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遗忘与算法 > 第4章 安全屋的温度
换源:


       午夜车间的召唤

凌晨两点,林溪被重物倒地的声响惊醒。冲出卧室时,看见外婆跪在客厅地板上,双手在茶几底下疯狂摸索,额头磕出了红印也浑然不觉:“图纸……第三套图纸……要交车间……”

林溪扑过去想扶她,却被外婆猛地推开,她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异常的清明:“耽误了生产要扣工分的!”

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她身上,外婆的动作带着年轻时的急切,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需要按时交图纸的年代。

林溪突然想起医生的话:“中期患者会完全沉浸在记忆场景中,外部干预可能引发激烈反抗。”

她不敢再强行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婆在虚拟的“车间”里焦虑奔波。

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每一秒都在提醒林溪:常规的看护方法已经失效。

物理阻拦的无效对抗

林溪试图用现实物品唤醒外婆:“外婆你看,这是你织的毛衣,不是车间!”她把那件蓝灰色毛衣递过去,却被外婆一把挥到地上。

“别捣乱!”外婆的声音带着训斥徒弟的严厉,转身就要去开门,“我去车间交图纸,厂长等着呢!”

林溪慌忙挡在门前,后背抵着冰冷的门板,感受着外婆推来的力量。这位瘦弱的老人,此刻竟爆发出惊人的力气。

“门被锁了,钥匙不在我这。”林溪撒谎时,看见外婆的手在门把手上拉扯,那双手上的老年斑变得格外刺眼,林溪眼眶慢慢润湿。

这种物理阻拦不仅没效果,反而让外婆的焦虑升级,她开始念叨:“迟到了……慎之会骂我的……”

这个名字让林溪心头一震,原来这场记忆混乱,还牵扯着那个神秘的沈慎之。

安全屋的紧急启动指令

拉扯不动,外婆竟瘫坐在地,开始用头撞门,嘴里反复喊着“交图纸”。林溪的手机同时震动,是系统发出的“用户情绪剧烈波动”警报。

林溪咬咬牙,冲向控制台,按下了那个标着“安全屋”的红色按钮:

这是她熬夜开发的应急模式,本想下周测试,现在只能冒险启用。

随着机械运转的轻响,客厅的灯光开始变化,惨白的顶灯缓缓熄灭,暖黄色的壁灯次第亮起,光线强度精确控制在 2700K:

这是老年医学推荐的“安抚色温”。

林溪紧盯着监控屏,心率数据显示外婆的心跳仍在 120次/分钟以上,新系统能否对抗这种深度记忆沉浸,还是个未知数。

按钮上的红色还没褪去,林溪的手心已经被汗水浸湿。老照片投影的时空折叠

暖光刚稳定下来,客厅四面墙突然亮起投影,老照片如流水般铺开:1956年的纺织厂大门、外婆站在细纱机前的工作照、全厂职工在厂房前的合影……

外婆撞门的动作猛地停住,像被按下暂停键。她缓缓抬起头,目光在一张全家福上凝固:那是林溪小时候,外婆抱着她在长江边拍的。

“小溪……”外婆的声音不再尖锐,带着迟疑和困惑,她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墙上的影像,仿佛想确认这是不是幻觉。

林溪盯着系统面板,“环境识别度”从 0%跳到 35%,但外婆的目光很快移开,又开始东张西望:“图纸……我的图纸放哪了?”

旧照片的安抚效果短暂得像烟花,记忆的引力仍在拉扯她。

投影还在继续,可林溪的心沉了下去,单一的视觉刺激远远不够。

《歌唱祖国》的声波密码

林溪迅速在系统里调出音频库,选中1958年版的《歌唱祖国》。

当熟悉的旋律从隐藏音响里流淌出来时,奇迹发生了外婆的肩膀突然放松,嘴里跟着哼起了旋律。

“这是……厂里新年联欢会的歌……”她喃喃自语,脚步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轻轻晃动,就像林溪在老视频里看到的那样。

林溪趁机启动“多感官协同”模式,空气中弥漫开淡淡的樟脑丸气味:

这是外婆樟木箱的味道。三种刺激叠加的瞬间,系统数据跳成绿色:“用户情绪稳定度 68%”。

可就在这时,歌曲播放到“越过高山,越过平原”时,外婆突然打了个寒颤,眼神又变得慌乱:

“洪水……仓库进水了……”音乐触发了不好的记忆,稳定状态出现裂痕。

林溪赶紧切换歌曲,手心的汗滴在了控制台上。

纺织厂声景的双重镜像

林溪紧急切换到“细纱机工作声景”,嗡嗡的机器运转声取代了歌声。

外婆的寒颤立刻停止,她转过身,准确地朝着声音来源走去,嘴里念叨:“三号机转速不对,要调皮带……”

