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第五次创业 > 第四章 80年代的潮汕
换源:


       这个时代的儿童,哪有那么多小孩衣服哦,吃都未必能吃包,加上全国解放刚刚开始,原本还都是要有布票才能买布做衣服的,很多老人家,衣服都是缝了一个又一个补丁将就着用,孩子们也差不多,很多小孩衣服短了很多都不一定有钱买件新的。床上的收纳衣柜上面叠放的大都是粗布,或者大人传很久的衣服,拆出来,剪个50厘米左右,左右缝上两根绑带,就是一条尿布裙,围合起来,自己买回来的布料缝成古代人汉服类似的上衣,给小孩穿着,其余的就是弄一个大人外套包裹起来,或者大毛巾,被单那种大花布做成的小袄上面,有一个三角形帽子,下面左右两个绳子可以绑起来,一包一裹,就是小孩的标配啦。而在这个不富裕甚至是比较穷的家庭里面,能有一件这个花布棉袄已经是不错了。李然小时候到是因为是男孙,所以家里人在正月十五给买了一件花布袄,为啥呢,那是因为潮汕人每逢正月十五拜神的时候,家里有男孙,必须扛男孙旗,跟着游神队伍后面,游旗,而这条旗就是花布袄折叠起来成为正方形,然后用红绳子绑定在2根翠绿强韧的竹子上的。如果家里实在没钱买个棉袄,用一块红色花布或者红毛巾也行,但是潮汕人爱面子,再穷的人家也不想在全村人面前显得很寒酸。他们扛着男孙旗,时而走,时而跑,一圈一圈的绕着每条村落游行,这一游,等于向村里人说,我们家添丁了,更加抬头挺胸,不怕人欺负了,人多力量大,特别是多了男丁,在潮汕人眼里,等于是多了一笔财富,因为他们会觉得,男孩子便是家庭支柱,只要有后代,越多越好,家族就会开枝散叶约来越繁茂,而再穷,有了男丁,便好像多了几份骨气和资本。

李潇瑶的母亲,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在家编制当时南方人盖房子用的竹网,等于钢筋水泥大量被使用之前,他们是用黄泥混沙,锤击出结实的四面墙,作为房子,然后房顶是用几根粗实的木头撑起来支架,在铺上这一层层的竹网,上面在买来一片沥青,沥青是石油燃烧后剩下的残渣,除了用来铺水泥路,不,当时农村还没有所谓的水泥路,沥青,还是用到比较高端的事情上,比如沥青是做成了一卷一卷类似厚厚的皮质毯子,铺在楼顶,在用钉子钉紧,中间隔了好几层竹网,夏天这小平房反倒没那么热的感觉。

而李潇瑶父亲,负责砍竹子,片竹子。当时每家每户都划分有属于自己的竹子用来谋生,有人做这个竹网,有人技术更好的,则编竹席,竹框,竹篮,竹框,甚至刷完用的刷子,竹椅,等等。这些其实,在潮汕这片地区,李家村,是一个产业链,周边村落的人都知道这条村以竹制品为名,他们只要编好,拿到镇上去卖,就能换回钱,解决生活需要。

    可别小看这小小竹网,要是做起来,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像现在抖音上,山村小杰一样,看下来片一下就能用,这些估计都是满足没有体验过的人内心向往的一种生活而已。真正的竹制品,比如李潇瑶父亲作都最简单的竹网,每天都是早晨砍回来,先泡到溪水里面,泡个3·5天,竹子表面满是水分,又变得很柔韧的时候才开始动手,用刀砍掉杂碎和芽点去掉,砍成两半后,一片一片,用那把粗粗的砍木头专用刀子,他们叫厚刀,一边薄一边厚,很薄很薄一片一片片出来,然后在一把一把放房间晾干,可不能嗮太阳,晾到七八成干的时候,便可以编制竹网了,等李爸爸忙完前面的工作,就会先起一个头,就是吧前面开头部分编制好,李妈妈就接着编下去。一家小小大家庭作坊就这样维持着家里的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