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影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 第十六章 马区长力挺
换源:


       第十六章马区长力挺

而此时,身处偏远闭塞的西夏银城,外面的那些喧闹和争吵,传到祁同伟耳朵里,就好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糙的玻璃,声音嗡嗡的听不真切,光影也是模糊的。

他每天还是能收到准时送来的《国民日报》,上面那些把他夸上天的文章,和那些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的评论,他都一字不落地仔细看了,眉头有时候紧紧锁着,有时候又慢慢舒展开。

偶尔,那部放在办公室的黑色老式电话机也会响起,传来一些老同学或者老师从汉东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语气,有的是兴奋得不得了,好像出名的是他自己;有的则是忧心忡忡,替他捏一把汗。

“同伟。

你小子行啊。

这下彻底火了。

《大国崛起》我们都传着看了,太牛了。

我们导师在专业课上,专门拿出一整节课来讨论你的观点。”

——电话那头是汉东的老同学,嗓门大得几乎要震破话筒,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小祁啊,文章我仔细拜读了,写得很大胆,很有见地。

格局和气魄都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不过……唉,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现在有些批评的声音非常尖锐,来者不善,你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以后说话做事,千万要谨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这是一位真正关心他的老教授,语重心长,字字句句都透着担忧。

祁同伟握着冰凉的话筒,心情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复杂得难以言说。

那些汹涌的赞誉,没让他感到多少骄傲,反而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心口,让他觉得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浑身不自在;而那些尖锐的批评,则像数九寒天里的冰针,一根根精准地扎在他敏感而骄傲的自尊心上,又冷又疼。

他深知自己写的东西分量有多重,里面的一些观点注定会引发争议,但他确实没想到,这场风暴会来得这么猛烈,这么两极分化,好像要把他这个人从中间撕开一样。

然而,奇妙的是,西夏这片广袤、沉默却坚实的黄土地,尤其是他每天工作的、忙碌而朴实的西夏自治区政府大院,却好像给他围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风墙。

这里呼呼的风声,似乎比外面报纸上的唇枪舌剑更真实;这里的老乡们找到他,反映水渠坏了、种子不行、娃娃上学路太远时,那种信任甚至依赖的眼神;马区长拍着他肩膀,用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话说“沉住气,塌不下天来”时的朴实叮嘱;同事们私下里对他真诚的祝贺和开玩笑叫他“祁大学问”、“祁作家”时的热闹……

这一切,都像脚下这片厚重温暖的黄土,把他那颗被外界舆论风暴吹得有些摇晃、有些发冷的心,又重新稳稳地包裹了起来,慢慢地沉淀下来。

外面的世界早已惊涛骇浪,但在这片苍茫的黄土地上,他好像反而找到了一个平静的港湾,白天该跑基层跑基层,晚上该啃书本啃书本,日子仿佛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马区长那边刚听到点风声,立马一个电话直接摇到祁同伟办公室,火急火燎地吼:“小祁。

现在。

立刻。

马上给我过来。”

祁同伟放下电话一路小跑,刚推开区长办公室的门,就见马国华黑着一张脸,指着桌上摊开的几份报纸——那报纸上的字句尖刻得跟刀子似的。

马区长脸色倒不是愤怒,反而绷着一股“老子的人谁也别想碰”的护犊子劲儿,巴掌把桌面拍得啪啪响,震得茶杯盖都跳了一下:

“小祁。

过来。

睁大眼睛好好看看。

哼,有些人啊,自己肚里没二两墨水,眼睛倒红得滴血。

就见不得别人好,尤其见不得我们这黄土沟里长出棵好苗子。”

他虎目圆瞪,手指头几乎戳破报纸,唾沫星子都快喷到祁同伟脸上:“我告诉你,你那篇文章,我老马第一个拍胸脯说好。

写得真他娘的有见识。

眼光毒,格局大,句句都戳在点子上。

那是实打实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动脑筋。

那些蹲在象牙塔里、喝着茶水嚼舌根的酸秀才,他们懂个屁的基层。

懂个屁的老百姓真正需要啥。

甭搭理他们。

你只管挺直腰杆干你的,天塌下来,有我老马先给你顶着。

看谁敢呲牙。”

这还不算完。

没过几天,在自治区区委一次重要的内部会议上,马区长腰杆笔挺,当着所有班子成员的面,声音洪亮得能把房梁上的灰震下来,毫不含糊地给祁同伟站台撑腰:

“最近,关于祁同伟同志发表在《国民日报》上的《大国崛起》,外面有些七嘴八舌的议论,甚至有些不着调的屁话都传到了咱们这儿。

我今天,就代表区委,也代表我马国华个人,把态度撂在这儿。”

他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全场,每一个字都砸得地面咚咚响:

“第一,祁同伟同志,是在白天忙完基层一大堆破事、累得像条狗之后,挤占自己睡觉的时间,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写出了《大国崛起》这样的好文章。

这既是他个人拼出来的成绩,更是咱们西夏自治区政府重视干部学习、鼓励思想进步的活生生例子。

我们区委区政府,坚决支持、坚决保护这样的好同志。

谁有意见,让他来找我老马。”

“第二,《大国崛起》讲的是啥?是几百年来世界强国怎么起来、又怎么趴下的历史规律。

它强调制度、创新、开放,哪一点说错了?哪一点不是跟中央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严丝合缝?哪一点不是实事求是?这文章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是在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出实招、献良策。

那些乱扣帽子、乱打棍子的,不是蠢就是坏。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第三,祁同伟同志不光文章写得好,更是扎在我们西夏、我们银城泥土里的好干部。

扶贫一线有他的脚印,办公室熬夜有他的身影,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他考上双博士,是给咱们整个西夏争了光。

我们各级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爱护这样的人才。

必须给他创造安心工作、安心学习的环境。

绝不允许那些乱七八糟的议论干扰他。

都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了。”

会场里回应声整齐划一,嗡嗡作响。

区委书-记也紧跟着点头,一锤定音:“国华区长的意见,就是区委班子的统一意见。

祁同伟同志是我们银城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大家必须统一思想,全力支持。”

有了马区长和区委这么硬核的撑腰,外面的风风雨雨虽然没停,但就像遇上了一堵厚厚的隔音墙,传到祁同伟耳边时已经变成了模糊的背景杂音。

他依旧每天跟着马区长东奔西跑,处理着没完没了的基层琐事;晚上回到那间暖气不足的宿舍,裹着大衣,就着那盏昏黄的白炽灯,继续死磕他那些比砖头还厚的法学、经济学巨著,在双博士的苦海里拼命划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