林溪悄悄打开隐藏在书架后的投影,在对面墙上投射出细纱车间的全息影像:

这是她根据旧照片还原的虚拟场景。

外婆的眼睛亮了,她伸出手在空中做出调试机器的动作,手指的幅度和角度,与林溪看过的 1959年技术视频里的动作完全一致。

系统显示“记忆场景匹配度 82%”,但林溪发现,外婆的动作越来越快,呼吸也变得急促,像是在赶工期。

这种高度沉浸虽然稳定了情绪,却可能让她更深地困在过去。

声景还在继续,可林溪不知道该让这“记忆镜像”持续多久。

温度调控的关键变量

外婆的额头渗出细汗,沉浸在虚拟车间里的她,似乎真的在经历当年的高温作业。

林溪注意到系统显示室温 26℃,立刻启动“区域温控”,将外婆周围的温度降至 23℃。

温度变化的瞬间,外婆的动作慢了下来,她困惑地眨眨眼,目光扫过客厅的沙发、电视,这些现代家具与投影的车间影像形成了诡异的叠加。

“这不是……我的家吗?”她喃喃道,伸手摸了摸身边的沙发,真实的触感让她皱起眉头。

林溪趁机递过一杯温水:“外婆,你看,这是家里的杯子。”系统数据显示:

“现实感知度提升至 40%”,可就在外婆的眼神即将清明时,墙上的投影突然闪烁了一下:投影仪过热导致的故障。

外婆的目光立刻又变得迷茫,刚刚建立的现实连接岌岌可危。

手作温度的情感锚点

投影仪闪烁的瞬间,外婆“哎呀”一声,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车间事故现场。

林溪急中生智,从工具箱里翻出外婆的旧顶针,塞进她手里:“外婆你看,这是你的顶针,织毛衣用的。”

冰凉的金属触感和熟悉的弧度让外婆一怔,她下意识地用拇指摩挲顶针上的凹痕:那是几十年使用留下的独特印记。

“我织毛衣给小溪……”

外婆的声音软下来,她抬头看向林溪,眼神里有了焦点,“小溪长大了……”

这句话让林溪鼻子一酸,赶紧握住她的手:“是我啊外婆,我回来了。”

系统无法识别这种“手作温度”的魔力,只能显示“用户与物品互动频率增加”。

可林溪知道,这枚顶针才是最有效的“记忆锚点”,比任何高科技都管用。

顶针在祖孙俩的掌心传递着温度,投影的车间影像不知何时已经淡去。【强冲突】

“回家了”的里程碑时刻

最后一缕投影消失,暖黄色的灯光重新笼罩客厅,《歌唱祖国》的旋律变成了轻柔的哼唱版。

外婆坐在沙发上,手里摩挲着顶针,眼神平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回家了……”她轻轻说,这句话像一道暖流,瞬间击中林溪。

她扑过去抱住外婆,感受着老人身体的轻颤,这一次,外婆没有推开她,反而用没握顶针的手轻轻拍着她的背。

林溪眼角的余光瞥见控制台,屏幕上的“情感稳定度”跳到 91%,“现实识别率”达到 76%,两个数字都闪烁着代表成功的绿色光芒。

这是“银星计划”启动以来的第一个重大突破,技术真的筑起了一道防护墙。

可当林溪想记录这个时刻时,发现系统日志里有段异常记录:在稳定前的 30秒,外婆曾清晰地说“慎之也回家了”。

温暖的拥抱里,林溪的心突然一沉,这个名字始终是绕不开的谜团。

安全屋外的未知暗涌

林溪扶外婆躺下后,回到控制台前,将“安全屋”模式的参数保存为“成功模板”。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像跳动的火焰,映着她疲惫却欣慰的脸。

她调出刚才的录像回放,特别留意外婆提到“慎之”的片段,发现每次这个名字出现,系统的“情感波动曲线”都会出现特殊的峰值,不同于其他记忆触发点。

周明发来消息:“纺织厂的火灾档案查到一点线索,可能涉及技术保密,需要你授权深入调查。”

林溪望向窗外,江城的夜空有几颗疏星,像外婆记忆里的碎片。

安全屋虽然暂时稳定了外婆的状况,但关于沈慎之的秘密、火灾的真相,仍是潜伏在暗处的未知变量。

系统进入休眠状态,客厅恢复宁静,静宁中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