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遗忘与算法 > 第1章 代码中的裂痕
换源:


       完美识别率下的隐忧

“99.8%,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硅谷深眸科技办公室里,林溪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代码,AI图像识别系统正以 99.8%的准确率区分着 1950年代的老照片细节。

“这个搞定了,博物馆合作项目就能签约了!”

林溪做了一个深呼吸,所有的压力、疲惫在这一刻都得到了一个奖励。

所有成员都如释重负,3年没日没夜的辛苦终于要迎来丰硕成果了。

团队成员击掌欢呼响成一片,合伙人周明递来了现磨咖啡。

林溪刚准备在回车键上敲下,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外婆文慧的日历提醒:

距离上次视频通话已经过去14天了!!!

这个提醒远超她设定的7天周期。

她想起上周视频时,外婆把老花镜当发卡,却又精准指出照片里纺织厂的细纱机型号,这种记忆错位让她心头发紧。

系统能识别千万张老照片,却算不出外婆是否按时吃了药,这种技术盲区像根刺扎在她心里。

庆祝的声音还在回响着,可对数据的笃定开始有了一道裂纹......

跨洋电话撕裂代码防线

“滴滴滴......”加密通讯器突然响起,是舅舅赵志刚的紧急联络信号。

林溪皱眉接起,听筒里传来急促的喘息:“小溪!你外婆在菜市场走失了,已经 3小时联系不上了!”

她猛地抬头,屏幕上刚识别出的“1958年江城菜市场”那张老照片晃了一下她的眼睛,算法能精准标注摊位位置,却找不到活生生的外婆。

赵志刚的声音带着哭腔:“她早上说去买你爱吃的武昌鱼,监控拍到她出了菜市场,然后就没影了……”

团队成员的讨论声瞬间模糊,林溪盯着代码里的“实时追踪”模块,四个字此刻像在嘲讽:

“你看再精密的算法,也追不上阿尔茨海默症带走的亲人吧。”

键盘的敲击声还在继续,她的世界却从代码的有序陷入现实的混乱。

数据报表里的走失轨迹

林溪颤抖着手调出外婆的监护数据,近半年走失记录在屏幕上连成折线:从 3个月 1次到每月 2次,最近一次距离今天仅 7天。

“她总说去‘老地方’,可我们哪知道什么老地方!”赵志刚在电话里喊。林溪放大最后一次走失的监控截图,外婆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

周明凑过来:“用图像增强试试?”代码运行后,纸条上只剩下“纺织厂”三个字隐约可见:那是外婆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

系统能分析轨迹规律,却读不懂老人对旧时光的执念,这种数据无法触及的情感,又成了监护最大的漏洞。

林溪关掉报表,这些精准的数字今天让林溪内心的坚定长城一点一点开始崩塌......

决策矩阵里的亲情权重

无奈的林溪开始在白板上画决策树:

方案 A,远程启动家庭监控系统(覆盖盲区达 37%);

方案 B,暂停项目回国(博物馆违约金 500万)。

周明一看就急了,抓着头发:“下周就要最终演示!你这时候走了算法调试该怎么办?”

他指着屏幕上的进度条,核心模块刚完成 89%。

但林溪的目光停留在外婆病历的“中期阿尔茨海默症”诊断上,医生标注的“走失风险等级:极高”像个红色警报再次坚定了她要回国的决心。

她在矩阵里给“外婆安全”项标上 100%权重,远超项目进度的 75%,可手指落在“回国”选项时,仍能感受到团队三年心血的重量。

代码能算出最优解,却算不清抉择时心里的碎裂和酸楚。

违约金与寻人启事的博弈

“博物馆刚发邮件,演示延期就要扣违约金!”运营总监闯进来时,林溪正在打印外婆的寻人启事。

启事上的外婆笑眼弯弯,照片还是去年她回国拍的,那时外婆还能叫出她的名字。

赵志刚又发来消息:“派出所调了周边监控,发现她往滨江路走了,那边在拆迁,好多路都变了,可怎么办啊?……”

滨江路正是纺织厂旧址所在,外婆的脚步正循着记忆走向过去。

林溪盯着屏幕上的违约金数字,再看看寻人启事上外婆的笑脸,突然抓起手机开始订机票:

比起钱,她更怕算法算出“寻回概率”时,自己不在场。

办公室的议论声渐起,她知道这个决定会让项目陷入危机。但是......

