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双学位
于是,祁同伟揣着比之前更加志忑不安、如同揣了只兔子的心情,拿着那封沉甸甸的引荐信,根据地址,再次叩响了京都大学一位久负盛名的经济学泰斗——享受政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经济智囊团核心成员陈岱荪教授办公室的房门。
那扇厚重的深色木门,仿佛隔绝着两个世界。
他站在门外,深吸了好几口气,又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却干净整洁的中山装衣领和下摆,才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敲响了门,声音轻得几乎像怕惊扰了什么。
陈教授正在伏案疾书,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
他只是从镜片上方抬了抬眼,目光扫过来,语气平淡地示意他进来。
祁同伟恭敬地、几乎是双手捧着那叠厚厚的《大国崛起》手稿、引荐信和录取通知书,微微躬身递上,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声音因为紧张而略带干涩。
然后便屏息凝神,身体微微前倾,紧张地站在一旁,等待着命运的审判,仿佛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
陈教授起初只是随意地、快速地翻看着那厚厚一沓手写稿,表情平淡,看不出喜怒,仿佛只是例行公事。
但几分钟后,他翻页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眉头微微蹙起,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时不时用中指推一下滑落的眼镜。
又过了一会儿,他翻页的手指开始变得用力,指甲甚至在不甚光滑的纸张边缘留下了细微的折痕,他甚至不时往回翻几页,重新审视某些段落,然后拿起桌角的红笔,在旁边的空白处划上几道重重的线或者写下几个潦草的批注。
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只剩下纸张摩擦的沙沙声、红笔划过纸面的细微声响,以及祁同伟自己那越来越响、几乎如擂鼓般撞击着胸腔的心跳声。
他感觉自己的手心都在不停地冒汗,后背的衣衫也紧紧地贴在了皮肤上,冰凉一片。
整整两个小时,在令人窒息的寂静和漫长的等待中过去了。
陈教授终于缓缓地、几乎是郑重地摘下了眼镜,将其放在那叠手稿上,然后用力揉了揉发酸的鼻梁和眉心,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在思想冲击后的亢奋。
然后,他抬起头,目光重新落在如同接受审讯般的祁同伟身上。
那眼神里之前的淡然、审视和距离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震惊和一种发自内心的、浓烈而纯粹的欣赏。
“祁同伟?”陈教授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和长时间沉默后的沙哑,“你一个在西北基层工作的年轻人,一个刚考上法学博士的学生……你告诉我,你是怎么写出这样一部著作的?”他拿起那叠沉甸甸的稿纸,轻轻拍打着桌面,发出“啪啪”的轻响,“这视野之宏阔、对历史脉络把握之精准、对兴衰根源洞察之深刻……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惊人的阅读量和勤奋,更是非凡的悟性、格局和一种穿透历史的直觉。
不可思议。
简直不可思议。”
他猛地站起身,拿着那份文稿,在不算宽敞的、四壁皆书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语速越来越快,情绪愈发激昂,仿佛不是在和一个学生说话,而是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演讲:“你对葡萄牙、西班牙海权兴起与重商主义内在关联的分析,一针见血。
对英国工业革命背后产权保护与金融创新双重驱动的论述,鞭辟入里。
对日本‘和魂洋才’利弊的辩证思考,发人深省。
还有你最后提炼的这几点——制度是根基,创新是引擎,开放是活水。
好啊。
太好了。
这才是真正经世致用、能为我们这个时代指引方向的大学问。
是真正有血肉、有灵魂、有担当的学问。”
陈教授突然停在祁同伟面前,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这个年轻人的外表,看清他头脑里所有的沟壑与光芒,语气变得无比认真和严肃:“祁同伟,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学经济学?同时攻读法学和经济学两个博士学位。
我要看看,你这颗脑袋里,到底还能迸发出多少惊人的火花。
我要亲眼看看,一个能从西北黄沙里看清世界五百年格局变迁的年轻人,究竟能在这条路上走到哪一步。
能为我们这个国家思考些什么。”
巨大的惊喜如同海啸般瞬间淹没了祁同伟,冲击得他几乎有些眩晕,脚下微微发软,眼眶甚至有些发热。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挺直了始终微躬的脊梁,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扛起了更重的责任,斩钉截铁,声音因巨大的激动而略带沙哑颤抖,却无比清晰、坚定地回应道:“学生愿意。
感谢教授厚爱。
我一定刻苦努力,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当祁同伟以专业第一考取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并被经济学泰斗陈岱荪教授破格收入门下、同时攻读双博士学位的消息,连同他那部被陈教授在多个场合极力推崇为“前所未见”、“格局宏大”、“经世致用”的《大国崛起》终稿引发的震动,一同传回西夏时,整个区机关彻底轰动了。
在一次气氛热烈的常委会上,西夏书-记拿着组织部门送来的详细汇报材料,看到最后关于祁同伟的部分时,忍不住用力一拍桌面,震得几个青花瓷茶杯盖叮当作响,他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自豪,红光满面,声音洪亮:“好。
好。
好。
祁同伟。
好小子。
是块真金。
真金就不怕火炼,把他埋到咱们这黄沙地里他也能给我发出光来。
这可是给我们西夏,给我们整个西部干部队伍长了天大的脸了。”
他转向马区长,眼中满是赞许,“马区长,你带得好兵。
发现得好人才。
这样的典型,这样的学习精神,一定要大力宣传。
要让所有人都看看,这就是我们西部基层干部扎根苦干、勤学奋进、心怀天下的最好证明。”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