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五十八章 金陵残照 末路彷徨
换源:


       (一)

建文四年的夏天,对于南京城而言,充满了窒息般的恐惧和末日的喧嚣。燕军铁蹄已突破长江天堑,兵临城下!这座朱元璋倾尽心血打造的帝国都城,此刻如同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孤舟,摇摇欲坠。

城外,是朱棣麾下士气如虹、磨刀霍霍的虎狼之师。城内,却是一片末日降临前的混乱与绝望。守军士气低落,谣言四起,百姓人心惶惶,达官贵人则纷纷暗中打点行装,寻找退路。往日庄严肃穆的皇城,如今被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氛围所笼罩。

皇宫大内,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仪。朱允炆如同困兽,枯坐在已然冰冷空洞的奉天殿龙椅上,往日的优柔寡断被极致的恐惧所取代,却又夹杂着一种不正常的、死寂般的平静。败报已经不再需要传来了,因为喊杀声和火光已然隐约可闻。

齐泰、黄子澄早已不见了踪影,据说是“外出募兵”或“督战”,实则是见大势已去,各自仓皇逃命去了,留下他们口中“圣明”的皇帝独自面对这烂摊子。所谓的“削藩大业”、“建文新政”,此刻都成了天大的笑话。

(二)

偶尔有忠心的老太监或少数几个还未逃离的文官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哭喊着禀报哪段城墙告急,哪位将领战死或投降的消息。

“陛下!金川门……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他们……他们打开城门,迎燕军入城了!”一个内侍连滚带爬地扑进大殿,声音凄厉绝望如同鬼嚎。

这个消息,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景隆,这个他曾经寄予厚望的“统帅”,竟然如此轻易地背叛了他!

朱允炆身体猛地一晃,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暴怒或崩溃,只是发出了一声极其古怪的、似哭似笑的嗬嗬声。完了,彻底完了。他最信任的臣子,他依为干城的叔父(虽然后来也被他削了),都在最后关头抛弃了他。

“滚……都滚出去!”他嘶哑地低吼着,挥退了所有报信的人。

大殿重归死寂,只剩下他粗重而混乱的喘息声。巨大的恐惧和对背叛的怨恨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撕裂。然而,在这极致的混乱中,一个被他压抑了许久的、疯狂而阴暗的念头,却如同毒藤般疯狂滋生出来——先生!如果先生在,绝不会这样!都是他们逼走了先生!害死了先生!

他将所有的失败和绝望,扭曲地归咎于齐黄等人的排挤和自己……对古潼的“误解”与“伤害”。这种想法让他痛苦万分,却又诡异地带来了一丝自我开脱的慰藉。

(三)

夜色深沉,城内的喊杀声和哭嚎声越来越近,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仿佛整个南京都在燃烧。

朱允炆换下龙袍,穿着一身不起眼的宦官服饰,如同幽魂般在空旷而混乱的宫殿里游荡。他下意识地,又一次走到了那处可以远远望见西苑废殿方向的高楼。

那里一片漆黑死寂。那个他曾经囚禁、以为已然死去的人……如果他还在,会不会在最后关头来救自己?这个荒谬而绝望的念头,让他心如刀绞。

就在这时,几个身影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在他身后,是几个依旧忠于朱元璋、或许也对他存有一丝怜悯的老太监。为首的老太监手中捧着一个沉重的铁盒,声音低沉而急促:

“陛下,大势已去,需早做打算!此乃太祖高皇帝大行前,秘密留下的铁盒,嘱托老奴,非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得呈于陛下!”

朱允炆猛地转过身,眼中燃起一丝最后的、病态的希冀:“皇祖父……留下了什么?是勤王密诏?还是……”

老太监沉重地打开铁盒,里面没有兵符,没有宝藏,只有一套僧人的度牒、袈裟、剃刀以及一些金银细软。

“太祖爷曾言……”老太监的声音带着无尽的悲凉,“若天命有变,可令陛下以此遁迹空门,或可保全性命……”(注:此为民间传说,并非正史)

看着这些物件,朱允炆最后一丝幻想彻底破灭。原来,连最疼爱他的皇祖父,也早已预见到了他可能的失败,甚至为他准备好了……出家为僧的退路?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被命运嘲弄的悲哀瞬间淹没了他。

是像个帝王一样,与社稷共存亡?还是依照祖父的安排,剃度出家,苟全性命于乱世?

(四)

就在他心神激荡、难以决断之际,远处皇城的方向,突然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那是宫门被强行攻破的声音!紧接着,更加清晰和激烈的喊杀声、兵刃撞击声潮水般涌来!

燕军,已经攻入皇城了!

“陛下!快走吧!再晚就来不及了!”老太监焦急地催促着,将度牒和袈裟塞到他手里。

朱允炆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惊得魂飞魄散,最后看了一眼那沉沦在火与血中的皇宫,看了一眼手中冰冷的剃刀和柔软的袈裟,求生的本能终于压倒了一切。

他猛地一咬牙,抓起那些东西,在老太监的掩护下,仓皇地冲向宫殿深处那早已准备好的、通往宫外的秘密暗道……他的选择,似乎已经做出。

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结局,终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谜团。但毫无疑问的是,属于他的时代,在这一夜,伴随着南京城的陷落和皇宫的烈火,彻底宣告终结。而那个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冷眼旁观着这幕由他亲手参与推动的悲剧,缓缓落下最后的帷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