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奋战的技术壁垒
林溪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连续三天的熬夜让她眼前发黑。
银星计划的情感识别模块准确率卡在 62%,外婆新出现的“寻找机床”行为完全超出系统预判,而硅谷的工作邮件还在不断涌入。
她揉着酸胀的太阳穴,目光扫过空荡荡的客厅:没有团队支持,单靠她一人根本无法完成多模态数据采集。
大学同学群的消息提示突然亮起,她犹豫片刻,打出一行字:“诚招算法工程师,参与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守护项目,地点江城。”
发送按钮按下的瞬间,她心里没底:这个没有经费、没有前景的公益项目,真的会有人响应吗?
窗外,雨又开始下,和外婆走失那天一样缠绵,林溪的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第一次感到深入骨髓的孤独。
昔日搭档的意外回应
消息发出三天后,林溪几乎要放弃时,一个熟悉的头像跳动起来:
“溪姐,我加入!”是大学时的最佳搭档陈阳,他现在是杭州某大厂的算法主管。
视频接通时,陈阳身后的背景是收拾一半的行李箱:“我刚递交辞职报告,给我三天时间到江城。”
林溪愣住了,她记得陈阳正在攻坚公司核心项目,放弃这些加入她的草台班子简直不可思议。
“还记得毕业时我们说要做有温度的 AI吗?”
陈阳推了推眼镜,“你朋友圈的项目动态,我看了半年。”
感动还没褪去,林溪就看到他发来的消息:“我带个徒弟小雅一起,她语音识别天赋极高,但需要实战机会。”
突如其来的团队扩容,让她既期待又忐忑。
挂掉视频,林溪赶紧清理客房,这个决定能否让项目走出困境还是未知数。
陋室实验室的诞生
陈阳和小雅拖着行李箱站在公寓门口时,林溪正在用胶带固定临时线路。
客厅中央摆着她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服务器,墙角堆着待安装的传感器,整个空间弥漫着焊锡和咖啡混合的气味。
“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
小雅瞪大了眼睛,这位刚毕业的女生显然没见过如此简陋的工作环境。
陈阳却毫不在意,放下行李就开始检查设备:“硬件基础还行,软件环境得重构。”
当小雅看到林溪标注的“外婆行为数据集”时,突然兴奋起来:
“这种真实临床数据太珍贵了!比公司的标准化样本有价值百倍。”
可现实难题立刻浮现:服务器内存不足,无法处理多模态数据流,而采购新设备需要至少一周时间。
陈阳拍着胸脯说有办法,却在转身时对着服务器皱起了眉头。
二手设备的极限挑战
陈阳带着小雅去电子市场淘配件,回来时抱回一堆布满灰尘的旧硬盘。
“这些企业淘汰的服务器硬盘,改改还能先用。”
他边说边拆硬盘外壳,手指被生锈的金属划破也没察觉。小雅负责搭建存储架构,当她把第七块硬盘接入系统时,服务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屏幕瞬间黑屏。
“完了,电源过载!“三人同时扑过去,一股焦糊味已经弥漫开来。
紧急断电后,陈阳用万用表检测线路,发现是某块硬盘短路导致供电模块烧毁。
“江城找不到同型号配件。”
他脸色凝重,“要么放弃多模态采集,要么等网购配件,至少耽误一周。”
林溪看着外婆房间的方向,老人今天又问了五次“机床在哪”,他们根本没有一周时间可以浪费。
窗外的月光照亮满地零件,三个工程师坐在地上,第一次体会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绝望。
凌晨三点的架构突破
就在三人一筹莫展时,小雅突然跳起来:“我们可以用边缘计算架构!”
她在白板上飞快画图,“把轻量模型部署在本地传感器,只把关键数据上传服务器,能省 70%内存。”
陈阳眼睛一亮,立刻调整代码逻辑,林溪则重新设计数据采集优先级。
凌晨三点,当第一缕晨光透进窗户时,系统终于重新启动,屏幕上跳出“边缘节点部署成功“的绿色提示。
“测试一下!”
