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军事小说 > 那些年的军校日子 > 第十三章 新学期的课业山与跨区的电波
换源:


       第二年开春,基地的梧桐树抽出新绿时,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课表。当课程表贴在公告栏上时,整个中队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高等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战术通信系统构建》……光看名字就透着股让人头皮发麻的严谨,更别说授课的是出了名“挂科不留情”的李教授。

“这哪是课程表,分明是判决书。”王浩对着课表唉声叹气,手指在“傅里叶变换进阶”上戳了戳,“上次考基础版我都差点挂,这进阶版是想直接把我送走啊。”

吉日格勒捧着课本,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基础薄弱,汉语课本上的专业术语像天书,只能用拼音一个个标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看着比训练大纲还复杂。刘勇倒是两眼放光,捧着《数字信号处理》就没撒手,嘴里念叨着“终于能系统学小波变换了”,活像找到了宝藏。

我翻着《战术通信系统构建》,指尖划过“跨区协同通信”几个字,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苏婷婷现在就在通信总站,他们的设备和我们的系统存在协同接口,说不定……能在课本里找到点和她相关的痕迹。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我按了下去。自从她走后,我们只通过两次电话。第一次是她到任后报平安,说新单位的设备很先进,就是食堂的菜不如基地的合口味;第二次是我借着请教通信干扰问题打过去,她在电话那头讲得认真,背景里有设备运转的嗡鸣,末了问我“你们的新课表难不难”,我说“还行”,她说“不懂的可以问我”,然后就是短暂的沉默,最后各自说了“再见”。

电话挂断时,听筒里的忙音像根细针,轻轻扎了下心脏。我知道,我们都在刻意保持距离,把那些没说出口的情愫,藏在“请教问题”的客套里。

可新学期的课业,实在容不得我分心。李教授的第一堂课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抛出一道“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短波通信抗干扰方案设计”,要求三天内交作业,还得附带仿真数据。

“这题……比上次拉练遇到的干扰复杂十倍。”王浩对着电脑屏幕哀嚎,仿真软件的界面像团乱麻,“我连模型都建不起来,更别说抗干扰了。”

吉日格勒的笔记本上画满了电路图,像蜘蛛网似的,他指着其中一个节点问我:“这里的滤波器参数,是不是该用切比雪夫型?”

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脑子里乱糟糟的。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像散落的零件,怎么也拼不成完整的方案。直到深夜,宿舍的灯都熄了,我还在对着电脑发呆,屏幕的光映在脸上,冷冷的。

“要不……问问苏婷婷?”王浩从被窝里探出头,眼睛在黑暗里亮晶晶的,“她现在在通信总站,肯定接触过类似的案例。”

“不合适。”我立刻否决,手指无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弹壳戒指——那枚刻着“等我”的戒指,我一直放在作训服内兜,贴着心口的位置。

“有啥不合适的?”王浩翻了个身,“请教问题而已,顺便……问问她最近咋样,一举两得。”

我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挠了下。其实我早就想联系她了,只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课本的扉页上,还夹着她临走前给我的通信总站地址,字迹清秀,边缘被我摸得有点毛糙。

第二天一早,我揣着课本去了通信机房。老班长不在,只有新兵小张在值班,看到我手里的《战术通信系统构建》,眼睛一亮:“张班长,你也在看这个?我昨天卡在‘跨区协同协议’这块了,苏班长以前给我讲过,可我没记住……”

“苏婷婷给你讲过?”我心里一动。

“是啊,”小张挠挠头,“她走之前整理了好多笔记,说‘以后你们肯定会学到’,让我转交给需要的人。我给你找找?”

没过多久,小张抱着个蓝色的笔记本过来,封面上画着个小小的通信塔,和刘勇的风格有点像。“就是这个,”他把笔记本递给我,“苏班长说,里面记了她遇到的典型案例,还有解决方案,比课本详细。”

我翻开笔记本,熟悉的字迹扑面而来。第一页就是“复杂电磁环境抗干扰”,她用红笔标注了“重点”,下面画着流程图,从信号检测到滤波处理,每一步都写着“易错点”——“这里容易忽略多径效应,上次在峡谷就栽过跟头”“张林注意:你的方案里爱少算一个衰落因子”。

