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微光如同稀薄的灰色纱帐,堪堪笼罩着这座日益沉寂的城市。
林小满指尖划过冰冷的手机屏幕,屏幕的光映在她平静无波的眸子里。
热搜榜单已经完成了悄无声息的更迭,“陈玉兰夜袭冷库”的词条,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按入深海,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留下。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鲜红刺目的标题——“林小满煽动舆论,蓄意破坏社会稳定”。
下面的评论区,早已被训练有素的水军攻陷,整齐划一地指责她制造恐慌,是末日里比丧尸更可怕的人心搅动者。
她对此连一丝眉毛都未曾挑动,只是唇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这手笔,太熟悉了。
她点开陈默的社交账号,最新的动态赫然在目。
他转发了一篇所谓的“社会学专家访谈”,标题耸人听闻:《极端个人主义囤货行为将加剧末日资源恐慌,警惕身边的末日灾星》。
访谈中的“专家”引经据典,将囤货者描绘成自私自利的社会公敌,而配图,赫然是经过模糊处理的、她那间被无数人窥探过的仓库照片。
一切都明白了。
陈家这是要釜底抽薪,将公众对陈玉兰恶行的怒火,强行转移到她身上。
他们要将她从一个末日预警者,彻底污名化成一个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搅乱整个城市秩序的罪人。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上方弹出了张婶的语音消息,急切的语气仿佛要穿透听筒。
“小满!坏了!我刚才买菜路过陈玉兰的店,门半开着,我听见她在里面打电话,骂骂咧咧的,说什么一定要‘断了你的饭路’!她好像在联系郊区粮仓的一个什么主任,要把下一批到咱们这片的社区配额米全都给截下来!”
语音条戛然而止,却像一柄重锤,精准地敲在了林小满的记忆节点上。
郊区粮仓……配额米……
前世的画面瞬间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那是七月初,城市彻底断粮,饥饿像瘟疫一样蔓延。
她和无数人一样,每天都在为一口吃的而奔波。
也正是在那时,陈玉兰的“福满多粮油店”里,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批高价大米,价格是末日前的五倍。
为了活下去,她曾低声下气,用尽最后的积蓄,从陈玉兰那张肥腻得意的脸上,换回了一小袋米。
而直到很久以后她才知道,那批米,本该是六月二十五日由市粮食储备中心下发到各个社区的应急储备粮。
陈玉兰仗着她丈夫过去在粮食系统的人脉,常年通过一个叫李科长的旧部,以极低的价格截留至少百分之三十的配额,囤积起来,转手在黑市高价卖出。
这才是她那间小店能日进斗金,在末日初期就积累起惊人财富的真正秘密。
这一世,她绝不会让这救命的粮食,再成为陈家吸血的资本。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杀意,翻找出通讯录里一个许久未曾联系的名字——赵工。
电话接通时,那头传来赵工略带沙哑和疲惫的声音。
“小满啊,怎么想起给我这个老头子打电话了?”
“赵叔,”林小满的声音沉静而有力,“我想向您打听个人。市粮食储备中心的李科长,您还有印象吗?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帮他修过家里的锅炉,您当时也在场。”
电话那头的赵工明显迟疑了一下,背景音里传来几声压抑的咳嗽。
“李科长……认是认得,可……小满,现在这风声有多紧,你不是不知道。陈家的势力……他现在恐怕不敢见你,更别提帮忙了。”
“我不需要他违规帮忙。”林小m满的语调里透着一丝洞察人心的轻笑,“我只需要他,严格地‘按规定办事’。”
挂断电话,林小满没有片刻耽搁。
她打开电脑,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
前世作为数据分析师的经验和对末世法规的深入研究,在这一刻尽数派上了用场。
一份名为《关于城市应急物资分配合规化的几点建议》的文件,在她手下迅速成型。
她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用最精准的数据说话。
报告中,她通过公开的工商信息和社区人口数据,构建了一个需求模型,清晰地指出“福满多粮油店”近三个月的进货量,远远超出了其辐射范围内登记人口的正常需求,存在明显的囤积居奇、扰乱市场嫌疑。
最致命的一击,是她在报告末尾,用加粗的字体引用了《末日紧急状态预备法》第十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利用职权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急救灾物资的优先分配权或所有权。”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将这份图文并茂、数据详实的报告,以“小满测评”的账号,发布在了全市最大的本地论坛和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并且,精准地@了市应急管理局的官方微博。
帖子发出的瞬间,早已等候多时的张婶,立刻用自己的小号在评论区里丢下了第一颗“炸弹”:“怪不得!上个月我们小区的配给粮就没发全,我还以为是运丢了,现在看来,是不是被什么有‘熟人’的给截胡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条评论像是点燃了火药桶的引线,瞬间引爆了积压在市民心中的不安与愤怒。
“我们小区也是!只发了面,说米下批补,然后就没信了!”
