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影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 第十五章 发表
换源:


       第十五章发表

没过多少日子,在陈岱荪教授三番五次、毫不避嫌的强力举荐下,《国民日报》理论部一位头发花白、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老编辑,终于接过了那厚厚一沓从西北辗转而来的《大国崛起》手稿。

稿纸是那种最便宜的黄色信纸,边缘已经有些卷曲磨损,甚至隐约能看到一点黄土的痕迹,带着一股子西北干燥的风沙气。

老编辑扶了扶眼镜,心里其实并没太当回事——一个偏远地区的年轻人,能写出什么惊世之作?他慢悠悠地泡上一杯浓茶,这才不紧不慢地翻开第一页。

起初,他神色平淡,甚至带着点审阅基层来稿时惯有的挑剔。

但看着看着,他端茶杯的手停在了半空。

几页之后,他不知不觉地放下了杯子,身体从椅背上脱离,越来越往前倾,鼻尖几乎要碰到稿纸。

眼神早就从最初的审阅变成了惊异,又从惊异变成了全神贯注的震撼。

读到精彩处,他甚至忘了呼吸,直到憋得难受才长长吐出一口气,手边的浓茶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

那宏阔的全球视野、穿透数百年的历史洞见、以及字里行间那种磅礴欲出、几乎要破纸而出的气势,让这位一辈子跟文字打交道、早已修炼得心如止水的老编辑,竟然忍不住猛地一拍桌子,“好。

写得太好了。”

惊得旁边埋头校稿的年轻编辑差点跳起来。

“快。

紧急安排上版。

理论版头条。

加急处理。

还有,配发编者按,要重头的。”

老编辑声音都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

整个编辑部顿时像炸了锅的蚂蚁,气氛瞬间紧张到极点,打字员噼里啪啦的敲击声比任何时候都密集,编辑们围在一起激烈讨论,校对人员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一个标点——这部名为《大国崛起》的巨著,以惊人的速度通过了所有流程,连续十二天,以最显眼的版位、最重磅的规格,在《国民日报》理论版隆重推出。

这简直是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巨浪。

原本只是学术界小范围讨论的理论圈,乃至整个社会的舆论场,一下子像滚开的沸水,彻底炸锅了。

赞誉之声那真是如同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地扑过来:

一位京都大学历史系、以严谨刻板著称的老教授,在内部的高层学术研讨会上,竟然激动得完全失了平日的风度,手指把桌面敲得梆梆响,声音都在发颤:“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啊。

我搞了一辈子历史,从来没读过这样的文章。

把五百年世界大国的兴衰脉络,梳理得这么清晰、这么有力、这么透彻。

这不是文章,这是雄文。

是能放进历史书里的雄文。”

《思想前沿》杂志那位一向眼高于顶的主编,这次亲自撸袖子上阵,撰写的评论文章迅速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大国崛起》来得太是时候了。

它就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正在改革开放路上摸索前行的中国,照出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它提出的‘制度是根基、创新是引擎、开放是活水’,这三个核心,简直就是说到了我们发展的心坎上,字字珠玑。”

甚至一位早已退隐多年、很少过问世事的老外交官,让秘书天天把《国民日报》送进书房,戴着老花镜,把连载文章反复读了好几遍,一边读一边喃喃自语,最后忍不住对秘书连连感叹:“祁同伟?这小伙子是什么来头?一个在西北基层摸爬滚打的年轻干部,怎么能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不得了,了不得。

后生可畏。

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贝疙瘩啊。

快去,详细查查这个年轻人的所有情况。”

可这头叫好声还没落,那边批评和争议的浪头,也又猛又急地拍过来了,话说得一个比一个刺耳:

某所老牌大学里,一位以思想保守闻名的经济学教授,在一次规格很高的学术会议上,当着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学者的面,脸色铁青,几乎是咬着后槽牙公开批评:“哗众取宠。

纯粹是哗众取宠。

一个基层的小干部,知道什么叫世界格局?不过是东拼西凑了点外国史料,观点极端偏激,片面得很。

就敢妄议大国兴衰?我看其心可诛。”

某家影响力不小的理论刊物,很快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用语那叫一个严厉:“这篇文章,严重美化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充满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毒素。

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它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却轻描淡写,甚至故意回避。

这种危险的倾向,必须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清算。”

更有一份直通最高层的内部参考材料,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这样一段话:“《大国崛起》此文,潜藏着对当前改革政策的激进曲解和错误引导,它所鼓吹的‘制度变革’核心观点,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破坏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这下可好,赞扬的和批评的,两拨声音吵得不可开交,从安静的学术期刊、严肃的会议室,迅速蔓延到报纸上的骂战、广播里的评论,甚至连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聊天、工厂车间工人休息时的闲谈,都离不开“祁同伟”和“大国崛起”这几个字。

“祁同伟”这个名字,以前没人知道,现在可好,以一种坐火箭的速度,红遍了大江南北,一口气冲进了国家最高层的视野里。

很快,一份关于祁同伟的详细档案,被迅速整理好,加了密,规规矩矩地摆在了一位核心领导那宽大又整洁的红木办公桌上。

秘书垂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声音不高但特别清晰地汇报着:“领导,这就是祁同伟同志的详细情况。

汉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研究生学历。

我们侧面了解过,他在校期间成绩极其优秀,是尖子里的尖子。

但是……当时汉东政法委梁群峰书-记的独生女儿非常喜欢他,他却……没同意。

所以后来工作分配就受了影响,给安排到了汉东省一个特别偏僻的乡镇司法所,当办事员。

再后来,他主动放弃了汉东的干部身份,申请调到了我们西夏最苦最穷的西海固地区,投身扶贫工作。

去年汉东和西夏签的那个《关于组织高校优秀毕业生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的协作方案》,源头也是因为他的申请才促成的。

祁同伟同志现任西夏民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综合二科科长,同时担任马国华区长的秘书。

这次是以绝对高分、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京都大学的法学博士,还被经济学泰斗陈岱荪教授破格看中,允许他同时攻读经济学博士。

那篇引起轰动的《大国崛起》,完全是他利用在西夏晚上的休息时间,在那种艰苦条件下写出来的。”

领导戴着老花镜,看得格外仔细。

他的目光在祁同伟那张登记照上停留了很久——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背景是广袤荒凉的黄土坡,脸庞还带着年轻人的棱角,但眼神格外坚毅,透着一种经历过风霜的沉稳。

领导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拂过照片。

接着,他又格外认真地看了家庭背景、工作经历,还有报纸上那篇《大国崛起》的摘要。

当“拒绝梁书-记女儿”、“放弃汉东、主动请缨来西夏”、“扎根基层搞扶贫”、“工作之余啃下双博士”、“写出思想巨著”这一连串的关键词串起来时,领导那平时总是波澜不惊的脸上,嘴角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露出一丝很少见的、带着玩味和明显赞许的笑意。

他用手指关节“哒哒”地轻轻敲了敲档案上“祁同伟”三个字,对秘书吩咐道:

“这个年轻人,祁同伟……嗯,有点意思。

不巴结权贵,有风骨,有主见,脑子活络,看问题却毒辣得很,是块好材料。

能放下舒服日子不过,跑到最艰苦的基层去,心里装的却是天下大势,能吃得了苦,更有大才华、大胸怀,是棵难得的好苗子。

要持续关注他的成长。

梁群峰那边……呵呵。”

领导的话没说完,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那笑容里包含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