小雅激动地连接外婆房间的摄像头,实时行为分析结果秒级呈现,延迟比之前还降低了40%。
但新架构刚稳定,就发现语音识别模块出现兼容问题,外婆的呓语无法有效转化为文本数据。
三人击掌庆祝的手停在半空,技术难题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胜利的喜悦总是短暂得让人揪心。
语音少女的特殊天赋
小雅抱着笔记本电脑守在客厅角落,她把麦克风藏在花瓶里,试图捕捉外婆的语音数据。
可连续两天,除了日常对话,系统录到的有效职业记忆片段几乎为零。
“或许我该调整采样频率。”
她对着频谱图皱眉,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将识别阈值降低 20%。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让设备开始捕捉更微弱的声音。
深夜值班时,小雅突然惊醒,耳机里传来清晰的呓语:“7号机床的公差要控制在 0.02...”
是外婆在做梦!她手忙脚乱地按下保存键,看着这段完整的职业记忆音频激动得发抖。
可当她把音频导入系统时,却发现专业术语识别准确率不足 30%,“公差”“进给量”等词汇全被误判。
窗外的蝉鸣渐起,小雅调出纺织厂术语库,决定为外婆量身定制语音模型,这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术语词典的构建困境
“必须建立专业术语库!”
晨会上,小雅把打印好的纺织术语表拍在桌上,上面标满了识别错误的红叉。
陈阳立刻响应:“我来设计语义联想算法,解决模糊发音问题。”
可当他们开始收集资料时才发现,1950年代的纺织术语与现代标准差异巨大,很多工艺名称早已失传。
“外婆说的‘锭子油’,现在叫润滑剂。”
林溪拿着旧工作笔记对照,越查越心惊。陈阳突然想起什么,打开校友群:“我联系了纺织大学的退休教授,他愿意远程指导术语标注。”
新问题接踵而至:教授提供的资料是手写体扫描件,OCR识别错误率高达 45%,手动录入至少需要一周。
而外婆的呓语还在不断更新,系统滞后问题越来越严重。三人分工录入术语时,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满桌的资料上,每一页都写满了挑战。
机床参数的记忆密码
经过三天突击,专业术语库终于初具规模。当小雅重新导入那段“7号机床“音频时,系统突然弹出匹配提示:“检测到有效职业记忆片段,关联 1958年细纱机参数。”
屏幕上,外婆的呓语被精准拆解:“7号机床...公差 0.02毫米...锭速 1200转/分”,每个术语都对应着具体的技术参数。
陈阳调出纺织厂档案比对,发现这些参数与 1959年细纱机改进项目完全吻合,正是外婆当年的攻关课题。
更令人兴奋的是,系统自动生成了“职业记忆图谱”,但核心区域显示“数据不足”:要完善图谱,需要更多类似的记忆片段。
可外婆的呓语毫无规律,下一次出现不知要等到何时。林溪把这段音频设为系统唤醒词,每当听到类似术语,设备就会自动录制,这个决定在后来证明至关重要。
团队磨合的隐形裂痕
项目有了突破,团队矛盾却悄然爆发。小雅坚持优先优化语音模块,陈阳则认为应该先完善行为预测,两人在晨会上争执不休。
“用户当前最危险的是无意识走失,行为预警优先级更高!”陈阳敲着行为数据报表,上面标红的走失风险提示触目惊心。
小雅不服气地展示语音成果:“这些职业记忆是破解病因的关键,难道不重要吗?”
林溪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理解陈阳的务实考量,也认同小雅的长远眼光。这时外婆突然从房间走出,指着屏幕上的机床参数说:“当小沈也总争这些...”
这句话让争执瞬间停止,三人面面相觑:外婆口中的“小沈”,会不会就是沈慎之?这个巧合让气氛变得微妙,隐藏的矛盾暂时平息,却未真正解决。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键盘声,每个人都在思考项目的真正方向。
微光背后的未知深渊
团队最终达成共识,采用“双轨并行“策略推进项目。当系统首次成功关联外婆的“找机床”行为与语音记忆时,三人激动地击掌庆祝,屏幕上的综合准确率终于突破 70%。
林溪把这个里程碑时刻拍下来发给周明,很快收到回复:“纺织厂火灾档案有新发现,沈慎之当年负责的正是7号机床维护。”
这个消息让团队振奋,小雅立刻调整算法,专门捕捉与“沈慎之”“7号机床“相关的语音片段。
可就在系统升级完成当晚,服务器突然遭遇不明攻击,部分早期语音数据被恶意篡改。
陈阳检查日志后脸色铁青:“有人在刻意阻止我们挖掘这段历史。”
实验室的灯光在凌晨显得格外明亮,照亮了屏幕上闪烁的警告信息,压抑焦虑像一团黑云笼罩在团队上方,他们触及的可能不只是记忆,还有更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