“福满多粮油店?我知道!他家总能搞到稀罕货,原来路子在这呢!”
“@市应急管理局,这算不算监守自盗?我们饿着肚子,有人却在发国难财?”
短短两个小时,评论数破万,转发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舆论的洪流,比林小满预想的还要汹涌。
面对山呼海啸般的质问,一直装聋作哑的市应急管理局官微,终于被迫在凌晨时分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回应:“相关情况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现已成立专项小组介入调查。感谢广大市民监督。”
六月二十四日,原定社区配粮日的前一天。
市粮食储备中心突然发布公告,称“因后台配给系统紧急升级维护”,暂停所有非定点单位的物资配送,原定于二十五日的社区配粮计划,将无限期延期。
消息传来,陈玉兰彻底疯了。
她堵在自己粮油店的门口,像个泼妇一样叉着腰,对着空无一人的街道破口大骂:“肯定是那个姓林的灾星搞的鬼!她自己囤够了吃的,就见不得别人好!现在好了,断了全城人的粮,她是不是想当女皇啊?!”
起初,一些不明真相的街坊邻居确实被她煽动,脸上露出了愤怒和恐慌。
他们开始窃窃私语,将矛头指向那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林小满”。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混在人群里的张婶,不紧不慢地掏出手机,按下了播放键。
一段清晰无比的录音,通过手机外放传遍了整个街角。
那是陈玉兰得意洋洋的声音:“……这批米可都是好东西,先别往外放,捂住了!等过两天丧尸闹得再凶一点,城里彻底没吃的了,咱们再拿出来,到时候别说五倍,十倍都有人抢着要!让他们拿金子来换!”
录音一出,全场哗然。
刚才还义愤填膺的街坊们,脸上的表情从愤怒变成了震惊,再从震惊转为鄙夷和厌恶。
“我的天,太黑心了!”
“拿着我们救命的米,想发丧尸财?”
旁边市集里一个卖菜的摊主更是直接将手里的烂菜叶扔了过去,砸在“福满多粮油店”的卷帘门上。
“呸!我们不跟这种黄牛做生意!以后谁还去她家买东西,谁就是没良心!”
“抵制黑心商家!”
“把我们的米还回来!”
人群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他们自发地围住了陈玉兰的店铺,甚至连一辆刚要给她送货的三轮车,都被愤怒的市民们团团围住,扣了下来。
远处的骚动,如同风暴中心的涟漪,清晰地传到了几公里外,一座废弃购物中心的顶层。
林小满站在天台边缘,任由傍晚的冷风吹动她的发梢。
她平静地望着远处那片混乱的景象,仿佛在欣赏一出早已写好剧本的戏剧。
她收回目光,重新点亮手机屏幕,在备忘录里,敲下了自己的第五条计划。
“六月二十六日,租下废弃商场B区一至三层,清理后挂牌‘小满应急仓’,实行以物易物。明码标价:一包辣条换一瓶净水片,一罐午餐肉换一盒抗生素。”
她没有断任何人的活路,她只是,让规则回归了它本该有的轨道。
微弱的手机光芒映在她微微上扬的嘴角,那是一个冰冷而自信的微笑。
与此同时,城南,平安基地的中央监控室内。
数十块屏幕闪烁着幽蓝的光,勾勒出陈默冷峻的侧脸。
他没有理会外面关于他母亲的流言蜚语,而是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份《关于城市应急物资分配合规化的几点建议》。
详实的数据模型,精准的法规引用,滴水不漏的逻辑链条,以及那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舆论引导手法……
他指着报告的署名“小满测评”,对身边的副官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低语:“去查,查这个账号所有发布内容的编辑记录、IP地址和历史版本。动用最高权限,我要她从注册第一个账号开始的所有数字痕迹。”
副官有些不解:“指挥官,一个哗众取宠的美食博主而已,至于……”
“博主?”陈默的眼神陡然变得凝重而锐利,像一头嗅到危险气息的孤狼,“你看过哪个美食博主,能写出这种水平的政策分析报告?”
他的目光再次回到屏幕上林小满那个模糊的头像上,仿佛要穿透像素,看清她背后的一切。
这个女人,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夜色渐深,城市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林小满回到自己的安全屋,检查了一遍所有的安防设施。
电力系统在嗡嗡作响,冰箱里的食物码放得整整齐齐,一切都尽在掌握。
然而,一种莫名的感觉,如同蛛网般轻轻拂过她的神经。
她走到窗边,看向外面漆黑的街道,除了风声,什么也听不见。
但她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那短暂得令人窒息的宁静。
陈默的反击,绝不会像他母亲那样愚蠢而喧闹,它会像毒蛇一样,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无声地袭来。
她拉上窗帘,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屋内,只有冰箱低沉的运行声,和她自己清晰可闻的心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