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23章 人生方启,前程似锦
换源:


       李子城方才一番谈吐,不仅令燕王朱棣刮目相看,更深深折服了未来的储君朱高炽。

朱高炽这番邀约,既存了撮合他与咸阳郡主的心思,也想借机好好结识这位才俊。

这位皇长孙外表敦厚,实则胸有丘壑。自打朱棣命他前来道谢那刻起,他便明白,这是父王在为他物色将来的臂助。

既是如此,自然该多亲近才是。

李子城闻言,拱手道:“承蒙殿下盛情,子城日后定当常去叨扰,只盼殿下莫要厌烦才好。”

“哪里的话!”朱高炽笑容可掬,“李公子若肯驾临太子府,便是座上贵宾,高炽欢喜还来不及!”

“多谢殿下雅量……”

送走朱高炽,李子城回到恩师方孝孺身旁。

方孝孺正凝神誊抄古籍,头也未抬,淡然问道:“燕王召你入宫,可是有事相托?”

“果然瞒不过老师法眼!”李子城坦言相告,将朱棣欲撮合他与咸阳郡主,以及委托草拟登基诏书之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听闻朱棣有意招李子城为婿,方孝孺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至于草拟诏书一事,他倒显得并不意外。

方孝孺并未先论诏书,而是问起徒儿对咸阳郡主的看法:“子城,你年近弱冠,婚配之事确该思量了。”

“老夫与燕王虽有旧怨,然此乃我二人私事,与你无涉。”

“如今燕王欲招你为婿,你意下如何?”

李子城闻言,露出一丝苦笑:“学生以为,此事不妥。”

“咸阳郡主乃天家贵胄,金枝玉叶。学生虽忝为天下大儒亲传弟子,沾了老师的光,但除此虚名,腹中实无多少经世之才。纵使侥幸尚主,做了驸马,日后也难免被人看轻。与其如此,倒不如寻个门当户对的寻常人家姑娘,反倒自在些。”

听到徒儿这般回答,方孝孺眼中掠过一丝欣慰:“能存此念,足见你懂得进退!”

“不过,”他话锋一转,“燕王不是请你草拟诏书么?此事若成,岂非就有了登堂入室的根基?”

“他让你拟诏,无非是想借老夫这点虚名,收拢天下士子之心。你没一口应下,心中还念着为师,这很好。”

“学生不敢忘却老师教诲,更不敢陷老师于不义之地。功名利禄,不过浮云。能侍奉老师左右,便是闲云野鹤一生,子城也心甘情愿!”李子城以退为进,试探着恩师的态度。

方孝孺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你有此心,为师当年便没有看错人。”

“只是,”他轻轻一叹,“燕王登基,已成定局。老夫再如何固执,也于事无补。”

“为师已是死过一次的人,虚名浮利,早已看淡。”

“可你不同。人生方启,前程似锦。”

“既然你我师徒,终究拗不过这天意,不如……就随了他的愿吧!”

此言一出,李子城大为震动:“老师是说……同意学生草拟那份诏书?”

“嗯,”方孝孺微微颔首,目光深远,“若能以老夫这点残名,换你一个锦绣前程,倒也值得!”

李子城一时怔住。他原以为恩师是宁折不弯的倔强书生,万没想到竟愿为自己这弟子,甘愿舍弃清誉。

他刚想开口,却被方孝孺抬手止住:“子城,为师知道你是个懂事的,也知你不愿为师为你牺牲名节。但你也该……为天下苍生计。”

“燕王为登大宝,不惜兴靖难之师,致使山河动荡,忠良离散。如今天下方定,急需能臣辅弼新君,稳固社稷,方可令百姓少受些颠沛之苦。”

“昔日狱中,你曾与为师论及治国之道,那些见解,实乃老夫皓首穷经也未曾悟透的玄机。”

“为师一生埋首书卷,只道熟读圣贤文章,便能教化天下,泽被苍生。殊不知,在真正的强权面前,书中的道理,竟是如此苍白无力……”

“为师不愿你重蹈覆辙。望你能设法入仕,执掌权柄。唯有身居庙堂之高,手握经世之力,方有资格,真正为黎民谋福祉。”

“至于为师这副残躯,若能为你铺就登天之阶,助你封侯拜相,那便是最好的用处了。”

“这份诏书,你只管去写。为师……替你掌眼!”

这番话,如同重锤击在李子城心头。

他与这位老师虽隔了千年光阴,此刻却真切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关怀。

他整肃衣冠,屈膝深深一拜:“子城,拜谢先生!”

“为师帮你,是看中你尚属可造之材。唯望你他日执掌权柄,能以天下苍生为念!”方孝孺目光灼灼。

“弟子谨记师命……”

李子城终是说服了方孝孺,将草拟登基诏书的重任揽下。

此后数日,他便将自己锁在翰林院一处僻静院落,殚精竭虑,字斟句酌。

朱棣得位不正,天下物议沸腾,各地藩王更是忧心他会继续削藩,蠢蠢欲动。这份诏书,不仅要堵住悠悠众口,更要替朱棣挣得一个“正统”名分,其难如登天。

李子城呕心沥血,三日后,终成初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太祖龙驭上宾,归返道山,传位于皇孙,是为建文。然则天下汹汹,北虏窥伺,建文遽行削藩,动摇国本。

朕虽藩邸之身,实乃太祖血脉。国本动摇,外则不能示弱于虏寇,内则不能坐视其胡为。为保太祖基业,护佑黎庶苍生,朕不得已,起兵北平,行靖难之举。

朕之初衷,实为清君侧,非图大宝。奸佞不除,国无宁日;宵小不灭,朝堂难安。

奈何建文先帝,自焚于宫阙;天下诸王,亦无承嗣之意。

群臣力请,万民翘首,朕难辞其咎,唯有敬告皇天,昭示天下。

手足相残,实乃国耻。未登大宝,先罪己身。朕于太祖灵前立誓:必护万民,北征虏寇!令四海宾服,威震八荒!凡我大明子民,必得安泰!

今承天命,正位九五。自即日起,改元永乐,大赦天下,与民更始。钦此!

这短短三百余字,几乎耗尽了李子城的心力。

他深知,这诏书不能歌功颂德,须作“罪己”之态。唯有如此,方能显朱棣担当,见其悔意,方能稍稍平息天下非议,洗刷那“篡逆”之名。

然而,此举亦担着天大干系。一旦触怒朱棣,项上人头恐将不保。朱棣对他虽有青睐,可帝王威严,岂容轻慢?

他只能寄望于史书所载,盼朱棣真能如传说中那般纳谏如流,而非如太祖般乾纲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