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能源攻关组之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奉天兵工厂。
如果说燃油是现代战争的血液,那么弹药就是士兵们最坚硬的拳头。
奉天兵工厂的总技师办公室内,烟雾缭绕。
来自2025年的高级工程师李卫国,正对着一堆图纸和报表愁眉不展。
他身旁,材料学专家王博士推了推眼镜,指着一份数据说:“老李,没别的办法。我们的设备和原料,根本造不出2025年标准的精确弹药。”
“别说覆铜钢弹壳,我们连合格的底火都造不出来。”
陆铮推门而入时,听到的正是这番话。
他没有打断,而是走到桌边,拿起一枚锈迹斑斑的旧子弹。
这是从东北军仓库里翻出来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
“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能打一千米的狙击弹,而是能让新兵们在训练场上敞开了打的普通子弹。”
陆铮将子弹放在桌上,一字一顿地说。
“第一混成旅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几千张嘴等着吃饭,几千条枪等着喂子弹。”
“我们的库存,撑不过两场中等规模的战斗。”
陆铮的话,为争论指明了方向。
李卫国猛地一拍大腿:“我明白了,总指挥!不求最好,但求最多最稳!”
他指着那枚旧子弹,“用21世纪的脑子,去造1931年的子弹!”
方向既定,整个奉天兵工厂立刻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李卫国没有去碰那些复杂的现代化生产线,而是将原有的老旧设备全部重新激活。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造子弹这个原本由老师傅大包大揽的活计,彻底分解。
“从今天起,你们每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
李卫国拿着一个铁皮喇叭,对着全厂数百名工人喊道。
“拉伸弹壳的,就只管拉伸!给弹头压铅芯的,就只管压铅芯!”
“谁的环节出了问题,我只找谁!”
这种被他称为“流水线”的管理模式,让习惯了作坊式生产的工人们议论纷纷。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重复做一个动作,让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技艺也越来越精纯。
与此同时,王博士则带着他的团队,在另一个车间攻克最大的技术难关——模具。
“原来的模具用不了多久就磨损了,造出来的子弹尺寸不一,卡壳、炸膛都是家常便饭。”
王博士对一群老工人解释道。
“我们现在用带来的特种合金,重新做了这几个核心冲压模具。”
“它的硬度、耐磨性是过去的几十倍!”
当崭新的、闪烁着暗蓝色金属光泽的模具被安装到机器上时,所有老师傅的眼睛都亮了。
他们是识货的,只一眼,就知道这是真正的宝贝。
三天后,第一条经过现代化理念改造的子弹生产线正式启动。
陆铮、李卫国、王博士,还有兵工厂的老厂长,所有人都站在生产线的末端。
只听见车间里响起一连串比以往更快速、更清脆、更有节奏的冲压声。
很快,伴随着“哗啦啦”的声响,黄澄澄、光亮如新的子弹,如同金色的瀑布一般,从出料口倾泻而下。
迅速堆满了一个个铁皮箱。
“我的天……”老厂长看着眼前的景象,激动得浑身发抖。
过去,他们一天一夜也生产不了这么多。
“别光看,验货!”李卫国大喊一声。
一名工人立刻装了一盘弹链,跑到车间外的靶场。
将它装在一挺老旧的捷克式轻机枪上,猛地扣动了扳机。
“哒哒哒哒哒……”
清脆而连贯的枪声响彻兵工厂上空。
没有一次停顿,没有一发哑火!
直到弹盘打空,枪管都打得微微发红。
“好!好啊!”
靶场边围观的老兵们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战场上兄弟们的命,能保住了!
捷报第一时间传回指挥部,数据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
改造后的生产线,7.92毫米毛瑟弹的日产量,直接翻了三倍!
而且经过抽检,哑火率被控制在了万分之一以下。
这个数据,甚至优于2025年一些民用靶场的子弹。
陆铮拿起一枚尚有余温的子弹。
黄铜弹壳光滑无瑕,底火封装得严丝合缝。
充满了工业造物独有的美感。
“传我命令!”陆铮的声音充满了力量。
“从今天起,所有混成旅的新兵,实弹训练量翻倍!”
“我要让我们的每一个士兵,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神枪手!”
“我们再也不用数着子弹打仗了!”
李卫国站在那条流淌着“钢铁溪流”的生产线旁。
看着工人们脸上洋溢的自豪笑容,心中感慨万千。
他伸手接住几颗滚烫的弹壳,那灼热的温度仿佛能点燃灵魂。
他转过头,对身旁的王博士说:“老王,你看,这就是工业的力量。”
“这不是冰冷的机器,这是跳动的脉搏,是流淌的诗篇。”
他紧紧握着那几枚弹壳,眼眶有些发热,喃喃自语。
“不,这是工业的奇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