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大学新闻部的办公室里,充斥着键盘敲击声和淡淡的咖啡香。林朝朝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眉头微蹙。
屏幕上打开着关于沈予星的资料页面,内容少得可怜。除了连续两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数学建模竞赛冠军、以近乎满分的变态成绩考入星大数学系这些光鲜到令人咋舌的学术成就外,关于他个人的信息几乎为零。
没有社交媒体账号,没有参加过任何娱乐性社团,唯一的爱好栏里,校方资料库竟然写着“思考”二字。
“这可真是……无从下手。”林朝朝小声嘀咕,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学姐说的没错,沈予星就像一座守卫森严的堡垒,常规方法根本无法靠近。
“朝朝,怎么样?有思路了吗?”学姐抱着一摞文件路过,关切地问。
林朝朝苦笑着摇头:“资料太少了。感觉直接去堵人,会被冻成冰雕。”
“堵人?那可是技术活。”学姐放下文件,压低声音传授经验,“我跟你讲,沈予星的生活规律得像原子钟。每周二、四下午一点半到三点,他一定会出现在三教顶楼那间僻静的小自习室,雷打不动。那是他固定钻研课题的时间。你要碰运气,那是唯一确定能找到他的地方。”
今天正好是周二。
林朝朝看了一眼时间,中午十二点四十分。她深吸一口气,一种混合着紧张和挑战欲的情绪在胸腔里涌动。无论如何,总要试一试。
下午一点二十分,林朝朝提前来到了三教顶楼。这层楼果然人迹罕至,走廊空旷安静,阳光透过尽头的窗户,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斑。她找到那间传说中的自习室,从门上的玻璃窗望进去,里面空无一人。
她选了正对自习室门的长椅坐下,像一名耐心的猎人,开始等待。心脏在安静的环境里跳得格外清晰。她反复演练着开场白:“沈予星同学你好,我是新闻部的林朝朝,非常感谢你上次的帮助,同时想邀请你做一个专访……”
一点二十九分,走廊尽头传来了平稳的脚步声。
林朝朝立刻坐直身体,循声望去。沈予星的身影准时出现,依旧是简单的白色衬衫,背着黑色的双肩包,步伐规律而迅速。他微微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周身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气场。
他径直走向自习室的门,甚至没有注意到长椅上的林朝朝。
机会稍纵即逝!林朝朝立刻起身,脸上挂起最友善、最具亲和力的笑容,迎了上去。
“沈予星同学!”
沈予星的脚步顿住,抬头看向她。他的眼神依旧平静,带着一丝被打扰后下意识的审视,但似乎并没有认出她是谁。开学典礼上的插曲,于他而言,可能真的只是顺手为之,不值一提。
“你好,有事?”他的声音和那天一样清冽,没有任何情绪起伏。
林朝朝稳住心神,语速适中地开口:“我是新闻部的林朝朝,上周开学典礼上非常感谢你的帮助。我们部门这学期想做一个关于优秀学子的系列专访,觉得你是非常合适的候选人,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没有时间。”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沈予星干脆利落地打断。他甚至没有思考,仿佛这个答案早已设定好。“抱歉,我的日程很满。”
他说着,手已经搭上了自习室的门把手,显然准备结束这场对话。
“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的!我们可以根据你的日程来协调……”林朝朝急忙补充,试图展现自己的诚意和灵活性。
沈予星推开门,半侧过身,目光再次落在她脸上。这次,林朝朝清晰地看到了他镜片后那双眼睛里的神色——不是厌恶,不是傲慢,而是一种纯粹的、对无效社交的排斥和极度理性的衡量。
“林同学,”他开口道,“我认为,时间应该投入到产出比最高的事情上。接受专访,不符合我的效率准则。抱歉。”
话音落下,他不再给她任何说服的机会,直接走进自习室,“咔哒”一声,轻轻关上了门。那扇普通的木门,此刻仿佛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将内外隔成两个世界。
林朝朝僵在原地,伸出的手还停留在半空,脸上努力维持的笑容慢慢垮掉。第一次正面接触,不到一分钟,以完败告终。
她甚至能感觉到空气里残留着他带来的那份冷冽气息。
“产出比……效率准则……”林朝朝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有些哭笑不得。这果然很“沈予星”。他拒绝得如此理所当然,逻辑自洽,反而让她连生气的立场都没有。
垂头丧气地回到新闻部,学姐一看她的表情就明白了。
“碰壁了吧?正常,那可是沈予星,新闻部历任前辈的‘滑铁卢’。”学姐递给她一杯温热的奶茶,“别灰心,这才第一次嘛。”
林朝朝咬着吸管,不甘心地望着窗外。沈予星关门时那双理性到近乎冷漠的眼睛,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挫败感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发的好胜心。
她想起自己找到的、关于他资助贫困生的那个模糊信息。那座冰山之下,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温度。仅仅用“效率”和“产出比”来定义他,或许本身就是一种片面。
常规方法不行,那就另辟蹊径。
她打开电脑,开始搜索数学系本学期开放的公共选修课列表。既然直接沟通无效,那就创造“不得不”接触的环境。堡垒再坚固,也总有能被撬动的缝隙。
她就不信,敲不开沈予星这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