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自请废太子 > 第七十八章 朝堂之辩
换源:


       张玄素自然也知道此事,而且更知道那不是传言,似乎是殿下以退为进的计策。

陛下虽然没有明说,但好像确实有些改变,众臣便默契地没有再提及此事。

可是,太子当初行此险招之时,同样没有提前告知他这位太子之师,所以今日他以自己的声誉为太子作保,实在是不够有说服力。

张玄素却不是这么轻易退缩之人,冷厉地道:“如你所说,太子要让自己的威势凌驾于朝廷之上,那总要动用东宫的势力吧?”

“老臣敢以性命担保,这段时日,东宫属僚皆只是为北疆战事而奔走!”

张玄素把话说到这份上,几位御史若还要抓着此事不放,那就有些过分了。

魏征自然要支持自己的老友:“陛下,御史之责虽是风闻上奏,但是此事关系重大,又有张大人之保,除非御史另有证据,否则不当责问于东宫,以免伤及东宫令誉,反令此次大胜,动摇军民之心。”

众臣都觉得魏征今天非常通情达理,而且他所言乃是顾全大局。

可是,萧言等人却是来劲了,哪怕听到张玄素以性命作保之言,也不见丝毫动摇。

“我等绝非是怀疑张大人,但是说到太子要动用的势力,也未必就在东宫之内吧?”

“旁的不说,朝中自有大臣支持太子殿下,而且听闻连侯君集将军也是太子的心腹!”

“呵呵,侯君集将军身居高位,又揽兵权多年,自有其心腹,若是太子通过他来行事,敢问张大人是否能提前察觉呢?”

张玄素不论吏材,才学皆是一等一的人物,所以才会被李世民选中成为太子师,可是论及朝堂口头之辩,他却无法盖过萧言等言官。

而且,萧言借此次机会,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侯君集,却也是让张玄素无法再继续表态。

他可以对太子表达支持,但是,就连他本人都不敢信任侯君集。

那个男人的野心,就如同他的军功一样,让人惊惧,天下之间,除了陛下之外,无人能驾驭此人。

而且,众人皆知侯君集治军之能,他麾下的将士,对于侯君集的命令绝对不会打折扣,哪怕是有损于朝廷之事,他们也会执行。

只要侯君集得了太子暗示,私下派人散播各种流言,鼓动民间沸腾之情,简直轻而易举,不会让任何人找到把柄!

之前他们当廷辩论之时,其他大臣还只是旁听,但是提及侯君集之时,就连长孙无忌这等城府也为之侧目。

“萧御史!还请慎言!”

长孙无忌难得地露出凝重之态。

“侯君集乃国之重将,而且现在还领兵威慑吐蕃,岂会参与到这等事情来?”

听到长孙无忌为了侯君集而斥责萧言,谁能想到,就在几天之前,便是他特意提醒皇帝陛下,面对太子吐露的“谋反班底”,必须要对侯君集严加防范,甚至先下手为强呢……

其他大臣见到连长孙无忌都表态,也纷纷开口附和,以免此次御史对于太子的弹劾引发不可测的后果。

然而,李泰却只是安然不动。

萧言见到魏王没有表态,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连长孙无忌都顶撞起来。

“下官却不懂长孙大人的意思。身为言官,本就是风闻奏事,就连陛下都屡次下旨求谏,不论是朝廷诸公,还是封疆大吏,皆当以谏言为鉴。”

“长孙大人之言,难道是代表朝廷吗?难道现在朝廷要堵塞言路,使得下情难以上达天听?”

李世民轻拍御案,直接把众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哪怕萧言再摆出一副敢言直谏的架式,也万不敢继续说下去。

“今日本是为前线大捷,太子回宫,乃是喜事,怎么就因为民间之言而变成坏事,现在更是论及远在千里之外的侯君集了?”

“臣纳谏之心甚坚,朝廷更不会有人会堵塞言路,而且朕今日便在场,诸臣之意朕皆知晓,又怎么会令下情难以上达呢?”

“御史此言过了。”

萧言脸上露出犹豫之色。

现在的情形,魏王殿下是不可能给他使什么眼色,全凭他自己的判断。

可是,刚刚他摆出忠臣直谏的模样,照着魏征等大臣过往对陛下的劝谏,绝对不能因为陛下一句话就直接改变态度。

那样的话,之前的一番表现岂不全成了演戏?只怕士大夫之间便会给他记一个“反覆小人”,“以假诤进言而博虚名”的评价,他这辈子就算是完啦。

可是,魏王殿下的意思,是让他们委婉行事,若是连陛下的话都顶撞了,事情闹大,魏王殿下会不会出面保下自己呢?

就在此时,门外内侍尖着嗓子高声叫道:“太子殿下已将贼首白默尸身移交兵部,现至太极殿外侯旨。”

李世民淡淡地抬手道:“高明既是已经到了,那就宣他进殿吧。”

“几位御史看看,此次太子回长安乃是他主动请旨,也是主动放弃兵权,若民间传言属实,他岂不是自陷险境?”

“朕的皇儿,总不至于愚蠢之此吧?”

刚刚萧言所进谏之言,若罪名真的按到太子头上,那便是万难周全之事,便是没有当场见血,事后一个“太子朋党”的印象,也会在众臣以及陛下的心中留下。

但是,大家都没想到,李世民竟然如此云淡风轻,

他既没有顺着萧言等人进谏,追查所谓的太子野心膨胀之举,也没有反过来强行打压萧言,简单地几句话,便令朝堂之上再无刚刚箭拔弩张的气氛。

而由李世民证实了太子自请回京之事,也暗示了众臣,则委婉地说明陛下对于此事的真正态度,是偏向于信任太子的。

李泰从李世民的态度中,闻到了巨大的危机!

在此战之前,父皇对于李承乾可没有这般“体贴”啊。

难道说,李承乾立下军功之后,真的已经赢得了父皇的欢心?

父皇英明神武,必是喜欢有能力的儿了。

自己现在还只是在才学之上有所表现,只凭这一点,若是无法与李承乾比较,影响了父皇的态度,那对自己来说才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