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21章 真小人也!
换源:


       朱高炽见妹妹窘迫,忙打圆场:“父皇,此事四妹确有不当,但儿臣身为长兄,未能约束好二弟与四妹,致使锦衣卫错拿忠良,难辞其咎。儿臣愿代四妹领罚!”

朱棣对儿子严苛,对女儿却总狠不下心。见小女儿泫然欲泣的模样,心中不免疼惜。可身为帝王,又不能明着偏袒。权衡之下,他沉下脸对女儿道:“你冒犯的是李子城,非是朕!此事既因你而起,难道真要你大哥替你受过?”

咸阳郡主虽有些任性,心思却玲珑,立刻听出父皇话中之意,连忙转向李子城,声音清晰了些:“李公子,请您原谅!”

李子城虽两世为人,终究年轻气盛。先前被郡主冤枉,心中确有不忿。此刻见一个娇贵少女如此窘迫认错,心头那点恼怒也化作了些许怜意。况且陛下已递了台阶,他岂能不识趣?

见郡主真要屈身下拜,李子城连忙侧身避开,拱手道:“郡主言重了!郡主金枝玉叶,贴身之物忽落于陌生男子之手,心生恼怒亦是人之常情。”

“学生若因此斤斤计较,反倒显得心胸狭隘了。”

这番话,既全了郡主颜面,又给了朱棣台阶。朱棣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咸阳郡主如蒙大赦,暗暗松了口气。朱高炽也向李子城投去感激的一瞥——若他执意不肯原谅,自己与妹妹今日怕难逃责罚。

朱棣面带笑意,目光在李子城与咸阳郡主身上打了个转,忽然向李子城抛出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问题:“子城,你……可曾婚配?”

李子城被这突兀一问惊得险些呛住,定了定神,站直身子尽量平静地回道:“回陛下,学生……此前一心向学,从未思及婚配之事。”

“哦?”朱棣追问,“那你家中父母,也未替你张罗?”

“家父乃大理寺一介胥吏,公务缠身,无暇顾及。”

李子城顿了顿,声音微沉,“家母……早年间因病故去。如今家中,唯余学生与家父相依为命。”

听到李子城的讲述,朱棣眼中掠过一丝动容:“朕竟不知你身世如此坎坷,过去对你是知之甚少啊!”

“殿下言重了。学生虽失慈母,但早已立下誓言:视大明江山如父,待天下万民如母。若能将一身所学尽献家国,学生死而无憾!”李子城这番话虽似场面言语,却因情真意切,显得格外诚恳。

此言一出,朱棣、朱高炽与咸阳郡主三人神情各异。

朱棣双眼微眯,似在思量,望向李子城的目光里,不觉添了几分赞许。朱高炽身躯微震,看向李子城的眼神满是激赏。至于咸阳郡主,她眼中的轻蔑早已消散,此刻只剩下钦佩与仰慕。

李子城的对答,更坚定了朱棣心中某个念头。他笑着对李子城道:“你还年轻,尚未成家,朕的女儿咸阳也是如此。”

“眼下你们年纪正好相配,不妨多些往来,彼此熟悉熟悉。一来可增进情谊,二来也让咸阳在翰林院受些文墨熏陶,改改从前那任性妄为、不知礼数的脾性!”

咸阳郡主听出父皇话中深意,脸颊顿时飞红。

李子城心头一震,暗想果然猜中了。朱棣虽未明言赐婚,话里话外却分明有意撮合他与郡主。看着咸阳那带着憨态的模样,李子城心中却是七上八下。

谁人不知朱家皇族铁血威名?做大明的驸马,可是件极险之事。他穿越至此,原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不愿落得个像欧阳伦那样,被皇帝逼得在祖庙自刎的下场!

然而朱棣金口已开,他岂敢推辞?无奈之下,李子城只得躬身应道:“学生遵命。”

“嗯,诏狱一事,到此为止。老大,朕不是命你去翰林院送书么?你正好借机探望下方大学士,顺便告知他,李子城已在宫中,由御医诊治过了。”

朱高炽明白父皇这是有意支开自己,要与李子城单独议事,连忙领命,匆匆离开了乾清宫。

支走了太子,朱棣又看向咸阳郡主:“今日之事,虽非你直接之过,但朕望你引以为戒。往后,切莫再领着锦衣卫四处张扬了。”

咸阳郡主把头埋得低低的,小声应道:“儿臣知道了。”

“嗯,你也早些回宫歇息吧。得空去诏狱瞧瞧你二哥,叫他安分些,莫再给朕惹是生非!”

待两人都离去,朱棣这才召来御医,命其为李子城验伤。李子城先前在诏狱挨了纪纲拳脚之事,他从未对人提起。朱棣一早便宣御医候在此处,足见诏狱内情,他早已了然于心。

御医仔细为李子城查看一番,回禀道:“陛下,李公子虽有气血翻腾之象,但身体并无大碍。”

朱棣眉头微皱:“可曾留下内伤?”

“回陛下,确无内伤。”

“嗯,朕知道了。”

“陛下,可需臣为李公子开些调理气血的方子?”

朱棣正要点头,却被李子城出言拦下:“些许小伤,不敢劳烦御医。学生年轻,静养几日便可复原。”

御医闻言看向朱棣,见皇帝也颔首同意,这才收拾药箱告退。

此刻,乾清宫内只剩下朱棣与李子城二人。

不等李子城开口,朱棣先说道:“诏狱里的事,朕已尽知。纪纲跋扈,竟敢对你动粗,朕定要叫他付出代价!”

李子城急忙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

“嗯?”朱棣目光一凝,“事到如今,你还要为纪纲说话?莫非是惧他日后报复?”

“学生非惧报复。实因如今天下初定,各地藩王人心浮动。

陛下欲稳坐龙庭,必得监视诸王动向。眼下许多臣工心中仍念着建文旧主,藩王之中也难保无人存此心思。

除去锦衣卫,陛下身边再无如此可信可用之人。

若此时严惩纪纲,不仅会寒了所有锦衣卫的心,更可能将他们推向藩王一边!”

以李子城对纪纲的了解,此人实乃十足小人。

他能于靖难时投靠朱棣,难保日后不会再次倒戈。大明经不起第二次靖难之役,因此处置纪纲,必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