看到“张林注意”四个字时,我的手指顿了顿,心脏像被温水泡过,暖暖的。原来她整理笔记时,还在惦记着我的坏习惯。

笔记本里还夹着张便签,是她娟秀的字迹:“跨区协同那块,如果遇到接口不兼容的问题,可以试试用自适应调制,我在总站试过,效果不错。P.S.李教授的课别走神,他爱抽人回答问题。”

那天下午,我抱着笔记本在机房待了一下午。苏婷婷的笔记像把钥匙,打开了我卡壳的思路。那些晦涩的理论,经她结合实例一讲,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我甚至能想象出她写笔记时的样子——眉头微蹙,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遇到重点时,会下意识地咬一下嘴唇。

三天后,我把作业交上去时,李教授难得多看了我一眼:“方案里的自适应调制思路,有点意思。”

我心里偷偷笑了——这可不是我的思路,是苏婷婷的。

从那以后,苏婷婷的笔记本成了我们班的“救命稻草”。王浩照着上面的“傅里叶变换速算技巧”,居然在小测里拿了及格;吉日格勒把她画的电路图贴在床头,说“看着就不慌了”;刘勇更是把笔记里的案例和课本对照,整理出一份“抗干扰方案大全”,被李教授当成了范本。

“说真的,班长,”王浩啃着压缩饼干,眼睛盯着笔记本,“嫂子这笔记,比李教授的课件有用多了。咱们得谢谢人家啊。”

“怎么谢?”我翻着笔记,假装漫不经心。

“打电话请她吃饭啊!”王浩拍了下手,“就说‘感谢学霸笔记救命之恩’,她肯定不会拒绝。”

我犹豫了很久,还是没打电话。但我开始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写些东西——不是问题,也不是感谢,只是些零碎的日常。比如“今天王浩把滤波电容焊反了,炸了个小火花”,比如“吉日格勒的汉语进步了,能看懂课本了”,比如“李教授今天没点名,运气好”。

写的时候,总觉得她就在对面,听着我絮絮叨叨,偶尔会笑着插一句“王浩还是那么冒失”。

期中考试前,我们接到了个跨区协同训练的任务——和通信总站的队伍模拟实战环境下的通信保障。拿到任务书时,我的心跳漏了一拍——负责对接的,正是苏婷婷所在的班组。

训练那天,天气有点阴。我们的电台刚架起来,就收到了对方的信号。调试频率时,耳机里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清清淡淡的,带着点电流的杂音:“张林?是你吗?”

我握着麦克风的手紧了紧,喉咙有点发干:“是我。苏婷婷?”

“嗯,”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你的频率调得很准,比上次拉练时进步多了。”

“看了你的笔记,”我忍不住说,“上面的技巧很有用。”

“能帮到你就好。”

耳机里传来设备运转的声音,还有她同事说笑的声音。我们没再多说,开始按流程测试信号稳定性。可不知怎么的,往常觉得枯燥的调试工作,今天却格外顺畅。她报出的参数,我总能第一时间理解;我提出的优化建议,她也很快给出反馈,像两只配合了多年的鸟,在电波里默契地盘旋。

训练结束时,她突然在耳机里说:“笔记空白处的字,我看到了。”

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像被戳穿心事的孩子:“我……”

“王浩炸电容那次,我笑了半天,”她的声音轻轻的,像落在心湖上的雨,“还有,李教授下周要考‘跳频通信’,重点看第三章。”

“知道了。”我握着麦克风,感觉嘴角在偷偷上扬。

挂掉通信时,王浩凑过来,挤眉弄眼地问:“跟嫂子聊啥呢?脸都红了。”

“聊业务。”我瞪了他一眼,心里却像揣了颗糖,甜丝丝的。

抬头看时,天边的阴云散了点,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落在电台的天线上,闪着光。我知道,不管相隔多远,不管课业多难,有些东西一直都在——像这跨区的电波,像那本写满笔记的本子,像她藏在专业术语里的关心,在我们之间,悄悄织成一张网,把两颗心连得越来越近。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那天,我们班的通信原理平均分拿了全中队第一。李教授在课堂上表扬了我们,说“思路开阔,有实战意识”。王浩拿着成绩单,非要给苏婷婷打电话报喜,被我按住了。

“等期末考得更好了再说。”我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绿得发亮,“到时候,我请她吃饭。”

这次,我没再犹豫。有些等待,值得用努力去铺垫;有些心意,终会在合适的时机,借着电波,借着风,传到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