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22章 太子研墨!
换源:


       朱棣未曾想到李子城竟有这般老成谋国的大局观。

经此一提,他也明白了其中利害。

朱棣缓缓点头:“看来你之前所言不虚,锦衣卫权势过重,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陛下若想削弱锦衣卫,摆脱对其依赖,当务之急是尽快组建东厂,以此与锦衣卫分庭抗礼。唯有如此,方可防止锦衣卫一家独大,权力失控。此外,学生以为,如今锦衣卫权柄过于集中于指挥使一人之手。不如借此机会,为锦衣卫增设两名副手,亦可间接分薄纪纲之权。”

李子城深知,此时并非扳倒纪纲的良机。

他此前提出的削藩之策,纪纲也听去了大半。

此人一旦反叛,必给朝廷带来重创。他打算采用温水煮蛙之法对付纪纲,先削其羽翼,再以东厂制衡。

只要东厂成功建立,纪纲便不敢再如从前般嚣张,他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一半。

朱棣表示赞同,随即问道:“你曾建言东厂当由内官统领。然朕身边最可信重的内侍,不过两人。一为掌印秉笔王景弘,一为随侍多年的三宝太监郑和。依你之见,此二人谁更胜任这东厂提督之职?”

朱棣话音落下,李子城立刻接道:“陛下,学生举荐郑和出任东厂提督。”

他稍作停顿,又补充道:“但学生须直言相告:郑和此人,绝非久居人下之辈。日后陛下必有大任相托。他虽能暂掌东厂,却非长久之计。”

“因此,陛下还需及早物色能接替他的继任者。”

李子城心知,只要朱棣登基,远航西洋势在必行。郑和七下西洋,这段历史不容更改,更是东方与西方世界的首次重要交汇。

朱棣眼中掠过一丝兴味:“哦?你且说说,朕日后有何重任要交付于他?”

“陛下登基在即,百废待兴,急需心腹臂膀。待陛下君临四海,威震八方之时,则需向海外诸国传递我大明善意。”

李子城侃侃而谈,“如今海外各国也在探索远航之道。若我大明能率先扬帆,必将迎来万邦来朝的盛世!此等功业,足令陛下青史流芳,成就千古一帝之名!”

朱棣行伍出身,本不在乎虚名。但正因得位有争议,他更在意士林评价。

大明并非不知海外尚有国度,但“万国来朝”四字,却如金石般敲在朱棣心坎上。

朱棣指着李子城笑骂:“好你个李子城!幸亏朕当日一念之仁,留下你性命。否则,朕岂非白白折损一员智囊?”

“陛下过誉。学生不过是多读了几本杂书,知晓海外尚有天地。陛下雄才大略,若不能达成前无古人之伟业,岂非辜负这大好江山?”李子城谦逊道。

这番话说得朱棣心头舒坦。他捻须笑道:“此言深得朕心!古来帝王,谁不盼万国来朝?然真正做到的,唯有盛唐。朕虽年过不惑,筋骨犹健。有生之年,定要亲眼见证那八方来朝的盛景,让我大明与盛唐比肩!”他目光灼灼,仿佛已看见金殿之下万邦使臣匍匐的景象。

“陛下宏愿必成!”

李子城以为可以告退了。

不料朱棣话头一转:“李子城,朕有件棘手事,非你莫属。”

“陛下但请吩咐,学生万死不辞!”

“靖难已定,天下初安。建文不知所踪,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朕欲登基,年号‘永乐’。只是这登基诏书……”朱棣顿了顿,“你师方孝孺乃天下文宗,本是起草诏书的不二人选。奈何他与建文情谊深厚,朕若强求,恐适得其反。”

朱棣目光如炬,紧盯着李子城:“思来想去,唯你李子城最是合适。你虽资历尚浅,却是方孝孺亲传弟子。此诏若由你执笔,朕日后提拔你,也名正言顺。”

李子城心头一紧。恩师方孝孺虽答应修书,与朱棣的隔阂却如寒冰未消。自己若接下这诏书,岂非背弃师门?

他略一思忖,谨慎答道:“陛下登基,乃天下幸事。只是家师心结难解。承蒙陛下信任,将此重任托付学生。但学生斗胆,此事需先禀明家师,方能回复陛下。”

李子城以此为由,暂作推脱。

朱棣也不强逼,颔首道:“好,那你去探探方孝孺口风。大明才俊虽多,朕却属意你们师徒执笔。”唯有方孝孺师徒的笔墨,才能镇服天下文士。李子城深知其中分量。他们师徒能活到今日,已是朱棣格外开恩。他再三保证会尽力劝说。

君臣又叙谈片刻,朱棣才派人送李子城回翰林院。

踏入翰林院,只见太子朱高炽正立于案边,亲自为方孝孺研墨。方孝孺手持古卷,凝神细读,对身旁的太子恍若未觉。

李子城快步上前,无声地接过朱高炽手中的墨锭。

偌大书斋,此刻只剩他们三人。

方孝孺似有所感,抬起头:“子城回来了?”

“是,老师,学生回来了。”

“嗯,身上可好?”

“劳老师挂念,已无大碍。”

“太子殿下送来几卷稀世孤本,老夫今日无心编书,便让他们都散了。你可要歇息?”

“学生不累,愿在此侍奉老师。”

“也好。”方孝孺应着,伸手去取笔。发觉砚台不在手边。

李子城已及时将砚台奉上:“老师,墨在此。”

方孝孺接过,只道:“嗯,你有心了。”

朱高炽研墨半日,本想给大学士留个好印象,没成想最后倒是便宜了李子城。

看着师徒二人这般默契,太子不免有些尴尬。

“大学士,您若还有其他要求,尽管告诉本宫,本宫定当尽力为翰林院办妥。”

方孝孺摆摆手:“不必了。朝廷已给予诸多便利。读书人所需不多,唯求一处清净地罢了。”

“既然如此,那本宫明日便撤去些闲杂人手,免得扰了诸位先生修书。”

“甚好。”方孝孺难得露出赞许之色,“此处不过是一群书生守着些故纸堆,多派人手实属多余,也无人会对我们不利。”

见提议被采纳,朱高炽脸上刚浮起笑意,却不料方孝孺直接下了逐客令:

“殿下国务繁忙,若还有要事,不妨先行回宫。老夫与这不成器的徒弟,尚有几句私话要说。”

被如此直白地打发,朱高炽脸上的笑容僵了僵。他很快恢复神色,点头道:“既如此,本宫就不打扰了。”

临走前,他特意转向李子城:“李公子,莫忘了陛下的交代。若得空,不妨常去宫中走动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