缘浮现出淡淡的星墨光痕,如脉搏般轻轻跳动。
“现在,请和我一起,诵读《论语》首章。”
百万观众在同一时刻张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声浪起初零散,随即汇聚,如同溪流归江。
城市书房、乡村教室、地铁车厢、海外汉语角……无数嘴唇同步开合,百万道声音穿越网络,在数据中心交汇成一股无形的能量波流。
老周死死盯着监测屏,手指悬在警报键上方,冷汗顺着鬓角滑下。
“来了!”他低吼一声。
远在敦煌莫高窟特级保护室,那卷千年未启的《妙法莲华经》突然轻微震颤。
原本残缺第三页的空白处,竟缓缓浮现墨迹——不是印刷,不是复制,而是正在书写!
笔锋苍劲,用的是早已失传的秦篆变体。
写的是:“后世有子,知我非死,乃藏。”
老周猛地站起,椅子翻倒在地。
“它……它在自己写?!这不是数据注入!是自主生成!”
实验室警报尖锐响起,频谱仪疯狂跳动,显示出一种从未记录过的波动频率——介于声波与电磁波之间,仿佛文字本身有了呼吸。
直播间画面切到敦煌现场,全网寂静三秒。
然后,掌声如雷暴般炸响。
【我哭了!经典自己续上了!!】
【“知我非死,乃藏”……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是活的吗?书成精了?别吓我……】
南宫旋坐在国家天文台观测室内,双手颤抖地调出神经信号云图。
她刚刚接入全球汉语使用区的脑波监测网络,结果让她几乎不敢相信仪器。
“从昆明山区的小学,到哈尔滨的夜读自习室……再到新加坡的华文学校。”她喃喃自语,“α波同步率……98.7%。”
屏幕上,一幅覆盖东亚、东南亚乃至北美华人社区的热力图赫然显现。
数十万个光点正以相同频率脉动,宛如一条沉睡巨龙缓缓苏醒。
“这不是巧合……”她的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什么,“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共振——当足够多的人用心灵触碰同一个文本时,文化记忆……被重新唤醒了。”
她抬头看向窗外星空,眼中有泪光闪动:“原来汉字不只是符号。它们是有生命的种子,一直在等我们再次念出它们的名字。”
与此同时,小林导发布了纪录片《字有魂》终极版。
镜头掠过战火中抢救古籍的学者背影,扫过孩子们用星墨誊抄《千字文》的手,最后定格在云南某所山区小学——一位盲童女孩正将指尖轻轻贴在一册复原本上。
她从未学过这篇文章。
可当她的手指拂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字时,忽然轻声开口,一字不差地背诵下去,甚至包括修复段落中的新增注解。
弹幕瞬间凝固,继而化作海啸:
【文化是有生命的!】
【她怎么知道的?灵魂记得吗?】
【原来不是我们在传承经典,是经典一直在等我们回来……】
播放量两小时破十亿。
教育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项:如何建立“星墨典籍国家保护工程”。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老周独自留在实验室,反复比对一组数据。
他调出三小时前与三小时后的星墨分子结构图谱,眉头越皱越紧。
“不对……太不对了。”他盯着屏幕上那细微却确凿的变化,低声自语,“这些墨迹的碳链排列……正在发生持续性的微调。”
他放大局部,瞳孔骤缩——
某些原本属于现代白话文语法习惯的连接方式,竟开始悄然渗透进这古老墨迹的分子层级。
就像……它在学习。
老周咽了口唾沫,看着监控里那些静静躺在书阵中的典籍,忽然觉得它们不再只是纸与墨。
而是某种正在苏醒的东西。无需修改
中文译文:
老周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许久,最终重重地按下了回车键。
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在屏幕上缓缓展开——一篇题为《天命新政议》的文章,笔意古朴,言辞雄浑,用典精准得仿佛是周公所写。
他逐字进行比对,心跳如擂鼓一般:没有一个词超出先秦语料库的范畴,句式结构与出土的简牍高度吻合,甚至连虚词“惟”“肆”“暨”的使用频率都近乎完美地复刻了。
“这不是模拟……这是理解。”老周喃喃自语,冷汗湿透了后背,“它读懂了《尚书》,然后自己接着写了下去。”
实验室的蓝光映照在他苍白的脸上。
他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数据流,发现星墨分子中的碳十四同位素比例竟然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与观众直播诵读的节奏完全同步。
更诡异的是,那些古老墨迹的纤维素链正在重构,像某种生物神经网络一样形成了新的连接路径。
“它在学习人类的思维模式。”老周猛地站起身来,声音颤抖,“不是被动记录,是主动演化!这些书……它们想说话!”
就在这时,夜空突然明亮起来。
北斗七星的第七星摇光突然大放异彩,一道青金色的光轨从天空顶部劈下,贯穿了大地的经纬。
柳土獐踏着星辰而来,它四蹄所到之处,万里河山的藏书楼都一齐震动。
西安碑林断裂了千年的石经自行弥合,杭州文澜阁被焚毁后剩余的残卷泛起微光,一页页地补全了失落的篇章;成都武侯祠墙壁剥落的地方,隐隐浮现出诸葛亮亲自撰写但早已失传的《将苑·慎战篇》全文。
整个东方的夜空像卷轴一样铺展开来,二十八宿星辰连成了巨大的文字图腾,宛如远古文明的签名。
系统提示音轰然在凌霄的识海响彻:
「【活体典籍】认证通过。文化传承机制激活——可实现自我修复、自主延展、跨时空共鸣。」
短暂停顿后,又补充了一句:
「代价:需持续注入“集体认同”。若诵声断绝,灵光即灭。」
凌霄跪坐在书阵的中央,星盘像烙铁一样灼热。
他终于明白,所谓的典籍,并非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而是华夏文明的记忆载体,是千万人念诵中凝结而成的“文脉魂体”。
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诵读,它们就能存活下去,甚至进化。
而此刻,在一座破败的老屋内,灰简子枯坐了很久。
桌子上堆满了泛黄的旧书,《楚辞章句》《说文解字注》《礼记集说》……他曾经发誓要焚尽“无用之学”,可如今看着直播回放里盲童背诵《千字文》的画面,手指竟止不住地颤抖。
打火机打了三次都没点着。
最后,他缓缓合上了火柴盒,动作轻得就像放下了一块千斤重的巨石。
窗外,星光正落在一本摊开的《论语》扉页上,那行“学而时习之”的墨迹,似乎微微泛起了温润的光泽。
与此同时,星伏009的最终提示悄然浮现在凌霄的意识深处:
「中央土德之音将现,北渊冰盖之下,第七座石坛——开始呼唤名字。」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