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一统中华版图 > 第二章 二房寻衅,稚子露才
换源:


       嘉靖七年,暮春的雨总带着股黏腻的凉,淅淅沥沥下了三日,终于在第四日清晨歇了。沈家村的泥路被泡得软烂,踩上去能陷到脚踝,可这却挡不住二房沈仲武的脚步。

天刚蒙蒙亮,三房的茅草屋门就被“哐当”一声踹开。沈仲武穿着件浆洗得发黄的短褂,敞着领口,露出圆滚滚的肚皮,手里还拎着个破竹筐,进门就嚷嚷:“老三,老三媳妇!赶紧把你家后院那筐野菜拿出来!我家婆娘说了,这雨天野菜嫩,得给我补补身子!”

沈老实刚扛着锄头准备去地里看看庄稼,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了一跳,皱着眉道:“二哥,那野菜是我和孩他娘昨天冒雨挖的,家里还等着熬粥呢……”

“熬粥?”沈仲武眼睛一瞪,伸手就去推沈老实的肩膀,“你家三口人喝什么粥?我家还有个刚会爬的娃呢!再说了,这沈家老宅的地,哪块没我一份?挖点野菜怎么了?你要是不拿,我今天就把你家这破屋给掀了!”

柳氏抱着刚穿好衣服的沈渊,脸色发白,却不敢上前阻拦。沈仲武是出了名的泼皮,去年就因为抢邻居家的红薯,把人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张家自认倒霉,赔了钱才了事。三房本就势弱,哪敢跟他硬拼。

沈渊被母亲抱在怀里,小眉头皱得紧紧的。他看着沈仲武嚣张的模样,又看了看父亲被推得一个趔趄的背影,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他轻轻扯了扯柳氏的衣角,用稚嫩的声音喊道:“二伯,二伯!”

沈仲武正准备再推沈老实,听到孩子的声音,转头看向沈渊,不耐烦道:“小屁孩喊什么?没你说话的份!”

“二伯,”沈渊眨巴着清亮的眼睛,指了指门外,“我昨天跟爹去挖野菜的时候,看到村西头的坡上有好多马齿苋,比后院的还嫩呢!而且那里没有泥,好走得很!”

沈仲武愣了一下,随即眯起眼睛:“真的?你这小屁孩没骗我?”他早就听说马齿苋熬汤能补身子,可这几天雨大,村西头的坡陡,他怕摔着,一直没敢去。

“没骗二伯!”沈渊用力点头,还故意拉了拉沈老实的手,“爹,你说是不是?昨天我们还看到好多呢!”

沈老实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儿子的意思,连忙附和:“是……是有不少,二哥要是想去,我可以指给你路。”

沈仲武眼珠转了转,觉得沈渊一个三岁小孩也没胆子骗他,而且村西头要是真有马齿苋,比抢这筐野菜划算多了。他狠狠瞪了沈老实一眼:“行,我就信你一次!要是没找到,我回来再找你算账!”说完,便拎着竹筐,骂骂咧咧地往村西头去了。

看着沈仲武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柳氏才松了口气,抱着沈渊的手都在发抖:“渊儿,你吓死娘了,要是二伯发现你骗他,可怎么办?”

沈渊拍了拍母亲的手背,轻声道:“娘,村西头真的有马齿苋,就是得走慢点,二伯找不到也怪不到我们头上。”他昨天跟父亲去地里的时候,确实看到了,只是那地方偏僻,平时没人去。

沈老实看着儿子,眼神里满是欣慰:“渊儿长大了,还会帮爹想办法了。”只是一想到儿子想读书的事,他又忍不住叹气,“要是咱家条件好点,一定让你去读书。”

沈渊知道父亲的难处,没有再提读书的事,只是心里的念头更坚定了。他知道,只有自己变强,才能真正保护家人。

吃过早饭,沈老实去地里干活,柳氏在家缝补衣服,沈渊则借口出去玩,悄悄溜到了大房的院墙外。大房的院子比三房整洁多了,还种了几棵桃树,此刻沈伯安正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摇头晃脑地读着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沈伯安的声音不算大,但在安静的上午,还是能清晰地传到墙外。

沈渊屏住呼吸,认真地听着。前世作为文学教授,《论语》他早已烂熟于心,可此刻听到这古老的诵读声,还是忍不住心头一动。他轻轻靠在墙上,跟着在心里默念,同时努力记住沈伯安翻书的节奏,想知道他读的是哪一页。

就这样,沈渊每天都借着出去玩的名义,来大房墙外偷听读书。他的记忆力远超常人,没过几天,就把沈伯安读的那几篇《论语》都背了下来。

这天,沈渊正靠在墙上默念,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小家伙,你在这里做什么?”

沈渊吓了一跳,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老人站在身后,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眼神温和地看着他。这老人是村里的老秀才周先生,据说年轻时也曾考过秀才,只是屡试不第,后来就在村里开了个小私塾,教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读书。

沈渊连忙低下头,小声道:“周先生好。”他知道周先生是个好人,平时看到村里的孩子,都会笑着打招呼。

周先生看着沈渊,又看了看大房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你是在听沈伯安读书?”

沈渊点了点头,不敢说话。他怕周先生觉得他不懂事,打扰了沈伯安读书。

周先生却没有责怪他,反而蹲下身,轻声问道:“你听得懂吗?”

沈渊犹豫了一下,小声道:“听得懂一点。”

“哦?”周先生来了兴趣,“那我问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沈渊抬起头,看着周先生的眼睛,认真地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他的回答简洁明了,甚至比一些读过几年书的孩子说得还要准确。

周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又问道:“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沈渊回答得毫不犹豫。

周先生越看越惊讶,他没想到这个三岁的孩子竟然能把《论语》的句子理解得这么透彻。他又问了几个问题,沈渊都对答如流,甚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虽然稚嫩,却颇有道理。

“好,好啊!”周先生忍不住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想到沈家村还有你这样的好苗子!你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

“我叫沈渊,是三房沈老实的儿子。”沈渊老实回答。

周先生点了点头,他知道沈老实一家的情况,也知道沈家三房的难处。他看着沈渊,眼神里满是惋惜:“你这么聪明,不读书可惜了。”

沈渊听到这话,心里一动,鼓起勇气道:“周先生,我想读书,可是家里没钱,奶奶也不允许……”

周先生叹了口气,他知道张氏偏心大房,也知道沈老实家里的情况。他沉默了片刻,说道:“渊儿,你别急,我会想办法的。你要是愿意,以后可以来我家的私塾外听书,我不收你的钱。”

沈渊眼睛一亮,连忙给周先生鞠躬:“谢谢周先生!”

周先生笑着摸了摸沈渊的头:“不用谢,你这么有天赋,我只是不想浪费了。不过你要记住,读书不仅要靠天赋,更要靠努力,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

沈渊重重地点了点头:“我知道,我一定会努力的!”

那天下午,沈渊是蹦蹦跳跳地回的家。他知道,自己终于离读书的梦想近了一步。虽然这条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难在等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而此刻的大房里,沈伯安还在摇头晃脑地读着书,丝毫不知道,那个被他看不起的三房侄子,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第一个读书的机会。张氏也还在盘算着怎么从三房那里多拿些东西给大房,却没想到,三房里那个不起眼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沈家真正的荣耀,甚至会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沈家村的土地上,给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沈渊站在自家的院子里,看着远方的天空,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属于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