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盘点历史名臣:诸葛亮得了MVP > 第十章 文若真乃吾之伯乐也!!
换源:


       紧接着,一位面容方正,神态威严,带着一股浓厚书卷气,又兼具干练之风的官员画像映入眼帘: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由荀彧举荐,初任长安太守,后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十余年,功勋卓著,为曹操解决了西顾之忧。钟繇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书法古朴典雅,影响深远,被誉为‘楷书鼻祖’。

画面中,展现了钟繇在关中地区,屯田积谷,招抚流民,抵御外寇,为曹操稳定大后方的辛劳景象。

画卷再展,一位气质儒雅,神情严肃,眼神中透着一丝不苟的文臣画像出现: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由荀彧举荐,初任司空西曹掾属,后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陈群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是其创立了‘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深刻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

画面中,模拟了陈群向曹丕(此时或已为魏王)呈上“九品官人法”草案,并详细阐述其利弊的场景,其神情之专注,言辞之恳切,令人印象深刻。

令人瞩目的是,在画卷展开的过程中,一个虽然画像略显年轻,但眼神却异常深沉,仿佛能洞察一切,让人不敢直视的青年文士画像,也出现在了名单之中:

“司马懿:(早期由荀彧察举,后亦得曹操征辟)字仲达,河内温县人。鹰视狼顾,深藏不露,富有谋略,善于权变。早期在曹操麾下,多为后勤、屯田等事,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曹魏后期的重要辅政大臣,最终为其孙司马炎篡魏立晋,奠定了重要基础。

天幕在此处特意标注了“早期举荐”,似乎意在强调荀彧的识人之早,以及司马懿早期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

除了这些声名赫赫的顶级人才之外,画卷上还不断滚动着其他由荀彧举荐或与之相关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段为曹魏政权贡献力量的历史: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以清廉正直著称,为曹操稳定地方,治理州郡,颇有政绩。

“郗虑:字鸿豫,山阳高平人。博学多才,尤精经学,为曹魏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汉末名士,后归附曹操,官至太尉、司徒,位列三公。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名士,经学大家,后亦为曹魏重臣,官至司徒。“

...

这份长长的名单,几乎囊括了曹魏政权前期大部分核心的文臣谋士,以及部分重要的州郡长官。他们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治理地方,安抚百姓;或制定典章,规范制度;或传承文化,教化万民。正是这些由荀彧一一发掘、举荐、并悉心栽培的人才,共同构筑起了曹魏政权坚实的人才基石,为曹操统一北方,乃至曹魏立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天幕的画面,不时地穿插模拟着荀彧向曹操郑重推荐这些人才的场景。

例如,在举荐郭嘉时,天幕展现了曹操在与郭嘉彻夜长谈之后,那种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的神情。他紧紧握着郭嘉的手,激动地对左右说道:“郭奉孝,真吾之子房也!天下大事,可定矣!”那份喜悦与期待,溢于言表。

在举荐荀攸时,则展现了荀彧不避亲嫌,以国事为重,向曹操坦诚举荐自己才华横溢的侄儿,而曹操亦能虚心纳贤,不因其为荀彧之侄而有所偏见或猜忌。

每一次举荐,都伴随着曹对荀彧识人之明的赞叹,以及对新得贤才的倚重。

许都,丞相府。

曹看着天幕上那份星光熠熠、几乎将他早期核心班底一网打尽的人才名单,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自豪与对荀彧深

他忍不住抚掌大笑起来,笑声洪亮而畅快,充满了成就感:“哈哈哈!文若!文若真乃吾之伯乐也!为吾招揽了如此众多的国之栋梁,社稷之才!有此等贤才辅佐,吾何愁大业不成,天下不定!”

他指着天幕上的名单,对帐下的文武官员们得意地说道:“尔等都看看!这名单上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名动一方的俊彦?哪一个不是为我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文若为吾一一发掘举荐而来!可以说,天下人才,若有十斗,文若为吾独取其半矣!哈哈哈!”

曹操的笑声中,充满了对荀彧知人善任、举贤不倦的由衷敬佩。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这些人才的辅佐,而这一切的源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那双洞察世事的慧眼。

荀府。

荀彧看着天幕上,自己曾经举荐过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面孔,看着他们后来都成为了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发自内心的欣慰笑容。

那是对自己识人之明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多年来为国举才的努力得到认可的释然。他一生秉持“惟才是举”的原则,不因个人好恶,不因派系门户,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人才,他都会尽力举荐。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名单中某些人的名字,例如司马懿,想到其后来的所作所为,以及曹魏最终的结局,他那丝欣慰的笑容中,又不由自主地掺杂进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与怅然。

他举荐司马懿,是看中其才干,希望其能为国效力。但他是否预料到,这匹看似温顺的“千里马”,最终会反噬其主,取而代之呢?

荀彧轻轻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他为汉室举才,却间接为后来的晋朝奠定了基础,这历史的吊诡与讽刺,让他这位智者也感到了一丝无力。

与此同时,那些被天幕点到名字的、已经作古的人才,若其英魂有知,此刻定然也是感慨万千。

郭嘉的魂魄,或许正飘荡在某个角落,看到天幕上自己的名字和曹那句“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