“有些事错过了就不能重来,有些人错过了就不再。”

她决定:“不错过!”

代码注释里的外婆记忆

林溪收拾电脑时,周明递来个 U盘:“这是你之前让我备份的‘老人记忆辅助’模块。”

周明虽无奈,但是......,

林溪接U盘的手一顿,望着周明,眼眶渐渐红润......

沉默了几秒后,她默默地下了头把U盘插进电脑:

文件夹里全是外婆的语音片段:“小溪要吃热干面”“细纱机要定期上油”。

她点开那段录音,外婆在讲 1958年纺织厂加班的故事,声音清晰又温暖,和电话里焦急的呓语判若两人。

周明低声说:“你总说要做能守护记忆的 AI,现在正是时候。安心回去吧,别错过,其他的我们再想解决办法。”

这句话戳中了她:研发这套算法的初衷,不就是为了留住外婆这样的老人的时光吗?

可模块还没完成,外婆的记忆却在加速流失,这种技术滞后的无力感,比任何代码错误都让她难受。

她握紧双拳,这不仅是工作,更是未完成的承诺。

跨洋航班上的监控盲区

飞机穿越太平洋时,林溪在平板上远程查看家庭监控。系统显示“信号覆盖中断”,红色盲区恰好是外婆走失的菜市场区域。

她调出算法日志,发现三个月前就有“信号弱”的预警,却被她标记为“待处理”:

那时她正忙着攻克老照片识别的难点。

邻座乘客在看新闻,屏幕上闪过“AI寻人技术突破”的标题,可那些光鲜的技术,连自家外婆的基本监护都没做好。

更让她心沉的是赵志刚发来的消息:“找到外婆常带的布包了,里面有本旧工作证,照片上的人很年轻……”

工作证会不会藏着她走失的原因?

万米高空的寂静里,她再次开始质疑自己追逐的技术优先级。

旧工作证里的陌生名字

看着舅舅又发来工作证照片,林溪放大图像:年轻的外婆穿着蓝色工装.

姓名栏写着“文慧”,所属部门“细纱车间”,而背面的“紧急联系人”处,有个模糊的签名:像“沈慎之”三个字。

她心头一震,外婆的故事里从未提过这个名字。平板里的 AI识别系统自动标注:“钢笔字迹,1956年左右书写”。

周明的消息适时弹出:“查了江城纺织厂档案,1950年代细纱车间确实有位沈的工程师,后来调去外地了。”

外婆是不是在找这个人?阿尔茨海默症让她困住过去,而这个陌生名字,成了她穿越时空的执念。

林溪看着工作证上外婆年轻的笑脸,内心再次震颤:算法能识别字迹,却读不懂背后的牵挂。

算法预测外的走失规律

林溪开始在平板上重建外婆的活动模型,发现她的走失总在雨天后:今天江城恰好下过雨。

“她总说‘雨后纱线容易断’,要去车间看看。”赵志刚的语音消息带着杂音。

林溪突然想起,外婆的老相册里有张雨天纺织厂的照片,背后写着“1959年抗洪保机器”。

她当即调取当年的气象数据,果然,近三次走失都与五十六年前的那场暴雨日期高度吻合。

AI能分析行为规律,却算不出老人对特殊日期的情感锚点,这种藏在时光里的记忆密码,又成了算法最大的盲区。

林溪关掉模型,原来最该被识别的:“是那些数据之外的情感轨迹。”

记忆守护计划

迅速打开新建文档输入:

【记忆锚点计划】

核心目标写着:“用 AI重建纺织厂场景,激活外婆的远期记忆”。

她列出待办项:收集纺织厂老照片、录制细纱机声景、修复旧工作证……这些曾被她视作“非核心数据”的东西,现在成了最重要的线索。

赵志刚又发来最新消息:“有人在滨江路老厂房附近看到类似外婆的身影!”

林溪握紧平板,里面不仅有未完成的算法,更有外婆散落的记忆碎片。

外婆的这次走丢,江城的雨,数据外的情感,后面的路该怎么走......,林溪原来对数据的信心此刻混成了一团乱麻,缠着一路疲惫的林溪。

她静静闭上了眼睛......

飞机开始下降,林溪睁开眼睛望着舷窗外逐渐清晰的长江轮廓,“银星计划”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