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1960:从卡车学徒到工业巨子 > 第15章 吉普来了,人也来了!
换源:


       夜色如墨,西山厂房内的灯光却亮如白昼,将每一个年轻或苍老的面庞照得清晰无比。

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汗水与尘土混合的味道,更有一种无形的、名为“期待”的气息在悄然发酵。

周向东站在用木箱临时搭建的台子上,目光沉静地扫过底下几十双眼睛。

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眼里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更多的则是夜校的年轻学员,他们的眼神炙热如火,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他的全然信任。

“同志们,工友们,”周向东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瞬间压过了厂房内所有的窃窃私语,“今天,工业局来人了。”

一句话,像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议论。

工业局,那可是决定他们这个“黑作坊”生死的阎王殿!

“是来查封我们的吗?”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忍不住喊道,声音里带着颤抖。

“向东,这下麻烦了,我就说这事儿干不长……”角落里,一个名叫李建国的老钳工叹了口气,他是王铁柱的老伙计,技术过硬,但为人谨慎,一直对周向东这种“出格”的做法心怀忧虑。

周向东抬手,虚虚一按,沸腾的人群竟奇迹般地再次安静下来。

“他不是来查封的,是来考察的。”周向东掷地有声,“他看了我们的生产记录,看了我们修复的车床,也看到了你们——看到了我们这些不甘心把技术烂在肚子里、不甘心一辈子只拧几颗螺丝的工人!”

他的话语仿佛带着一股魔力,让原本惶恐的人群渐渐挺直了腰杆。

“但是,”周向-东话锋一转,表情变得无比严肃,“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也是一道考验——一份为期三十天的《稳定生产报告》!”

他将赵志明提出的要求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没有丝毫隐瞒。

当听到“三班倒”、“产量翻倍”、“每日记录,不能中断”这些字眼时,刚刚燃起的火焰似乎又被一盆冷水浇下。

“三班倒?机器受得了吗?”李建国皱着眉头,第一个提出质疑,“这些老家伙什本就一身毛病,这么连轴转,不出三天就得趴窝!到时候别说报告,咱们连零件都交不出来!”

“是啊,人也受不了啊!我们白天还要在原单位上班,晚上再来这儿熬大夜,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立刻有人附和。

一时间,悲观和畏难的情绪如瘟疫般蔓延开来。

这考验太苛刻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周向东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直到所有抱怨声都渐渐平息,他才缓缓开口:“李师傅说的对,机器会坏,人会累。这些都是事实。”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人:“但我想问问大家,机会,什么时候是舒舒服服送到我们手上的?三线建设缺不缺技术工人?缺!红星厂、曙光厂那些大单位,想进去要不要指标?要!我们没背景,没文凭,凭什么跟人家争?”

“就凭我们这双手!就凭我们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

他指向墙上那台被他亲手修复的M1432A万能外圆磨床,“它曾经是一堆废铁,现在呢?它能磨出精度零点零一毫米的轴承!我们,也一样!现在我们在别人眼里或许什么都不是,但三十天后,当这份写满数据的报告拍在工业局的桌上,我们就是他们求都求不来的技术骨干!是能撑起一条生产线的尖兵!”

“到时候,我们不是偷偷摸摸的‘协作点’,而是光明正大的‘西山技术攻关小组’!所有人,凭着这三十天的付出,都能拿到一份我亲手签发的‘技术能力评定书’!这份评定,将来就是你们进大厂、提干部的敲门砖!”

一番话,如平地惊雷,炸得所有人热血沸沸!

是啊,怕什么?

烂命一条,除了这身力气和技术,还有什么可失去的?

可一旦成功了,得到的就是梦寐以求的身份和未来!

“干了!”人群中,一个满脸油污的年轻人振臂高呼,“向东哥,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不就是三十天吗?老子拿命给你拼下来!”

“没错!拼了!”

“算我一个!”

一呼百应,群情激昂!

李建国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浑浊的他原以为周向东只是技术好,没想到,他更懂得如何抓住人心!

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看得见的未来。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走到周向东面前,沉声道:“机器的维护和保养,交给我。我保证,只要我老李还有一口气,它们就不会停!”

周向东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

会议结束,人群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亢奋情绪散去,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鏖战。

苏晓梅没有走,她默默地将那台保养得极好的德制“爱丽卡”打字机搬到周向东的工作台旁,清脆的机械声在空旷的厂房里格外悦耳。

“报告,就用它来打。一笔一划,清清楚楚,让他们挑不出半点毛病。”她看着周向东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里带着一丝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种并肩作战的坚定。

周向东凝视着她,所有的豪言壮语都化作了此刻无声的感激。

他伸出手,轻轻抚过打字机冰凉的金属外壳,然后握住了苏晓梅放在上面的手。

“好。”一个字,重如千钧。

当深夜的寒风穿过厂房的破窗,最后一名学员也已离去。

整个西山之巅,只剩下这一盏孤独而明亮的灯。

周向东坐在灯下,面前一边是那台承载着希望的打字机,另一边,则是一张摊开的、画着简陋表格的粗糙纸张。

上面罗列着所有人的名字、技术特长和白天的工作时间。

他的目光在纸上缓缓移动,大脑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转。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排班表,这是一份战争的部署图。

人员、设备、物料、损耗、产出……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像最精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啮合在一起。

三十天,七百二十个小时,四万三千二百分钟。

他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榨干每一台机器的潜能,也要压榨出每一个人最极限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场生产攻坚战,更是一场与时间、与偏见、与命运的豪赌。

而他,就是这场豪赌中,唯一的庄家。

周向东拿起笔,笔尖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悬停在名单的第一个名字上。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深邃,所有的情绪都已褪去,只剩下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与专注。

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和善的周老师,也不是那个热血的带头人。

他是这支杂牌军的总指挥,是这座钢铁堡垒的绝对核心。

规则,将由他来制定。